【作者简介: 燕语信,亳州市文明办四级调研员,亳州市第八批、第九批选派干部,现任涡阳县标里镇李大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多年扎根乡村一线,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文字记录变迁,将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村民的质朴与期盼,凝练成一篇篇饱含温度的驻村手记,成为乡村振兴实践中鲜活的“基层注脚”。】
暮色四合时,老宅门前的灯笼次第亮起。家中老人总说:“别嫌邻家烛火暗,要问自家光可暖。”这句朴素的教诲,藏着中国人千年的处世智慧——真正的光明不在比较中显耀,而在交相辉映时升华。后来我驻村黄庄,见村部广场的太阳能灯照亮老人唠嗑的长椅,见直播镜头的光映亮村民卖花生时的笑脸,见孩子们画纸上“燕书记,灯一直亮着”的歪扭字迹,才更懂这“灯与光”的深意:它不只是驱散黑暗的工具,更是人心的联结、希望的传递,也是我写下这些驻村手记的最初缘起。
一、点亮不刺眼的光
苏州绣娘周莹的客厅挂着两幅作品:左边是夺得非遗金奖的双面绣,右边是教聋哑学徒时的习作。她说:“好绣品要经得起近看针脚,也耐得住远观气韵,做人亦是如此。”这让人想起魏晋名士嵇康,既能在竹林中抚《广陵散》,也肯为打铁匠修正器具尺寸。我们或可如此修行:每日完成三件事——精进一项技能,真诚赞美他人一次,留半小时倾听不同声音。就像黄山迎客松,既要向阳生长,也需将根系与整片山岩相连。
驻村时我常想,帮邵大爷修漏雨的屋顶、陪困境女孩汪萌香聊学业心事,不就是“点亮不刺眼的光”?不必求轰轰烈烈的政绩,只需让每一份关怀都落在“柴米油盐”的实处,暖到村民心坎里——就像村部院子里那盏旧路灯,光虽不亮,却能让晚归的村民看清脚下的路。
二、照见更大的山河
十年前,云南高黎贡山的26座傈僳族村寨还靠松明照明。电力工程师王磊团队没有简单架设电线,而是教会村民维护微型水电。如今,当游客惊叹于“云上灯海”奇观时,78岁的阿普奶奶会指着水轮机说:“这是我们的星星。”这种光的传递启示我们:职场中遇到年轻同事,与其炫耀经验,不如共同梳理“错题本”;社区里见到独居老人,不必施舍同情,可以相约整理老照片故事集。真正的照亮,是让每盏灯都找到存在的意义。
这恰如黄庄的变化:从电网升级让路灯亮到村口角落,到直播助农让花生、卤料等“土宝贝”走出乡村,从来不是我一人的“光”,而是村民们一起“发光”——种粮大户邵比比敢闯敢试的闯劲、退休老会计老崔义务记订单的朴实、村民施丽帮老人填义诊表格的细心,凑成了乡村振兴的“灯海”,照见了比个人得失更辽阔的“山河”。
三、留一处温柔的阴影
长安街写字楼的玻璃幕墙通明如昼,转角胡同却总留着几盏昏黄路灯。设计师林墨解释道:“全亮反而失了层次,好光影要懂得留白。”这恰似宋代画家郭熙所言“山欲高,烟霞锁其腰”。我们在生活中:晋升时记得提及团队协作的细节,社交平台少晒成就多分享启发时刻,就像故宫角楼的灯光——既勾勒飞檐之美,也保留砖瓦的质朴。
驻村日子里,我也常提醒自己“留阴影”:开村民议事会时,先听老人讲“老规矩”再谈新方案;帮村民办完事,从不主动提“帮了多大忙”——因为乡村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村民的信任也需要“慢慢来”,就像老井台边新栽的榆树苗,得先让根系扎稳泥土,才能慢慢向阳长高。
四、共织人间星河
在泉州蟳埔村,渔家女的簪花围走出非遗工坊,成了巴黎时装周的灵感来源。当插满鲜花的头饰在T台绽放时,设计师特意将灯光调暗,让传统与现代在朦胧中对话。这种光的智慧,教会我们:给孩子辅导功课,不妨说说自己曾经的错题;企业创新时,记得保留老员工的技艺基因。毕竟,敦煌壁画的永恒之美,既在于画师们的精湛笔触,更在于历代修补者懂得“修旧如旧”的克制。
而黄庄的“星河”,正是这样织就的:废弃晒谷场改成文化礼堂,老人们在这儿唱梆子戏、年轻人在这儿学电商,是老传统与新生活的相融;开学季给留守儿童送文具时,听他们讲“长大后想当村里的技术员”,是外来关怀与本土期盼的相连。每一点细碎的“光”,都在为乡村的蜕变添一份力。
华灯初上,秦淮河画舫擦肩而过,船工们会默契地调整灯笼角度,避免强光扰了别家景致。这寻常场景,藏着最深的处世哲学:既要让自家的灯温暖明亮,又要学会欣赏邻船的灯火。或许这就是文明的真谛——当每盏灯都找到恰当的位置与亮度,整条河流自然成为流动的银河。
我写下这二十篇驻村手记,便是想记录黄庄的“灯与光”:邵大爷念叨“找娘”时,井台边晒暖的微光;村民议事会商量修渠时,村部里点亮的台灯;货车装着满车花生驶向县城时,产业路上亮起的车灯。这些光或许微弱,却串联起乡村从“冷清”到“热闹”、从“守旧”到“创新”的蜕变,也照亮我对“驻村”二字的理解——所谓驻村干部,不过是帮乡村“添一盏灯”,再陪村民一起,等更多光亮起来。(燕语信)
编辑/刘兴伦
审核/蒋国辉
监制/任安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