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燕语信,亳州市文明办四级调研员,亳州市第八批、第九批选派干部,现任涡阳县标里镇李大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多年扎根乡村一线,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文字记录变迁,将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村民的质朴与期盼,凝练成一篇篇饱含温度的驻村手记,成为乡村振兴实践中鲜活的“基层注脚”。】
驻村四载有余,我们带着“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的目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在培育内生动力、激发主人翁意识、厚植文化认同中,让精神文明的“灯火”在乡村次第点亮。
“造血”而非“输血” 让文明实践扎根乡土
刚驻村时,我们想帮村里建文化书屋,可买来的书籍大多积了灰——村民们说“看不懂、用不上”。后来,我们调整思路:不直接送书籍,而是邀请农技专家、养殖能手来村里开“田间课堂”,把种植技巧、电商知识编成“大白话”手册;不包办文化活动,而是选拔村里的“文艺骨干”,教他们编排快板、广场舞,再由他们带动其他村民。现在,村里的“土专家”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常客,他们用亲身经历分享致富经验,比外来的宣讲更有说服力;村民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每年春节都能吸引全村人参与。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搞“送光明”式的短期帮扶,必须像云南高黎贡山的电力工程师那样,既“搭台子”更“教本事”,培育乡村自己的“文明火种”。当村民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才有了扎根乡土的生命力。
“共治”代替“包办” 让村民成为文明主角
以前村里搞环境整治,干部们忙前忙后,可总有村民随手扔垃圾;想修一条便民路,却因几户村民不愿让地而搁置。我们借鉴上海社区“居民智囊团”的经验,在村里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邀请老党员、退休教师、返乡青年当成员,大到村规民约修订,小到路灯维修,都让大家坐在一起商量。有一次,村里想建一个休闲小广场,有人觉得浪费土地,有人希望多设健身器材。议事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达成共识:利用闲置的旧晒谷场改建,健身器材由村民自愿捐赠一部分,村里补贴一部分。施工时,不少村民主动来帮忙搬砖、扫地,连以前爱唱反调的大爷都笑着说:“这是咱自己的广场,得好好建!”如今,村里的志愿者服务队已有50多人,有人负责照顾独居老人,有人义务巡逻护林,有人帮邻里代购生活用品。
创造条件,让村民把自己当成乡村建设的“主人”。当每个村民都觉得“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文明实践就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寻根”不忘“创新” 让文化凝聚文明共识
李大村有个老传统,每年重阳节都会给老人送饺子,可前些年慢慢淡了。一次走访时,80岁的张奶奶说:“以前过节热闹,现在年轻人都在外头,连老故事都没人听了。”我们开始收集村里的“文化记忆”:组织“老照片展”,让村民们带来自家的老物件、老照片,讲述背后的邻里情、奋斗史;把村里的“孝老爱亲”模范、“诚实守信”能手的故事,编成快板、情景剧,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演出;还将“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写进村规民约,用“红黑榜”激励大家遵守。去年重阳节,我们重启了“饺子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特意赶回来,和老人一起包饺子、话家常,不少人说:“感觉又找回了小时候的年味。”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那些老故事、老传统,正是凝聚村民情感的“黏合剂”。当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村民的精神有了“归属感”,文明共识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要走进村民的心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也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让村民真正受益、真正参与。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文明基因”,只要我们用心培育、用力激发,就能让精神文明的“灯火”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乡村不仅富起来,更要美起来、文明起来——这,就是我们驻村干部心中最朴素的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燕语信)
编辑/刘兴伦
审核/蒋国辉
监制/任安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