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燕语信,亳州市文明办四级调研员,亳州市第八批、第九批选派干部,现任涡阳县标里镇李大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多年扎根乡村一线,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文字记录变迁,将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村民的质朴与期盼,凝练成一篇篇饱含温度的驻村手记,成为乡村振兴实践中鲜活的“基层注脚”。】
涡阳县星园街道黄庄村的午后闷得像扣了个大蒸笼,村口老槐树的叶子蔫蔫耷拉着,没半点精气神。村部里,我和驻村队友小邹、小陈正商量开学季帮扶留守儿童的事,屋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九十三岁的邵大爷拄着枣木拐,一步一挪地蹭进来,汗珠子顺着满脸皱纹往下淌,后背的蓝布衫早浸得透湿。“我找俺娘……我找俺娘……”他声音沙哑,翻来覆去就这四个字,透着股执拗的急切。
我赶紧扶他坐到藤椅上,倒了杯温水递过去。村支书郑洪军悄悄凑过来:“燕书记,别当真,他娘走了三十多年,年纪大了记性糊涂,时不时就念叨着找娘。”话音刚落,老人突然攥住我的手腕,干枯的指甲几乎要掐进皮肉:“娘在家等俺吃饭哩!再晚菜就凉了!”眼里满是火烧火燎的焦急,仿佛再慢一步,就见不着娘了。
寻娘的牵挂:岁月抹不去的念想
那天,我索性留他在村部等“娘”。电扇在头顶嗡嗡转,我坐在他旁边唠村里的琐事:“大爷,西头玉米正灌浆,穗子沉坠坠的,今年准是好年成;村部院子里的茄子是我自己种的,挂了满架,紫莹莹的,回头摘两个给您尝尝。”老人浑浊的眼珠偶尔转一下,干裂的嘴唇跟着念:“茄子……俺娘爱吃蒸茄子。”
聊着聊着,老人缩在藤椅里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半块糕点,嘴角挂着丝笑意——许是梦见和娘坐在炕头吃热饭。没过多久,他的孙子匆匆赶来,握着我的手连声道谢:“燕书记,多亏你们照看,爷爷最近总这样乱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邵大爷最后一次来村部找娘:去年开春,他安详地走了,手里还攥着没送出去的糕点,那是他想留给“娘”的念想。
而在这之前,邵大爷还常来村部。几天后一个清晨,我刚到村部,就见他蹲在门槛上,蓝布衫沾着露水,显然等了许久。“我找俺娘……”他看见我,声音里带着点委屈。我舀了碗热豆浆递给他,和他坐在檐下石阶上。
井台的往事:藏在岁月里的温暖
“燕书记,俺给你讲讲俺娘的事。”老人眼神飘向远方,像穿过了漫长的岁月,“小时候俺发烧,烧得迷迷糊糊,娘背着俺蹚冰碴子过河看病,水凉得刺骨,她把俺的脚揣在怀里暖着,一路小跑往卫生院赶。”说到这儿,他混浊的眼里闪过一丝清亮,像暗夜里的星,“俺娘这辈子遭了不少罪,却把最好的都给了俺。”
我陪着他在村里转,走到村西头老井台边,他举起枣木拐,笃笃地敲着青石板:“俺娘以前就蹲在这儿捶衣裳!天不亮就起来,把一家人的衣裳洗得干干净净,捶衣声能传到村东头。”井口新砌的水泥边,还留着当年拴洗衣绳的凹痕,老人伸手轻轻摩挲,指尖温度似能触到遥远的过往,仿佛那捶衣声还在耳边回响。
补漏的暖意:点滴关怀暖人心
邵大爷家屋顶漏雨,是我帮他翻菜地时发现的。走进屋里,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土灶旁摆着三个塑料盆,都在接屋顶漏的雨水,黄泥地被洇成深褐色。我立刻给邵比比打电话,让他和施伟一起带油毡、水泥和梯子来。
邵比比和施伟很快骑着三轮车赶来,两人分工利索:施伟扛着梯子搭稳,踩着椽木仔细查补裂缝;邵比比在下面裁剪油毡、调和水泥,时不时递上工具。我在一旁搭手,老人则在院子里不停转圈,反复念叨:“小心点,别摔着,天热歇会儿再干。”忙活大半天,屋顶终于修好了,再也不用怕下雨漏水。临走时,他从屋里拿出一袋花生硬塞给我们:“燕书记,比比,这是俺自己种的,你们拿着,给娘……也带点尝尝。”那袋花生带着泥土气息,硌得手心发暖,藏着老人最朴素的谢意。
入秋后,我们在村部广场办重阳节文艺汇演。邵大爷被孙子扶着坐在前排,看着台上的梆子戏,跟着节奏点头,手指在腿上打拍子,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演出间隙,我和小邹、小陈一起给他送了件新军大衣,他摸着厚实的面料,抬头看着我们:“燕书记,你们心眼好,待俺像亲人。这大衣暖和,和俺娘当年给俺做的棉袄一样暖。”那一刻,我鼻子一酸——原来简单的陪伴,就能给老人这么大的慰藉。
扎根的深情:把心贴近群众
后来,邵大爷常坐在院墙根下晒太阳,眯着眼睛,脸上带着安详的笑,偶尔念叨几句,像是在跟娘说话。有一回我和邵比比、施伟路过,见他手里攥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几颗水果糖,见了我们便颤巍巍地递过来:“比比,吃糖,甜……俺留着给娘的,你们也尝尝。”我们接过糖,指尖触到他温热的掌心,心里满是酸涩与暖意。
村西头的井台边,我和小邹、小陈、邵比比、施伟一起新栽了棵榆树苗。栽树时,施伟特意选了向阳的位置,邵比比还从家里带来腐熟的羊粪当肥料,笑着说:“让树苗长得壮点,以后能给路过的老人遮遮阴,就像邵大爷记挂着娘一样,咱们也记着他。”春风一吹,嫩芽冒出来,绿油油的迎着阳光长。每次路过,我总想起邵大爷眼里闪过的光——那是九十三年岁月里,从未磨灭的对娘的思念,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也让我和队友们更明白驻村工作的意义。
驻村日子里,我渐渐懂得:驻村不只是抗旱抢种、调解矛盾的“硬任务”,更多是把村民冷暖放在心上的“软关怀”——是和小邹、小陈一起为留守儿童筹备文具,是跟邵比比、施伟一同帮邵大爷修屋顶、栽树苗,是重阳节为老人搭台演出的热闹,是用点滴行动温暖他们晚年的真诚。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物质帮助,更需要有人愿意听他们唠过往、陪他们度过日常。
如今,黄庄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文化广场上每天有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特色产业也在逐步落地。那口老井虽已填平,可井台边的暖光、邵大爷念叨“找娘”的声音,还有我和小邹、小陈、邵比比、施伟一起留下的身影,成了我驻村记忆里最柔软的印记,时刻提醒我:驻村干部肩上扛的是责任,心里装的得是百姓,唯有扎根基层、把心贴近群众,才能把温暖送到心坎上,让乡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份扎根泥土的深情,也将伴随后续的驻村旅程,在黄庄的田埂上,续写更多带着烟火气的温暖故事。(燕语信)
编辑/刘兴伦
审核/蒋国辉
监制/任安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