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七十年代的作文模式
作者:户县苦果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是秦岭深山一个小学生。因为家境贫寒,穿得破破烂烂,在同学面前,始终沉默寡言。但有一件事,充分发挥我的“天赋”。之所以给“天赋”两个字加上引号,其实是含有百分之九十九水分的“天赋”。剩下了百分之一的干货,这个百分之一,应该算我的勤奋。那么,到底这个水货天赋是啥?听我慢慢道来。
如前文所说,我生长在秦岭深山,特殊的地域环境,导致信息闭塞。唯一知晓外面世界的是一部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里面每天早间播送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如果留心,如果感兴趣,国内外大事尽入耳中,了然于胸。新闻听的时间长了,就学会了一种本领。这就是写作文的本领。简单易学,不用老师指导,几乎是无师自通。贼管用。不妨列举于后。当然要以写作文做具体事例。
以作文《记一件好人好事》为例。开头用一组介词结构的排比句,例如“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共产主义旗帜的感召下”;“在社会主义金光大道的引领下”;“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全国形势一派大好。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学校发生了一件好人好事。下面转承下文,具体写一件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
生在偏僻的山沟,很少走出家门,去的最多的地方,恐怕只有外婆家。要在短期内,写一篇作文,其难度无异于海底捞针。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文就是《记一件好人好事》,规定三天后完成。因为平时缺乏观察,读的课外书太少,要想三天内完成作文,等同于闭门造车。好在那个时候的作文开头基本都是程式化,如前文所说,基本就是一组介词结构的排比句的堆砌。这个对常听广播,记忆力较好的我来说,只不过是牛刀小试,关键是中间部分的重头戏。经过两天的苦思冥想,到第三天早上上学的时候,忽然茅塞顿开。何不从我上学写起。于是我写道:清早,我穿上一件草绿色军便装,系上鲜艳的红领巾,扎一条红色武装带,背上草绿色的塑料布小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校。这里有必要情况说明,军便装是舅舅换下来的,经过母亲的改造,为我所用,武装带也是舅舅从商店里购买的。那时候,穿军便装,几乎是所有男女共同的喜好。接着写,在路上过了多少条河,从一道河,写到五道河,又写过了多少道沟,从头道沟写到二道沟,再到三道沟。那时候的山、河,都让父辈们给取了名。最后写到了学校门口,发现了一支圆珠笔,想起一篇课文,一个叫童大年的学生,上学的时候,在路上拾到三个西红柿,西红柿是从卡车上掉落下来的,连忙招手叫停卡车,交给开卡车的司机叔叔。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请注意:“某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这是广播里边写“做好人好事”的文章的惯用语。可见,听广播对写作文有多么大的启发作用。最后,我把这支圆珠笔交给了老师,失主很快被找到。老师夸我是拾金不昧的好学生。是雷锋精神鼓舞下成长起来的好少年。第二段,划上句号。
第三段就是表决心。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很高兴,今后,我一定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雷锋为榜样,学好本领,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无论哪类作文,开头相同,结尾略同,不同的是中间。如果中间写的自己犯了错误,第三段就是改正错误,如果写别人做了好事,第三段就是向这个做好事的人学习。
一篇作文除去在学校门口,拾了一支圆珠笔,把失物交给老师,受到老师表扬。大约三四句话应题,其余都是胡凑乱拼,从头到尾都是唱高调。我写的只是其中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作文,基本就是这样的格式,也可以叫做三段文。这样的文风,几乎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一九七八年,一位语文老师,给我们改变了这种格式,规定不要高谈阔论,要从具体事例起笔,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作文。我们才逐渐改变了这样的作文模式。
转眼五十年过去,三段文的模式,已经被言之有物的新文风取代。但热爱领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却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高尚情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