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难忘的面条
李立志
1987年初冬的周日晚,月色像一层薄霜铺在乡村土路,我和李祥孔踏着清辉返校。乡村高中坐落在老镇西边,食堂早已关门,饥肠辘辘的我们合计着,步行两里路去镇上找吃的。
汽车站北路东的路边小饭馆亮着昏黄的灯,推门而入,暖意混着烟火气扑面而来。看遍菜单,荤菜素菜都超出我们的零花钱预算,老板看出我们的窘迫,笑着提议:“干面条论斤称,你们俩一斤足够,我给你们做炝锅面,香得很!”我们连忙点头。老板拎起铁锅架在炭火灶上,热油滋滋作响时,丢入葱姜蒜爆香,抓上一把白菜毛翻炒,随后舀入高汤烧开,把干面条抖落锅中,白色的面条在沸汤中翻滚,很快就吸饱了汤汁的鲜香。起锅时撒上一把翠绿葱花,热气裹挟着油香、葱香、面香直冲鼻腔。
我俩一人一个大白瓷碗,筷子飞快地挑着面条,烫得直呼气却舍不得停。面条筋道爽滑,汤汁鲜醇入味,每一口都带着炭火的温度和老板的实在。风卷残云般吃完,连碗底的汤汁都喝得干干净净,结账时只花了四毛钱,却吃出了至今难忘的满足。
后来,我参军入伍,在西安附近服役——这座碳水之都的面条种类繁多,油泼面的香辣、拉条子的劲道、臊子面的醇厚,我尝过无数种,却始终找不到当年那碗炝锅面的滋味。李祥孔则外出务工,辗转各地,也吃过不少山珍海味,却同样对那碗面念念不忘。
前几日,在他儿子的结婚宴席上,我们久别重逢,酒过三巡,话题不自觉就绕回了1987年那个冬夜。“还记得镇上那碗炝锅面不?”他一开口,我俩都笑了,眼中满是感慨。那碗四毛钱的面条,不仅填饱了年少时的饥饿,更藏着青春的纯粹、同窗的情谊,以及那个年代独有的质朴与温暖。
岁月流转,我们走过山川湖海,吃过珍馐百味,却越发明白,最难忘的滋味从来不在食材的名贵,而在当时的心境与陪伴。那碗炭火灶上煮出的炝锅面,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刻在记忆深处的温暖印记,提醒着我们,那些简单纯粹的时光,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
作者简介:李立志,男,70后。早年西北从军,如今供职机关。时常感怀,偶有碎见,连缀成文,打油成篇。著有个人文集《一路高歌》《忆童年》。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