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遗志
柳条巷的陋室,因沈文谦的离去而显得更加空荡和死寂。那盏陪伴了父子无数夜晚的油灯依旧亮着,火光摇曳,却再也照不亮那张清癯而坚毅的面容。
沈知白独自坐在父亲生前常坐的角落,面前摊开着那卷《守城录》残卷。油布包裹已被取下,破损的皮纸暴露在昏黄的光线下,每一个水渍、每一处焦痕、每一片模糊的字迹,都像是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他的心。这不再仅仅是一卷古籍,它是父亲生命的延续,是沈家十数代人心血的结晶,更是一个时代文人风骨的绝唱。
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字字千钧,在他耳边回响——“人在书在”、“传于后世”、“找到慕云”、“江南扎根”……
他伸出手指,极其轻柔地拂过一处勉强可辨的朱批,那是文天祥关于“守心”的论述。父亲当年,不正是以残病之躯,死死守住了这颗“文心”吗?如今,这守护的责任,落到了他的肩上。
他不再是那个只需埋头读书的沈家公子了。他是沈家最后的希望,是这缕文明之火唯一的守护者。他必须活下去,必须让这卷残破的典籍重见天日,必须完成父亲的遗愿。
可是,路在何方?
凭借抄书度日,只能勉强糊口,何谈“传于后世”?寻找林慕云,更是大海捞针,即便找到,以他如今的身份,又如何能与之平等对话,转达父亲那“不怪他”的遗言?在江南扎根,又需要怎样的机遇和力量?
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几乎要将他吞噬。他看着那卷残破的典籍,仿佛看到了自己同样残破不堪、前途未卜的命运。
然而,当他的目光再次落到那模糊却坚韧的字迹上时,父亲那双在生命最后时刻依旧明亮的、充满期盼的眼睛,仿佛就在眼前。
他猛地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不能放弃!无论如何艰难,他都必须走下去!
他小心翼翼地将残卷重新用油布包裹好,贴身收藏。这不再是负担,而是铠甲,是信仰,是指引他在黑暗中前行的、唯一的微光。
第八十六章 枯坐
嘉杭城林府,书房。
林慕云坐在那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后,面前摊开着一本账册,但他目光空洞,久久未曾翻动一页。自那日心神不宁之后,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和寂寥感,便如同附骨之疽,紧紧缠绕着他。
府中一切如常,甚至比以往更加兴旺。林焕章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孙儿们活泼健康,在庭院中嬉戏玩闹;仆从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可这一切的繁华与生机,似乎都与他隔着一层透明的屏障,无法真正触及他的内心。
他常常就这样枯坐着,一坐就是大半天。有时是对着窗外的雨景出神,有时是摩挲着怀中那块焦黑的碎布,有时则是望着书房角落里那方乌木牌位,沉默不语。
他觉得自己的一部分,仿佛已经随着沈文谦,死在了北方那场大火里。剩下的这具躯壳,虽然享受着世间的富贵荣华,却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父亲,”林焕章端着一碗冰糖燕窝走进来,看到父亲这副模样,眼中满是担忧,“您又在想沈世伯了?”
林慕云缓缓抬起头,看着儿子,嘴角扯出一丝极其苦涩的笑:“焕章,你说……人死后,若真有魂魄,会不会……也能感觉到冷暖,感觉到……孤单?”
林焕章心中一酸,将燕窝放在父亲面前,温声道:“父亲,您别胡思乱想了。沈世伯若在天有灵,也定然希望您能保重身体,安然度日。”
“安然度日……”林慕云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目光再次变得空洞,“是啊……安然度日……可这心里头,空落落的,如何能安?”
他挥了挥手,示意儿子出去。林焕章无奈,只得躬身退下。
书房里又只剩下林慕云一人。他拿起那块碎布,凑到眼前,仿佛要从中看出沈文谦最后留下的讯息。
“安,北……”他低声念着,声音沙哑,“文谦兄,你告诉我……你是安……还是不安?你若已北上……为何我遍寻不见?你若已……为何我心中……依旧如此……痛楚难当?”
无人回应。只有窗外渐起的风声,如同呜咽。
第八十七章 立身
郡城西的陋巷生活,并未因沈文谦的离世而有丝毫改善,反而因顶梁柱的倒塌而更加艰难。沈知白明白,抄书绝非长久之计,更无法实现父亲的遗志。他必须找到一条能够真正在江南立足,并且有机会让那卷残卷重见天日的路。
这日,他听闻郡守府衙因为整理历年卷宗档案,需要招募几名精通文墨、做事细致的书吏。虽然只是临时性的差事,地位低微,酬劳也有限,但毕竟是与官府打交道,或许能接触到一些不同的人脉,看到一些不同的机会。
沈知白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去试一试。他仔细整理了身上那件最体面的、洗得发白的青衫,将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带着几分忐忑,来到了郡守府衙侧门应征的地方。
那里已经聚集了数十个前来应聘的人,有落魄的老秀才,有急于寻找稳定营生的年轻书生,甚至还有一些试图钻营的市井文人。负责招募的是一名面色严肃的师爷,他挨个询问姓名、籍贯、出身,考察文字功底,态度颇为倨傲。
轮到沈知白时,他报上姓名籍贯,那师爷听到“北地临州”时,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但并未多说什么,只递给他一张纸,让他当场写一篇关于漕运利弊的策论。
沈知白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屈辱感。他知道,自己这个“北地流亡者”的身份,在此地并不受欢迎。他提起笔,凝神静气,将胸中所学与南下沿途所见所闻结合,条分缕析,写下了一篇观点鲜明、言之有物的短文。
那师爷接过看完,脸上严肃的表情略微松动,点了点头:“字尚可,文理也通。明日卯时,来衙内点卯应差吧。”
就这样,沈知白得到了一份在郡守府衙整理卷宗的临时差事。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书吏,但这是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在江南这片陌生土地上,迈出的立足第一步。
前路依旧漫漫,但至少,他看到了些许微光。
第八十八章 暗流
郡守府衙存放卷宗的库房,位于府衙深处,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陈年旧纸和灰尘混合的沉闷气味。沈知白的工作,就是将那些堆积如山、杂乱无章的历年卷宗,按照年份、类别进行清理、登记、归档。
这工作枯燥而繁琐,但沈知白却做得一丝不苟。他小心地拂去卷宗上的灰尘,仔细辨认着上面或清晰或模糊的字迹,将它们分门别类,记录在册。在这个过程中,他仿佛触摸到了这座江南郡城过往的脉搏,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冰冷文字背后的民生百态、官场沉浮。
偶尔,他也会接触到一些与书籍、文教相关的卷宗。例如,某年修缮官学拨款的记录,某次征集地方志资料的公文,或是关于境内各书院情况的简单汇报。每当此时,他都会格外留意,试图从中找到一丝可能与“青崖书院”或是其他能够接纳、重视那卷《守城录》的地方。
这一日,他在整理一批关于地方治安的旧卷宗时,无意中发现了几份提及数年前,一伙来自北方的溃兵流窜至郡城附近,曾被官府围剿驱散的记录。卷宗中提到,这伙溃兵穷凶极恶,劫掠商旅,甚至绑票勒索,手中颇有些血债。
沈知白的心猛地一跳!北方溃兵!黑水荡!
他立刻联想到父亲和家人在北上的遭遇,想到那场导致他们失散的劫难!难道……当初袭击他们,导致船只失散、人员伤亡的,就是这伙溃兵?或者说,是其中一部分?
这个发现,让他既感到愤怒,又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如果能够查清此事,或许……就能更清晰地还原当初的真相,甚至……或许能找到一些关于失散家人下落的线索?虽然希望渺茫,但总比毫无头绪要好。
他不动声色地将这几份卷宗的内容默默记在心里。府衙书吏的身份,像一扇微微开启的门,让他得以窥见这平静水面之下,涌动的某些暗流。而这些暗流,或许就隐藏着与他命运相关的秘密。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丛书》杂志社副主编。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