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抱石
——北美户外攀岩见闻
文/郝平
“倘若你的世界过于喧嚣,不妨遁入自然之心。”
初秋的夕阳穿过层叠的枝叶,在错落的巨石之间洒下斑驳光影。高耸的云杉树下,铺满松软的腐殖土,星星点点的野菊随风轻摇,宛若向每位到访者微笑致意。
斯阔米什(Squamish),这座位于温哥华以北80公里的小镇,是享誉世界的攀岩圣地。早在三十年前,便有先驱来此探线开荒。如今,这里早已声名远播,每日访客数以千计。
每逢周末,99号公路车流如织。眺望远方,巍峨的大墙(Grand Wall)下,三处停车场尽数满员。林间小径上,背着厚重缓冲垫的攀岩者三五成群——有青春正盛的少年少女,有独行的壮年,也有携老带幼的家庭。他们如受林木召唤般汇聚,又如被山石指引般四散。
据路书记载,在这片方圆百里的原始林区,散布着2500多座可攀岩石,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已开发的攀岩路线更超过3500条。攀岩者将这些路线称为“题”。因岩壁多倾斜、线路复杂,攀登者需手脚并用、全身紧贴岩石,远望如与石相拥,故得“抱石”之名。
深入林间,可见攀岩者各自聚于岩下,彼此相隔十数米乃至数十米,有如一个个原始部落。他们卸下护垫,仔细铺设,继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或许因志趣相投,人群之间并无隔阂:老友重逢,共话近况与进步;初识者亦一见如故,互相鼓励、切磋技法、守护安全。即便我这般外行,身处其中也不由被融洽的氛围感染,随之加入,为每一次登顶鼓掌喝彩。
攀岩作为健身运动,起源于上世纪中叶的登山与军事训练,后逐渐风行民间。自1992年起,相继成为世锦赛、世界杯及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至今,仅北美地区参与者约600-900万。在亚洲与中国,这项运动亦方兴未艾——国际大赛的领奖台上,也开始出现中国选手的身影,令人刮目。
攀岩可分为室内与野外两种。野外攀岩又分“绳索攀”与“抱石攀”。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形成多种难度分级体系与各国标准。室内岩壁由人工设计,难度可控、标准统一,故为国际赛事所采用。而野外抱石通常高仅三至四米,线路精悍,不需绳索,仅以缓冲垫防护,便于多人观摩协作。其线路多变、难度不低,是提升野外攀爬技巧的理想途径。绳索攀则高度更大、路线更长,需依赖绳索保护、严防跌落,更讲究搭档之间的默契配合。二者皆是对技巧、体力与耐力的综合考验。
随着观察渐深,好奇心驱使进一步了解这些攀岩者的故事。幸得向导引荐,几位岩友走入我的视野。
安迪,身高一米八五的欧裔青年,帅气文雅,来自温哥华。原在公司任职,因裁员暂时赋闲。在寻找新工作之前,他选择以户外运动调整身心。接触攀岩仅一年,技巧与耐力仍属初阶。问及目标,他说:“只为保持健康、结交朋友。”他既攀绳索,也练抱石。以我观之,其绳索技术略胜抱石。
凯西,是向导之友,亚裔,幼年随父母移居北美,现居加州,从事IT行业。三十出头,面容清秀,体型微胖。她练抱石已有三年,水平约在V3。她最爱抱石中的团队氛围:“可互相学习,也可结交朋友,别无他求。”此行七日,她日出而攀、日落仍练,虽一直表现平平,却在临行前一日意外完成一条V4线路。当时月色初升,她立于岩顶激动难抑,挥舞双臂久久不愿下岩。我们都为她由衷欢呼——想必这是她斯阔米什之行最珍贵的记忆。
史密斯,是我在大墙下遇到的绳索攀好手。BC省本地人,从事咖啡业,曾两次到访北京、上海,尤其对中国白酒文化印象深刻。他中年模样,中等身材,黄发白肤,肌肉匀称,一双蓝眼目光炯炯。面对一条5.10C的S形经典绳攀路线,他稳健完成引领攀。交谈中得知,他攀岩二十年几度放弃、几度重拾。自称并无目标,只是业余爱好,但“这些岩石,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时光匆匆,不觉已在林石之间流连一周。享受森林氧吧与阳光沐浴之余,心中牵挂的仍是这些攀岩者。每每相视一笑、互致问候,潜移默化之间,竟也萌生一试之意。经向导多次鼓励,我终于以年近古稀之龄,换上攀岩鞋帽与护具,第一次走近岩壁。
那是一条10米高、难度5.6的正角岩壁,适于新手。我沿岩缝手足并用,凭儿时爬墙攀树之记忆缓步而上。在向导的呼喊声中蹒跚登顶。未觉恐惧,只是触到岩石的温热与坚硬。稍歇之后,又尝试了另一条5.6级、高约15米的线路。岩壁粗糙,岩缝宽窄不一,仍须手脚协同。这一次,体力渐感不支,在距顶一米处徘徊良久、几欲放弃。终于在岩下众人的鼓励与指导下坚持登顶——虽耗时三倍于人,却终觉不虚此行。
傍晚天色渐暗,我们驱车返回小镇。途中仍见三五人群背着护垫走向森林——当是刚刚结束白日工作、赶赴夜攀的岩客。
小镇不大,仅寥寥数街十数餐馆。那些热门店家总是一位难求。隔窗望去,席间不乏攀岩杂志上的熟悉面孔。斯阔米什,高手云集的攀岩圣地,果然名不虚传。
翌日再入林中,岩下之友已换新颜。想必他们已解完旧“题”,奔赴新“题”去了。毕竟这里还有三千五百道题待解,而时间与精力,终究有限。
森林抱石探访结束,我们照计划飞往下一站。舷窗外夕阳里,远山叠嶂,林莽如烟。恍然觉得人生亦如抱石:从少小到归乡,不同阶段,不同群体;解决当下的关切,又面对新的未知。而这,不正是抱石者的行踪吗?
2025年8月
作者简介: 郝平,北京人,同济大学77级机械专业,业余喜好旅游、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