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坐落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其占地面积达3.12万平方千米,鸣沙山便涵盖其中。鸣沙山东西绵延40余公里,南北宽度约20公里,主峰海拔为1715米。而月牙泉,宛如一位娴静的佳人,安然躺卧在鸣沙山的环抱之中。从古至今,它始终凭借“山泉共处,沙水共生”这一奇妙景观声名远扬,被誉为“塞外风光一绝”。

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等相互映衬,共同构成敦煌城南一脉相承的“三绝”,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该景区的主要景点为月牙泉与鸣沙山。月牙泉因被鸣沙山环绕,形状恰似一弯新月而得名。鸣沙山则因沙动时会发出声响而获名,它由流沙堆积而成,沙粒呈现出红、黄、绿、白、黑五种色彩。

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早在1994年就荣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称号,鸣沙山获评中国最美五大沙漠之一。2015年7月20日,该景区成功获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1月,原国家旅游局原环境保护部计划认定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月牙泉,自古水火不容,沙漠与清泉似乎难以共生。然而,月牙泉恰似一弯新月,静卧于黄沙之中。泉水清冽澄明,滋味甘美,于沙山的怀抱里已静静躺卧了数千年。尽管时常遭受狂风暴沙的侵袭,却依旧碧波荡漾,水声潺潺!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历程中,一度成为中西文化名流汇聚之所。因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孕育出举世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存下诸多文化瑰宝。

关于月牙泉历经千年,即便遭遇狂风,却始终未被黄沙掩埋的不解之谜,众说纷纭。有一种观点认为,此地或许曾是党河的河湾,属于敦煌绿洲的一部分。后因沙丘迁移,水道变迁,才形成了这一独立的水体。因其地势低洼,地下渗流的水持续向泉中补充,故而泉水潺潺,即便天旱也不会干涸。此解释虽能作为月牙泉得以存续的一个缘由,然而却难以阐释为何飞沙从不落入月牙泉中。
鸣沙山颇具奇妙之处,每逢晴天,或是有人从山上滑下,便会发出声响,故而得名。这里还存在一种奇特现象,因地势独特,刮风时,沙子并非向山下滚落,而是自山下往山上流动,正因如此,月牙泉历经岁月,始终未被沙子掩埋,堪称沙漠中的一大奇观。

月牙泉,仿若梦幻般的谜题,千百年来,既未被流沙吞噬,也未因干旱干涸。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泓清泉,黑风黄沙间存此一脉绿水,满目荒凉处现此一番景致,尽显天地韵律与造化神奇,令人心醉神迷。
相传,早在汉代,月牙泉便已成为备受瞩目的游览胜地。至唐代,这里不仅有往来的船舸,泉边还建有庙宇。泉南岸曾有一组古朴典雅、布局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殿宇多达百余间。各主要殿宇内,彩塑逾百尊,壁画亦有数百幅之多。重要殿堂皆悬有匾额、碑刻,诸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其书法雅致俊逸,堪称上乘之作。
彼时,此处亭台楼阁错落,庙貌恢宏辉煌,宫厅柱廊依水而建。周边林木葱郁,泉光与山色相互辉映,古刹神庙终年香火缭绕。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赋词,挥毫泼墨者大有人在。史书记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于渥洼池中得天马,后人猜测月牙泉即汉渥洼池,故而立下石碑,上书“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奇特的月牙泉因此更添几分传奇色彩。

1985年,月牙泉的存水量降至历史低点,彼时其平均水深仅0.7-0.8米。因水量极度匮乏,泉底干涸,人甚至可在泉中行走,月牙泉也分裂为两个小泉,不再呈现月牙形状。“月牙泉是否会在明日消失”,这一问题引发了众多人的关注。此后,敦煌市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为月牙泉补水。
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早在1992年-1994年间便编制完成一版。然而,受规划范围、时间等多种因素制约,该规划一直未获批准。
自2000年起,敦煌市采取应急手段,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以提升月牙泉水位,使其暂时摆脱枯竭危机。2004年,月牙泉水位降至1.3米,泉水面积缩小至7.8亩。
2007年8月,受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委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对景区规划重新进行编制。2010年5月12日,商业一条街项目选址于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山门前东侧,该商业建筑以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为载体,主体一层,局部两层。历经3个多月建设,在原有游客服务中心基础上,建成集旅游咨询、导游服务、游人休憩、临时接待,以及提供导览地图、旅游手册、明信片等功能于一体的集散大厅。
2014年8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重点区域详细规划的函》,正式批复敦煌市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重点区域详细规划。



鸣沙山,在汉代被称作沙角山,亦名神沙山,至晋代,始称鸣沙山。沙垄相互衔接,蜿蜒盘桓,回环往复。人在沙上行走,沙随足落,经过一夜,又恢复如初,这般景观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月牙泉,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曾被讹传为渥洼池,直至清代才正式定名为月牙泉。
月牙泉拥有三宝,分别为铁背鱼、五色沙与七星草。
传说中,铁背鱼与七星草一同食用,能令人长生不老。月牙泉南岸生长着小花罗布红麻,它是泉边独特且唯一的保健中草药。经加工制成茶叶后,其PH值呈弱碱性,具备降血压、降血脂以及增加冠状动脉流量的功效,对高血压、高血脂疗效颇佳,尤其在缓解头晕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效果显著。同时,它还能增强免疫、预防感冒、平喘止咳、消除抑郁、活血养颜、解酒护肝、软化血管、通便利尿,亦有延年益寿之效。
每年6至8月,小花绽放,宛如夜幕中的点点繁星。敦煌老辈人传言,敦煌特有的狗鱼或许就是铁背鱼,而月牙泉南岸大片的罗布麻便是传说中的七星草。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是敦煌罗布麻茶的唯一出品单位,其罗布麻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这里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呈现出“大漠孤烟、边墙障堡,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堪称敦煌众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从古至今,它皆以“沙漠奇观”闻名于世。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