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废都论
贾平凹先生的《废都》,自问世以来便争议缠身,誉之者称其为“当代《金瓶梅》”,是中国文学直面人性与时代困境的大胆探索;贬之者斥其为“低俗露骨”,是迎合市场的猎奇之作。三十余载光阴流转,当喧嚣渐次沉淀,我们再读这部充满争议的文本,方能拨开表象的迷雾,窥见其背后承载的文化重量与时代隐喻。《废都》之“废”,非独指一座城的颓败,更是精神家园的荒芜、文化传统的断裂、人性本真的迷失;而《废都》之“论”,便是要在这“废”的底色中,探寻时代转型期中国人的精神困境与救赎之路。
一、废城:时代转型中的文化标本
《废都》的故事发生在一座名为“西京”的古都,这座城既是西安的文学投射,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西京的城墙斑驳陆离,古塔默然矗立,碑林藏着千年文脉,可这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却成了被消费、被消解的符号。城中的知识分子们,曾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如今却在时代的剧变中无所适从,他们守着残破的书斋,捧着故纸堆,却再也找不到精神的支点。
西京的“废”,首先是文化秩序的崩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旧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金钱至上的观念如洪水般涌入,冲刷着传统的伦理道德与文化信仰。昔日被尊崇的文人雅士,如今成了时代的“多余人”,他们空有满腹经纶,却无法在物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庄之蝶作为西京文坛的领袖,本应是文化的守护者,可他却在现实的诱惑中逐渐沉沦,他利用自己的名气谋取私利,周旋于多个女人之间,最终沦为精神上的流浪汉。他的堕落,正是传统文化在时代转型中无力自保的写照——当文化不再被敬畏,当文人不再有风骨,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古都,便成了一座没有灵魂的废城。
西京的“废”,其次是精神家园的荒芜。城中的人们,看似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实则内心充满了空虚与迷茫。官员们沉迷于权力的游戏,商人门追逐着金钱的幻象,文人们在声色犬马中消磨着意志,普通人则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他们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没有精神的寄托,只能在物质的欲望中寻求短暂的慰藉。这种精神上的荒芜,比物质上的匮乏更令人绝望,它让整座城市陷入了一种麻木的状态,人们在“废”的氛围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空洞的生活,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
贾平凹笔下的西京,并非一座孤立的城,而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在时代转型的阵痛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废都”中的一员,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冲突中,迷失自己的方向。西京的“废”,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精神困境。
二、废人:人性迷失中的生存困境
《废都》的核心,是对“人”的书写,尤其是对转型期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贾平凹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群在时代剧变中逐渐“废掉”的人,他们既是时代的受害者,也是时代的推动者,他们的命运,折射出人性在欲望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沉沦。
庄之蝶无疑是“废人”的典型代表。他曾是西京文坛的旗帜,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和社会声望,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他的精神世界逐渐崩塌。他渴望摆脱传统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却最终在欲望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他与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等多个女人发生情感纠葛,看似是在追求爱情与欲望的满足,实则是在通过这种方式,逃避现实的困境与精神的空虚。他利用自己的名气为商人题字、写文章,赚取不义之财,却在内心深处鄙视自己的行为。他想坚守文人的风骨,却又无法抵御物质的诱惑;他想追求精神的自由,却又被现实的枷锁牢牢困住。这种矛盾与挣扎,最终将他推向了毁灭的边缘——他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名誉,最终精神崩溃,成了一个彻底的“废人”。
除了庄之蝶,西京的其他知识分子,也都是“废人”的不同写照。孟云房沉迷于占卜算卦,试图在玄学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却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烦恼;汪希眠靠着模仿古人的画作谋取暴利,背叛了艺术的初心,成了金钱的奴隶;龚靖元醉心于书法,却将书法当成了攀附权贵的工具,最终在权力的斗争中身败名裂。他们都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却在时代的转型中,放弃了自己的信仰与追求,沦为了欲望的奴隶。他们的“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哀——当文人不再以笔为剑,不再为理想发声,而是在物质的欲望中苟且偷生,那么这个时代的精神文明,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废都》中的女性角色,同样是“废”的受害者。唐宛儿为了追求所谓的爱情与自由,背叛了丈夫,逃离了家庭,却最终在庄之蝶的冷漠与现实的残酷中,落得个悲惨的下场;柳月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依附于庄之蝶,成为了权力与金钱的牺牲品;牛月清坚守着传统的婚姻观念,却无法挽回丈夫的心,只能在孤独与痛苦中煎熬。她们都是时代的弱势群体,在男权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双重压迫下,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欲望与道德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她们的“废”,是女性在转型期社会中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男权文化的无声控诉。
三、废欲:欲望膨胀下的道德沉沦
《废都》之所以引发巨大的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中对性与欲望的大胆描写。贾平凹以直白的笔触,展现了转型期社会中人们欲望的膨胀与道德的沉沦,这种描写并非低俗的猎奇,而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探索,也是对时代弊病的尖锐批判。
在《废都》的世界里,欲望成了支配一切的力量。金钱、权力、美色,这些物质的欲望,让人们变得贪婪、自私、冷漠。官员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贪污腐败;商人们为了追求利润,不择手段,坑蒙拐骗;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放弃了文人的风骨,沦为了欲望的奴隶。在欲望的驱使下,传统的伦理道德被抛诸脑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虚伪、功利。庄之蝶与唐宛儿的爱情,看似浪漫,实则是欲望的相互满足;柳月对庄之蝶的依附,本质上是对权力与金钱的渴望;孟云房、汪希眠等人与庄之蝶的交往,也多是出于利益的考量。这种欲望的膨胀,让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道德失范的状态,人们在欲望的漩涡中,逐渐失去了人性的本真与善良。
贾平凹对欲望的描写,并非是要歌颂欲望,而是要揭示欲望的危险性。他深知,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适度的欲望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但过度的欲望则会毁灭人性,摧毁社会的道德秩序。庄之蝶的悲剧,正是欲望过度膨胀的结果。他在欲望的驱使下,不断地追逐金钱、权力与美色,最终却发现,这些东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反而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空虚之中。他的故事,是对所有沉迷于欲望的人的警示——当欲望失去了道德的约束,当人性被欲望所吞噬,人也就不再是人,而是成了欲望的奴隶。
《废都》中对欲望的描写,还蕴含着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思考。传统文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的欲望;而现代文明则倡导个性解放,鼓励人们追求欲望的满足。在时代转型的过程中,这两种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导致了道德秩序的崩塌与人性的迷失。贾平凹通过对欲望的描写,既批判了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也反思了现代文明对欲望的纵容。他认为,真正的人性解放,不是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而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实现欲望与理性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性的沉沦,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四、救赎:废墟之上的精神求索
尽管《废都》的基调充满了绝望与悲凉,但贾平凹并未完全放弃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在废墟之上,他依然为我们留下了一丝希望的微光,这种希望,既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也来自于对人性本真的坚守。
《废都》中,传统文化虽然遭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与消解,但它依然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西京的城墙、古塔、碑林,这些传统文化的符号,虽然被人们遗忘、被消费,但它们依然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灵魂。庄之蝶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依然会想起年轻时在碑林读书的时光,依然会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打动。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眷恋,正是他内心深处尚未泯灭的良知与希望。贾平凹通过庄之蝶的经历,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放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只有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支点,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实现人性的救赎。
除了传统文化,人性本真的坚守,也是救赎的重要途径。《废都》中,虽然大多数人都在欲望的漩涡中沉沦,但依然有少数人坚守着人性的善良与纯真。比如,阿灿虽然身处社会的底层,却有着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她对庄之蝶的感情,没有丝毫的功利色彩,纯粹而真挚;再比如,庄之蝶的女儿庄静,虽然年纪尚小,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懂事,她不理解大人们的欲望与争斗,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这些人物的存在,如同一股清流,照亮了“废都”的黑暗,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希望。贾平凹通过这些人物,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浮躁,我们都不能放弃对人性本真的坚守。只有保持善良、纯真的本心,才能在欲望的洪流中不迷失自己,才能实现精神的救赎。
《废都》的救赎之路,并非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它充满了艰难与曲折。贾平凹深知,人性的救赎与社会的进步,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但他依然用自己的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的根脉,在人性本真中坚守道德的底线。这既是庄之蝶们的救赎之路,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救赎之路。
五、结语:《废都》的当代意义
三十余载过去,《废都》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上的成就,更在于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启示。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大丰富、欲望空前膨胀的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废都》中所描绘的精神困境——文化信仰的缺失、道德秩序的崩塌、人性本真的迷失。《废都》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弊病,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
《废都》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我们不能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能放弃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哲理,是我们摆脱精神困境的重要力量。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营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我们也应该坚守人性的本真,保持善良、纯真的本心,抵制欲望的诱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废都》还告诉我们,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审美,更在于批判与反思。贾平凹以无畏的勇气,直面人性与时代的困境,用自己的笔,对社会的弊病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探索。这种批判与反思,不仅能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像《废都》这样有深度、有力量的文学作品,来唤醒人们的良知,来引导社会的发展。
总之,《废都》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描绘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精神困境与人性挣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更是对人性与社会的永恒思考。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重读《废都》,依然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与力量,它将激励我们在精神的求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
废墟上的艺术建构:贾平凹《废都》的艺术价值探析
□ 田金轩
作为深耕文学创作与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我始终坚信,伟大的文学作品必然兼具时代镜像与精神穿透力。贾平凹的《废都》问世三十余载,争议与赞誉并存,而当我们剥离喧嚣,从文本艺术、文化内核与人性探索的维度深入剖析,便会发现其跨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它不仅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精神速写,更是当代文学艺术创新的重要标杆。结合自身多年诗词创作、语文教学及地域文化研究经历,我将从叙事、语言、意象三个核心维度,探析《废都》的艺术价值,以期为文学鉴赏与创作实践提供借鉴。
一、叙事美学:虚实相生的“西京寓言”
《废都》的叙事艺术,最鲜明的特质在于“现实底色与荒诞外衣的共生”,这种特质与我在创作中追求的“以实写虚、以虚映实”理念不谋而合。
1. 纪实性与虚构性的交织
作品以西安(西京)为原型,细腻描摹了古城的城墙、碑林、街巷市井,大到城市格局、小到饮食起居,都浸润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质感——这与我长期关注湖北应城、武汉等地域文化,在诗词中融入江汉平原风土人情的创作思路高度契合。但贾平凹并未止步于现实复刻,而是通过庄之蝶这一核心人物的命运轨迹,将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集中提炼:他既是西京文坛的领袖,又是欲望漩涡中的沉沦者;既坚守文人的底线,又在现实面前步步妥协。这种虚构性的人物塑造,让作品超越了具体地域的局限,成为对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寓言式书写。
2. 多线交织的网状叙事结构
作品以庄之蝶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辐射出官员、商人、文人、女性等多个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形成“主线牵引、副线呼应”的网状结构。主线围绕庄之蝶的事业兴衰、情感纠葛展开,串联起文化秩序崩塌、人性欲望膨胀等核心议题;副线则通过孟云房的占卜生涯、唐宛儿的命运沉浮等,从不同侧面补充“废都”的精神图景。这种结构让我联想到自己在创作系列诗词时的“主题辐射法”——以核心意象为原点,从不同维度拓展内涵,如围绕“江汉风骨”创作的组诗,既写山川地理,也写人文精神,最终形成立体的文化图景。
3. 冷静克制的叙事视角
贾平凹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却始终保持“观察者”的中立与克制,不刻意美化也不刻意丑化人物,而是将价值判断的权力交还给读者。这种“零度情感”的叙事态度,与我在语文教学中倡导的“文本细读、客观思辨”理念相通——在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时,我始终强调“不先入为主、不主观臆断”,而是通过文本细节挖掘人物的复杂性与时代的关联性。《废都》中,庄之蝶的沉沦、唐宛儿的悲剧,都未加作者的直接评判,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发产生对人性与时代的反思,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叙事效果,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二、语言艺术:粗粝与诗意的共生
《废都》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兼具“乡土粗粝感”与“文化诗意感”,这种“雅俗共生”的特质,与我在创作中追求的“接地气、有文气”的语言理念高度契合。
1. 乡土语境下的写实语言
贾平凹深耕陕西乡土文学传统,语言中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生活气息——西京方言的适度运用(如“甭”“咋”)、市井生活的直白描摹(酒馆喧闹、街头叫卖、文人酒局),让文字充满“烟火气”与“粗粝感”。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创作《轩语金言》系列诗集时,常常融入应城方言词汇与江汉平原的生活场景,如“垄上清风拂稻浪,檐前细雨润梅香”,既保留乡土的质朴,又传递诗意的美感。《废都》中这种粗粝的语言,精准契合了“废都”的现实底色——市场经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雅致被打破,世俗化、功利化的生活场景需要直白的语言来承载,而这种直白,恰恰让人物的欲望与挣扎更具冲击力。
2. 文化浸润中的诗意表达
尽管语言粗粝,贾平凹仍在字里行间融入了浓厚的文化诗意。对西京古迹的描写“城墙砖缝里的野草,摇着千年的叹惋;碑林石碑沉默矗立,刻满文明未凉的余温”,既写实又写意,让历史的厚重感与美学韵味跃然纸上。这与我在诗词创作中注重“文化意象的植入”一脉相承——在咏史抒怀类作品中,我常以黄鹤楼、文昌阁等文化地标为载体,传递对历史文脉的敬畏与传承,如“黄鹤楼前江水阔,千年文脉续新章”。《废都》中,古典诗词、典故的引用,文人雅集时的诗词唱和,既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又与人物的精神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当文人在现实中沉沦时,古典诗词的诗意成了他们最后的精神慰藉。
3. 隐喻化的语言修辞
《废都》的语言充满隐喻与象征,“废都”本身便是核心隐喻——西京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古都,也是精神意义上的“废城”,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精神家园的荒芜。这种隐喻化表达,与我在创作中常用的“意象象征法”相通,如在《诗刃》系列作品中,以“剑”象征风骨、以“光”象征希望。作品中“乌鸦”“老鼠”隐喻欲望泛滥,“月亮”“清泉”象征人性本真,让“废”的主题得到含蓄而深刻的表达,也让语言超越了单纯的表意功能,成为承载思想的艺术载体。
三、意象体系:符号化的精神图谱
贾平凹在《废都》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意象体系,这些意象既是现实场景的具象化呈现,也是精神困境与救赎之路的符号化表达——这与我在创作中追求的“意象集群化”理念高度一致,如在《星光》系列诗词中,以“星”“灯”“火”等意象构建“希望”的精神图谱。
1. “城”的意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场
“西京”作为核心意象,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城墙、古塔、碑林代表着千年文脉;它也是现代文明的冲击场,市场经济带来的灯红酒绿、功利浮躁,让传统文化秩序崩塌。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我联想到自己在创作中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在《江汉文脉》组诗中,我既写应城石膏文化、孝文化的传统底蕴,也写当代城市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试图探讨“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守护文化根脉”。《废都》中“城”的“废”,正是这种碰撞的必然结果,而贾平凹通过这一意象,深刻揭示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文化困境。
2. “人”的意象:欲望与理性的挣扎者
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废”的意象载体:庄之蝶是“精神废人”,有文人的才华与良知,却在欲望中沉沦;唐宛儿是“情感废人”,追求爱情与自由,却因缺乏独立人格沦为牺牲品;孟云房、汪希眠等是“信仰废人”,放弃文人风骨,在功利中苟且。这些人物群像,让我联想到在教育中接触到的当代青年——部分人在物质浪潮中迷失方向,缺乏精神信仰与理想追求。这也促使我在创作与教学中始终强调“坚守本心、守望诗意”,如在《轩语金言》中写下“诗心未泯,便不会沦为精神的流浪汉”,这与《废都》中隐含的“人性救赎”主题不谋而合。
3. “物”的意象:精神状态的外化
作品中“物”的意象多为人物精神状态的外化:庄之蝶的书房,从整洁有序到杂乱无章,象征着他精神世界的崩塌;文中多次出现的“空白”“省略号”,象征着现实的压抑与精神的失语;而“火”的意象(如唐宛儿的结局),既象征欲望的毁灭,也暗示着凤凰涅槃式的救赎可能。这种“物我相融”的意象塑造,与我在创作中“以物喻情、以景抒怀”的手法相通,如在《酒韵弦歌》中,以“酒”喻人生百态,以“弦歌”喻精神坚守,让器物成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四、艺术创新:对当代文学的突破与启示
作为一名创作者与教育者,《废都》的艺术创新不仅让我深受启发,更成为我指导学生创作、自身突破瓶颈的重要借鉴。
1. 对“人性书写”的突破
《废都》突破了当代文学对人性的表层书写,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庄之蝶等人物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在欲望与理性、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这让我在创作中更加注重“人物的多面性”,避免脸谱化塑造;在语文教学中,也常以《废都》为例,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丰富性与矛盾性”,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 对“现实题材”的拓展
作品将现实题材与文化反思、人性探索相结合,既写转型期社会的表层现象(如官员腐败、商人功利),也深挖背后的文化根源与精神困境。这启示我在创作中要“扎根现实、直击痛点”,如在反映江汉平原发展的诗词中,既写经济发展的成就,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作文写作与社会现实、文化思考相结合,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
3. 对“文学功能”的重构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废都》重新确立了文学的批判与反思功能,以笔为刃,直面社会弊病与人性迷失。这与我始终坚守的“文学要有人文温度与社会担当”的创作理念高度一致——无论是诗词创作还是教育实践,我都希望通过文字传递正能量,引导人们坚守精神家园、守望文化根脉。正如我在《创作感言》中写道:“文学不应是象牙塔里的自娱自乐,而应是照亮现实、温暖人心的光。”
五、结语:艺术不朽的核心要义
贾平凹的《废都》之所以能跨越三十余年依然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核心在于其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的高度统一——它以独特的叙事美学、精湛的语言艺术、完整的意象体系,将“废”的主题从内容层面升华为艺术形式本身,既展现了转型期社会的精神困境,也寄托了对人性救赎与文化传承的深切向往。
作为一名来自湖北应城的创作者与教育者,《废都》的艺术创新与人文情怀,既为我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借鉴,也坚定了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初心。在今后的创作中,我将继续秉持“扎根地域、关注现实、坚守诗意”的理念,将江汉平原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的作品;在教育中,也将以《废都》等经典作品为载体,引导他人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人文素养。
文学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跨越时空、引发共鸣;经典的意义,在于其能够照亮现实、指引未来。《废都》的艺术探索,不仅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更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文学,既要直面现实的粗粝,也要守护诗意的微光;既要反思人性的局限,也要相信救赎的可能。而这,正是《废都》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所有文学创作者应坚守的核心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