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冷雨


素香暖榕城 善念润心田
——福州雨花斋温情纪事
文/林庆征
闽江畔,古榕下,一座城的温度,在素菜清香中静静流淌。八载春秋,雨花斋以一碗素食为媒,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千年古训,在寻常烟火里生根抽芽、馥郁开花。
缘起:一株幽兰,香满榕城
2016年,李积良先生播下一颗名为“雨花斋”的善念种子。它不争不抢,如榕树的气根般静默生长,如今已在福州多地撑起一片尊老敬老的绿荫。
每天中午,当时钟指向十一点,热腾腾的饭菜被递到老人手中——你看见的,远不止一餐饭。
坚守:跨越身份的温暖合流
这里的画面,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企业家俯身分拣时蔬,青春洋溢的学生耐心分餐布菜,温婉的主妇巧手烹调素味。所有的身份标签在这里消融,只剩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家人。
“不是我们在奉献,而是我们在修行。”一位坚持三年的企业家义工这样说道。
温情:此心安处,便是吾家
隐于闽侯上街的青石板巷深处,雨花斋的门内自成一派天地。这里没有市井的喧嚣,只有碗筷轻碰的温暖节奏,义工柔声的问候,和老人闲话家常的软语。
递交碗筷时相互的九十度鞠躬,一句“感恩吃素”,是心与心之间最温柔的契约。
“在这里,饭是热的,心是暖的。”七旬的王依伯眼角的笑纹里,藏着满满的知足,“孩子们忙,但这里有这么多‘家人’,日子都有盼头了。”
陈依姆轻声附和:“牙口不好,这里的菜却样样吃得舒心。软糯的豆腐、炖烂的根茎,连青菜都煮得恰到好处。每次来,都像回了‘大家’。”

传承:彼此的懂得,共同的守护
餐桌上的“光盘”,是老人们无需言说的默契。“他们辛苦,我们不能浪费。”张依伯的话,朴实无华,却重若千钧。
服务五年的退休教师刘阿姨道出了许多志愿者的心声:“每次看到老人的笑脸,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在这里,我付出的是一点时间,收获的却是生命的丰盛。”
年轻的小林和小燕,则在这里镌刻着他们的青春注脚——每个周末的清晨,他们都会提前到店,听依伯们讲那些泛黄的老福州故事。“曾经觉得善很遥远,现在明白,善就藏在每一次弯腰、每一句问候里。”

延伸:暖流漫溢,善的涟漪
雨花斋的故事,早已超越一店之善。它如涟漪般在榕城荡开:学生们利用周末帮忙,企业家默默捐赠食材,社区工作者主动对接,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这一切,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榕城的温暖之网。
社交平台上,网友的留言真挚动人:“这才是福州最该有的样子。”“一蔬一饭,温暖一城。”
它不仅化解着空巢老人的吃饭难题,更重塑着城市的文化肌理——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福州精神,在每一天、每一餐的温暖践行中,熠熠生辉。

尾声:一餐一饭见天地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雨花斋选择慢下来,用一餐一饭的温度,丈量着一座城市最柔软的文明刻度。
素香袅袅,飘过榕城的街巷;
善念绵绵,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
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一餐一饭的温情。
愿这份温暖,如闽江水般生生不息;
愿这种大爱,在榕城的土地上代代相传。
让有福之州,真正成为老有所依、心有所安、情有所归的幸福家园。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