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国才女,可谓群星璀璨,但在众星群中,河南洛宁也有一位同时代的才女,就很少有人提及了。她有着最好的教养,有着良好的德行,有着古时女子美好的一切,其学识才华在当地已经是有口皆碑。
四姑娘,名叫张茹,祖籍洛宁县河底镇城村,在县城东北约30公里处,一个相对偏僻的村庄,出身名门,教养良好,是巨富张九思孙孙女,其父张铭祖家财万贯,在家守业。母亲早亡,又续妻生张传芳和张凤英。张传芳解放前任宜阳县税务局局长,解放后任西安市笫四中学总务科长;张凤英嫁开封后失去联系。兄弟三人(伯父张佩祖、叔父张庆祖),父亲排行老二,她在堂姐妹中排行四,所以大家都叫她四姑娘。她伯父张佩祖和清末陕西新军辛亥起义的核心人物张钫(河南新安县人)及镇嵩军刘镇华关系都非常好,女儿张小进嫁给革命人士苏金仙。其叔父张庆祖(1890——1959)中华民国32年捐房十三间,创建首所国民学校,教师工资或学校办公经费由先生一人负担,使城村周边学龄儿童优先接受教育。抗战时期( 1938年6月)开封沦陷,村农会主要负责人张春周及革命人士苏金山等人不断遭到地方伪武装人员搜捕,在他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堂哥张传曾娶栾川县城关镇常志箴(1938年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2年被选任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议员)的女儿为妻。据洛宁县相关史料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36年-公元1820年),其老祖父豫西首富为城村人张九思,中宪大夫、朝仪大夫,一生长识事务、达事变。内敦孝友之风,外擅仁侠之望。多善举,治家有方。在永宁、宜阳、渑池等县有耕地千余顷,是个标准的“千顷牌”大户,方圆数百里都有他的佃户,年租万石。祖父张师周道光年间进士,诰授中宪大夫,封朝议大夫,领知府衔加一级,一生乐善好施,周济贫人,是城村“张家大院”创始人缔造者。




张氏旧宅建于清代,风格独特,规模宏大,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四连院五连院,触目皆是美轮美奂的砖雕木雕。


豫西首富的张家对子弟教育非常严格,而当时的洛阳翰林林东郊都与张家的交情颇深。明末清初曾挂过两次千顷牌的大户人家。四姑娘出生于1913年(民国2年),从小生活优裕,可惜幼年丧母,孤苦无依,由奶娘丫鬟悉心照料,在张家私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并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读书时都是由丫鬟奶娘背着去的,吃穿用度也是最好的。民国1928年(16岁),她去参加省城开封读国文补习班。后来她跟随着叔婶一起生活,随后又考上省城的师范学校。随着年龄增长,她对前途和命运感到越来越茫然,决定辍学回洛阳,住在姑姑家。虽然是寄人篱下,但是姑姑一直把她当作亲人一样对待,从她内心来说,总是悲凉的。亲戚们都考虑着给她找个好的归宿。


经人撮合,秀外慧中、内外兼修的四姑娘于1934年(民国23年)和当时文采出众、满腹才华的宜阳县盐镇的在洛阳县财委会供职的张桂萼成为秦晋之好。千百年来,每逢女子出嫁,娘家总要送给女孩一份丰厚的嫁妆。五姑娘家也是如此,她的父亲给她也陪送了丰厚的相当于五十亩田地等值的嫁妆。
盐镇张家一家人娶了个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女子,当然是无上荣光。封建的社会“三从四德”视为理想型的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宅女”。但对于这样一个兰心惠质、满腹学问的旧社会奇女来说,应该操持的那些家务,她一概不会,只会看自己带来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天雨花》《新儿女英雄传》等等,村人对她是敬佩有加,但就是常遭飞扬跋扈、伶牙俐齿的婆婆白眼刁难和冷嘲热讽。那时候的张桂萼又不在家,四姑娘常年生闷气,又无处诉说,以至于后来精神严重受创,长期抑郁,疯魔厌世,到处乞讨,只能久住娘家,无奈最后驾鹤西去,此时的她已经60多了。
1935年,22岁的四姑娘含泪给其夫张桂萼写了一封书信诗,隐含着对丈夫真挚而深厚的企盼相思之情,情思绵绵悠长。心中的千丝万缕,都蕴含在字里行间,只是带着莫名的哀怨。可以看出她是多么希望丈夫能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读完整首书信诗,四姑娘深厚的国学功底不能不令人折服。
自古红颜多薄命。所谓薄命可作出两种解释,一是寿命短,二是命苦。在中国古代,这样红颜薄命的女子队伍是非常庞大的,有的薄在命短,而有的薄在命苦。 四姑娘属于富家千金,虽然家世显赫,但生不逢时,人生坎坷,命运多舛,埋没了自己的才华,是何等的悲凉与凄苦!天妒英才,世事弄人。四姑娘本人就是一部悲剧的化身,她的身上不仅背负着时代的悲剧、家庭的悲剧,更有个人命运的悲剧。岁月的消失,时代的变迁,四姑娘高尚的品格,在古今美女中树立起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留给下一代的精神财富。
也许,人的一生是否悲剧,固然和社会有关,更和性格有关。对于四姑娘来说,幼年时不幸福的经历,形成了她独立的性格。之所以说她独立,指的是人格和思想的独立。她不会从家里逃出来,也不会因为心里的羁绊,而不敢和丈夫说分手。她渴望能够有人为她遮风挡雨,她渴望自己不再受到任何伤害。 本来人生都会有许多变数,社会变革谁都无法独善其身,百姓如草坚韧不折,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多少风浪。四姑娘宛如典型的温室里的花朵,环境一变,耐受力差难以承受生活的重压,竟生活到了笔下的悲残境遇。习近平梁家河七年磨炼终成大器,修炼的是心境;邓小平三起三落百折不挠创伟业,依然靠的是坚韧不拔之志,伟人如此,普通人皆然。因此我们应该学习那种自立自强,奋斗进取的精神,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最后,以路遥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无休止的奋斗,只有认定了目标,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附:1935年时年22岁的四姑娘写给其夫张桂萼的书信《妻寄夫书卷终又书于左》
含羞泪,笔写诗,满怀心事寄君知,
思别日,黄菊时,君置诗书远别离,
奴封发,锁双眉,风雨谁敢乱沾衣。
同誓嘱,告夫知,功名成就早归期,
君折桂,第一枝,云深月窟玩床兮,
奉茶汤,进衣裳,窗前寒夜问谁兮,
脱紫袍,换绿衣,官人不必做秃尼,
一更叹,二更啼,三更不觉鸡鸣时,
睡不得,望君车,梅发窗前君至疑,
望锦衣,徒增悲,名扬空发一声雷,
雨欲来,云又散,鸾不归兮不振衣,
分破镜,折鸳鸯,鸳鸯各分在东西,
生无益,死无奇,谁敢半言怨奴婢,
只道君,无情义,结发夫妻你抛弃,
君果牛郎子,奴非织女躯,
君果苏季子,奴敢不下机,
君果僧家子,当初莫娶妻,
娶妻故不归,害妻独宿是何为,
丢父母,别宗支,反问吾君是何理,
君若妇,意何如,深情尽付此张纸,
吩咐雁,急含去,直飞君前莫迟期,
君折书,请看知,细心诵读奴言语,
言既尽,嘱君知,莫把奴言当悔语,
千里关山无别寄,惟愿安康只一语。(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