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华宁的柑橘园中,载重达150公斤的农用无人机穿梭于陡坡与河谷地带,8小时作业量相当于10名工人的运输效率,极大减轻了人工搬运果实的负担。这仅是技术应用的冰山一角——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植保无人机,化身为“空中侦察兵”,30分钟内可完成500亩田块的病虫害扫描,AI图像识别准确率超过90%,较传统人工作业效率提升20倍以上。

从大疆T30的30升大载重精准喷洒,到极飞P80的变量施药技术,这些在行业展会中备受瞩目的装备,正逐步推动“按需施药、精准灌溉”从理念走向实践。
技术的落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武鸣沃柑基地通过“AI+无人机”协同作业,病虫害导致的损失率从20%降至5%,优质果率提升至85%,植保成本降低40%;华宁3200亩柑橘园引入智能设备后,农药使用量减少约40%,劳动力投入降低60%,亩产提高10%–20%。在环保方面也成效显著:精准施药使每亩农药用量下降30%–35%,智能灌溉系统实现96%以上的节水率,在提升农业产出的同时,也增强了生产过程的生态可持续性。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无人系统与AI的融合正逐步破解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瓶颈。行业所倡导的“产业链协同”模式,已催生出“销售+服务+培训”一体化的支持体系——农户不仅能够购置高性价比的智能设备,还可获得飞手培训、作业托管等配套服务,有效缓解“不会用、用不好”的现实困境。加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精准实施,更多小农户得以低门槛接入智慧农业,推动相关技术从“示范点”走向“规模化”。

如今,从北方平原的连片大田,到南方丘陵的零散果园,无人系统与AI正在重构农业生产的底层逻辑。随着“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网络逐渐完善,数据驱动的精准作业不断替代传统经验种植,农业已不再是“靠天吃饭”的弱势产业,而成为融合高科技与可持续理念的新质生产力领域。这场由技术引领的农业革新,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切实收益,更为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崭新希望。

作者:谦和 QQ1211336301
作者简介:
方兆宝(笔名谦和),浙江义乌人,工学博士,总参某研究所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拥有30年军旅生涯与自然资源领域工作经历,长期深耕海洋探测装备、海洋科技研究,研究方向聚焦海洋战略、低空经济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兼具扎实的工程技术背景与丰富的政策实践经验。
作为退休银发干部,他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既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以专业积淀贡献智慧力量;又携手退役军人海剑艺术团,深耕红色文化传播,赓续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更心系民生、情牵基层,多次为独居老人、特殊群体开展慰问活动,走进社区与商场带来公益演出,以“文艺下三乡”等形式扎根群众、服务大众,传递温暖与正能量。
同时,他也是资深科普爱好者,始终以多元视角推动知识传播:深耕海洋知识科普与海洋红色军旅文化弘扬,让专业领域内容更贴近大众;对先进医学科技抱有浓厚兴趣,尤其关注干细胞、外泌体等前沿领域,以业余爱好者的热忱参与相关知识科普分享,致力于多领域文化与前沿知识的普及推广。
#智能数字化农业# #农业生产智能化# #AI智慧农业# #人工智能种地# #AI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