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一座城市107】北京啊北京,“来今雨轩”深藏不露的典故
作家/沈 学 印 主播/河清海晏
北京,无论什么时候去都会有新鲜感,什么时间来都会有新发现。这其中有一种业已固化的情感使然,更有一种感受历史,获取新知的动因在支撑。
中山公园这块地方很僻静,相比人头攒动的天安门广场,这里算是清幽之地了,歇息或呆坐都适意。不远处的“来今雨轩”是个老店铺,很古朴也很别致。进店后才发现这是一个文化茶座,一楼设有茶点,木制的楼梯直通二楼,游人在品食茶点,也在享受读书阅览的体验中。
这个两层建筑的小楼始建于1919年。因在紫禁城隔壁也是皇家地盘。一楼食客不多,读者却不少,楼上没人但一些老式座椅却摆放的很条理,墙上老照片任人参观。上得二楼细看让人吃惊不小。原来这里竟是上世纪20年代初成立“文学研究会”的地方,当年的茅盾、郑振铎、朱自清、许地山、老舍等都光顾于此。我在他们坐过的椅子上安坐片刻,以此沾点文气。
“来今雨轩”与诗人杜甫有些渊源。当年杜甫居住长安受唐玄宗赏识,一些人认定他会做大官便争相与之交往。不料事与愿违,杜甫非但没入朝为官,反却日益穷困潦倒。在他患病无人靠前的日子,只有一老朋友冒雨前来看望。诗人有感便作《秋述》感谢: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文章颇有悲凉之,抒世态炎凉之感慨。后人便将“旧雨”喻为旧友,“今雨”比作新友。截取“旧雨来今雨不来”中间三字为“来今雨轩”,寓意新老朋友欢聚一堂。
北京,当年有三个文化名人聚集地,一个是朱光潜的“慈慧殿三号读诗会”,对象是文艺青年;一个是林徽因的“太太客厅”;还有一个就是周作人的“苦雨斋”。这三个地方都是文艺界人士常来喝茶聊天的畅言之地。1919年7月,“来今雨轩”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北京的革命活动旧址,在此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高君宇等多次到这里参加学会聚会,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的著名演说《庶民的胜利》就是在这里发表的。不少文化界名人,如柳亚子、鲁迅、陈寅恪、沈从文、叶圣陶、周作人、张恨水、林徽因等人,还有秦仲文、周怀民、王雪涛等艺术家也常来这里。
鲁迅先生是“来今雨轩”的常客。《鲁迅日记》有记载,他曾82次到中山公园,60次亲临“来今雨轩”。其中1926年7月6日至8月13日连续39天在这里完成《小约翰》的翻译工作。鲁迅的学生许钦文在1979年撰文《来今雨轩》,描述鲁迅先生请他到“来今雨轩”吃包子、喝茶的情形。有趣的是“来今雨轩”还把鲁迅先生请许钦文吃包子的场景画进《我与来今雨轩》中。漫画中师生二人就着一盘包子一壶茶,互相交流畅叙正欢。由此做成的明信片,也深受游人喜爱。
“来今雨轩”匾额也有故事,几经变化,作家肖复兴说,“来今雨轩”的建立,要感谢朱启钤,名字也是他取的。匾额最初由民国画坛声誉颇高的徐世昌所书,后又经“中国第一书法家”郭风惠重写,现在的匾额则是1985年赵朴初所题。虽然“来今雨轩”匾额的题写、装修、悬挂经历不少变迁,但院中竖立的那块太湖石却依旧如初,一楼书架前的桌子上摆放的“来今雨轩”和“北京中山堂”的纪念章,还是常有年轻人前来“打卡”,并非就餐。仅此一点还是让人觉得很欣慰,毕竟一种文化在走进一代人的心灵!!!
(2025年11月14日于北京市北京站东街地铁站汉庭酒店980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