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九山中寄友
王玉德
岭飞红叶壑鸣泉,日落云浮雁唳天。
大路林封传寺鼓,明溪影动牧羊鞭。
寻诗醉遣无双句,寄兴狂歌未尽言。
剪取余霞书偈语,飘摇万里共君勘。
作者简介:王玉德 ,笔名瘦石,网名野燐,斋名蚊矢。黑龙江巴彦人,六十年代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曾任记者、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理事。《苏城诗萃》主编。作品发表于《中华诗词》《诗刊》《中国楹联》等二十多种报刊。作品收入国家诗词学会、楹联协会编辑的《新韵三百首》《中国当代诗库》《中国诗词年鉴》《中国楹联年鉴》《当代千家诗词》《黑龙江当代楹联集》等几十种丛书。主要著作有:《楹联知识浅说》《诗词常识》,诗词集《天籁集》《落英集》《逝川集》。
红叶寄情处 霞边觅知音
—— 读王玉德老师《重九山中寄友》有感
星火
捧读王玉德老师的《重九山中寄友》,初读便被诗中扑面而来的山林秋意裹挟,再品则见字里行间流淌的知己情长,如饮一盏陈酿,初觉清冽,后味绵长。
诗的开篇以“岭飞红叶壑鸣泉”破题,一个“飞”字让满山红叶有了灵动的生命力,仿佛能看见秋风拂过,枫叶如蝶般漫山起舞;“壑鸣泉”则以声衬静,山涧清泉叮咚作响,将深山的清幽具象化。紧随其后的“日落云浮雁唳天”,又把视野拉向高远的天际——夕阳西垂,云朵悠然飘荡,雁群的啼鸣划破长空,秋日落景的辽阔与苍茫,瞬间在眼前铺展开来。这两句诗没有一个“秋”字,却用红叶、鸣泉、落霞、归雁,把重阳时节的山林景致写得如画卷般鲜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鼻尖似能嗅到山间草木的清润气息。
再往下读,“大路林封传寺鼓,明溪影动牧羊鞭”两句,又为静谧的山林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被林木遮蔽的山路间,隐约传来寺庙的鼓声,悠远而肃穆;清澈的溪水旁,牧羊人的鞭影轻轻晃动,带着几分闲适自在。动与静、远与近的巧妙结合,让这幅秋山图既有自然的清幽,又有生活的温情,更显生动立体。
若说前四句是“绘景”,那后四句便是“抒情”,且将对友人的思念写得热烈而真挚。“寻诗醉遣无双句,寄兴狂歌未尽言”,道尽了诗人在山林间的心境——或许是秋景太过动人,或许是思念太过浓烈,他醉酒寻诗,却总觉没有一句能完全抒发心意;即便放声狂歌,心中的千言万语仍未说尽。这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怅然,恰恰是对友人最深切的惦念。
最妙的是结尾“剪取余霞书偈语,飘摇万里共君勘”。诗人不写“寄信”,却写“剪霞为纸”,将重阳山间的晚霞化作笔墨,把心中的感悟与思念写成偈语,让它随风飘向万里之外的友人,邀对方一同品鉴。这份浪漫与洒脱,瞬间让思念超越了空间的阻隔,也让整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它不再是单纯的“寄友”,更成了一场跨越山海的精神共鸣。
读罢此诗,不禁想起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怅惘,但王玉德老师的这首诗,却少了几分孤寂,多了几分豁达与温情。重阳登高,他见秋景而心生诗意,遇山水而念及友人,将自然之美与知己之情熔于一炉,既有“诗中有画”的雅致,又有“情真意切”的温度。这样的诗,读来不仅是视觉与听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原来最深的思念,不必满纸悲戚,只需借一片红叶、一缕晚霞,便能传递到千里之外的知己心中。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图片来源:网络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