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洛宁城村
《张凤池继室马太淑人墓志铭》
城村张氏碑刻
张泽武搜集整理
城村张氏文化厚重,历代碑刻很多,然历经社会变迁,人为破坏,早已毁殆尽,十不存一,这些碑制是非常重要的张氏文化载体,搜集历代张氏碑刻,意义重大。城村张氏碑刻现存者主要有三类: ①墓志铭; ②神道碑;③墓碑;另外还有石牌坊遗存的石刻构件等。
城村张氏墓志铭存世者有《张九思墓志铭》、《张凤池继室马氏墓志铭》、《张凤泉墓志铭》,另外还有《张守基墓志铭》原拓本遗存于世,志文完整;张氏神道碑有《张师尧神道》、《张师周神道》、《张凤泉神道》;张氏墓碑有:《张凤竹墓碑》等。现将张氏碑刻遗存,择其要者,将其碑文搜集整理于后,以供研究张氏文化者参考。
张凤池继室马太淑人墓志铭
皇清例封孺人、诰封淑人、马太淑人①墓志铭

墓志铭盖




墓志铭
该墓志铭宽0.67m,高0.57m, 厚0.17m。由墓志铭盖和墓志铭两部分组成。
敕授文林郎、戊子科举人、拣选知县、临颖县训导世愚姪王凤翔②顿首撰文
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世愚姪林东郊③顿首书丹
敕授征仕郎、丁酉科拔贡、山西候补直隶州州判年愚姪韩梦笔④顿首篆盖
墓志盖上篆刻:“皇清诰封淑人马太淑人墓志”
淑人姓马氏,洛阳人,武生①马金之次女,归永宁张氏,为山东登菜青兵备道莲峰观察之继室②。淑人性严慎,喜怒不苟,及归观察之宦,所主持内政,具有条理。生子守基,甫七龄③而观察卒,淑人摒挡丧事,无不如礼。
是时皖匪扰豫④,余孽未靖,陆路梗塞,乃买舟载櫬⑤,见㴑黄流而上,贼与官军夹岸相持,舟行惴惴,恒昼夜泊中流。兵戈风浪,震心骇目。淑人呼天默祷,得免于阨,既归茔葬,劳瘁备至。
先是观察奉檄入粤⑥督造炮船,船毁于寇,更造复毁,亏帑⑦六万。大府⑧查偿于家,家遭兵燹⑨,资财荡然无偿理。淑人携孤再之山左⑩,依戚仓氏,三易寒暑,吁天恩免,举家欢庆。而淑人积劳成疾,实由于此。


子稍长,延师授读,入则谆谆训诲,有过辄加责罚,不稍姑息。遂入庠食饩⑪,选明经⑫,登贤书⑬,甄录一等,授山西令⑭,皆淑人善教之力也。观察无兄弟,原配高淑人,生子守谦,既婚,无子而卒,宗祀几绝。既生守基,得延一线,咸谓淑人有功于张氏大矣!孙四人,荫祖,华祖,英祖,蕃祖。淑人生于道光十一年⑮七月二十九日寅时,卒于光绪二十七年⑯五月二十四日未时,其年七月二十五日附于观察⑰之封穴居右,爰为之铭,而系以词曰:
嵩洛胚浑兮,秀毓坤灵;临节抚孤兮,似续宗枋安危;巢干濒覆兮,支大厦于将倾;匪柔嘉之维则兮,直刚而永贞;翟茀荣其何愧兮,实巾帼而簪缨;掩幽藏于千万年兮,昭壶彝于斯铭。





注释
《皇清例封孺人、诰封淑人、马太淑人墓志铭》是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张凤池夫人马氏的墓志铭。马氏为张守基之母。马氏初封孺人,诰封淑人。
【马太淑人】:是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张凤池夫人,张守基之母。淑人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时,卒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二十四日未时,享寿七十一岁。
【墓志铭】: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
【世愚姪】:世愚侄”是清代至民国时期书信中晚辈对长辈的自谦用语,表示尊敬和谦逊,常见于文人尺牍或官方文书。
含义:由“世”(世交)、“愚”(自谦)、“侄”(辈分)组成,意为“愚笨的世交晚辈”,用于降低自身地位以示对长辈的敬意。
适用场景:仅限晚辈对长辈(如父辈、叔伯)或世交长辈,不可反向使用;平辈间若年龄差小(如5岁内)偶见,但非常规。
【王凤翔】:王凤翔,字习初,河南省宜阳县人。光绪戊子科举人,拣选知县,出任临颖县训导。敕授文林郎。民国六年纂修《洛宁县志》八卷。民国七年曾参与纂修《宜阳县志》十卷。
【林东郊】:河南府洛阳县(今洛阳市老城)人。林东郊(1868~1937年),字荠原,又字霁园,河南省洛阳人,清末民初河南著名学者和书画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林东郊早年致力国学,历充国史馆协修、纂修,编书处协修、详样差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受命赴日本考察政治和工业。宣统三年(1911年),为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员用,并加二品衔。民国2年(1913年),任临时参议院议员。后因憎恶当时社会黑暗,愤然离职归里。
林东郊晚年以读书、著述、咏诗、写字、绘画、篆刻为乐事,他涉猎经史,精通金石篆刻。画以山水见长,多用水墨,意境深远,逸然有真趣。书宗褚遂良,得力《砖塔铭帖》,并兼习颜、柳、欧各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行草师法王铎,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晚年勤攻不辍,刻苦练字书法颇具功力,为艺苑所推重。
林东郊对社会有益事务也谒力倡助,民国19年(1930年)豫西连年遭灾,为了救灾亲自书对联20幅,画扇头30个,画竹木山水10幅展销助赈。东大街修路,他将自家所有的石条、石块悉数捐出铺设从东门口至民主街南口路面之用。
198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词典》,对其书画也有论述。今白马寺庙门上所书“白马寺”匾牌和寺内东、西月亮门上方的“菩提道场”“定慧庄严”八个大字即出自其手。
林东郊一生共著书两部,一部是《易易》,共42卷。(“文革”“破四旧”中被查抄,至今不知失落何处),另一部为《爱日草庐诗集》,木刻版线装古体诗,收录诗作1230首,既是他日常所行记事,更是其所处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后经林东郊的曾孙女林功敦整理,以洛阳文史资料第十二辑的形式出版,书名定为《林东郊诗集》。
【年愚姪】:“年愚侄”是古代书信中常见的谦称,用于晚辈对长辈的自称,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和谦逊。
含义解析
年:指同年科举或同年份,常见于科举同年的晚辈自称。
愚侄:谦称,表示自己是对方的晚辈,"愚"为自谦词,"侄"指晚辈身份。
【韩梦笔】:字莲青,号竹泉。清末民初永宁县老城东南隅人。天赋聪颖,15岁应童试第一。清光绪丁酉(1897年)科拔贡,山西候补直隶州州判,出任山西交城县县佐,署理山西代州学正,敕授征仕郎。韩梦笔不仅精通医道,还以书法和绘画闻名于世。
①【武生】:戏剧中扮演精通武艺或身怀绝技、英勇善战的男性人物。年龄多为青壮年,区别于老年武将(通常归为“武老生”)和少年英雄(可能是“娃娃生”或“武小生”)。
武生,戏剧中擅长武艺的角色,武生共分两大类,一种叫长靠武生,一种叫短打武生。长靠武生都身穿着靠,头戴着盔,穿着厚底靴子,一般都是用长柄武器。这类武生,不但要求武功好,还要有大将的风度,有气魄,工架要优美、稳重、端庄。短打武生着短装,穿薄底靴,兼用长兵器和短兵器, 短打武生要求身手矫健敏捷,内行的说法是要漂,率,脆,看起来干净利索,打起来漂亮,不拖泥带水,表演上重矫捷﹑灵活。
②【继室】:是原配死后,丈夫续娶的妻子。古代诸侯的夫人称元妃,元妃死后,次妃代理内事,叫继室。后世凡正室亡故,侍妾扶正,亦称继室。续娶;续娶之妻。
③【甫七龄】: 甫,刚,才;七龄:七岁。
④【皖匪扰豫】:皖,安徽省。皖匪指捻军。捻军是清朝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1852年-1868年),活动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带,发源地在淮北的肥水和涡河域,“捻”是淮北的方言,是组、群的意思。其成员主要为贫苦的百姓和手工业者,主要领袖有张洛行、赖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国领导下与太平军配合作战。1866年分为东、西两支,最后被清军消灭。捻军兴起于安徽,故清廷称捻军为皖匪。
扰豫:袭扰河南地区;皖匪扰豫:指捻军西征,袭扰河南省境。
清咸丰七年 (1857年)四月,萧况聚捻军千余人人县,清总管德额等迭次追击捻军在永宁七里坪、宜阳、汝州等处,集散兵,招饥民,聚众2000余人,人蜘蛛山,据守抵抗。
同治元年(1862年),捻军张乐行率部人河南,其中-部破宜阳后,于四月二十日到永宁,先打王范,后攻县城。经过激战,捻军不支,撒至嵩县、伊阳、登封、汝州等地。同年六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闻英王陈玉成被清兵诱捕,率部营救,由商洛取道卢氏、峡石、观音堂、渑池、新安南下宜阳、永宁等地。七月,飞蝗过境,遮天蔽日,禾伤大半,次秋亦然,两季减收。八月,太平军进驻王范,数日后离去。
农历闰八月,王范成立寨防局,突击筑寨,一月而成。镇两头石桥,西日登云,东日渐盘,合而取名“云盘寨”。
同年十月,捻军首领姜太林、孙四牙、王怀义、周化临、韩老万、张小明等率黄旗、蓝旗、红边白旗、黄边白旗各部人卢氏山中,东攻永宁。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捻军张牛部由伊阳(今汝阳)攻占宜阳、永宁,后经陕州入陕西。
⑤【买舟载梓】:买舟:买船;载櫬:运送张凤池灵柩回永宁;櫬,古时指内棺,后泛指棺材。
⑥【奉檄入粤】: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以后用檄书写的文书也称为檄;奉檄入粤:奉上级命令进入广东地区。
⑦【亏帑】:帑:本指藏钱财货币的府库,后引申为国有、公有的钱财;亏帑:亏损国家财产。
⑧【大府】:大府指巡抚。此处指山东巡抚崇恩。
⑨【兵燹】:指的是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
⑩【山左】:指山东地区。
⑪【入庠食饩】:庠:学宫;入庠:进入学宫。食饩,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贴。亦即成为廪生;入庠食饩:进入学宫成为廪生。
⑫【选明经】:选:选拔;明经: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开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代以后,士大夫雅称贡生为明经。
⑬【登贤书】: 明清时期,科举时代称乡试中式举人为登贤书。
⑭【授山西令】:授任山西省知县。
⑮【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
⑯【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
⑰【观察】:此处指张凤池。观察可能是字号。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