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映乡愁
文/高金秀(甘肃)
雪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白茫茫的大地镀上了一层金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我沿着河边的小路散步,路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走起来有些打滑,得扶着路边的树干慢慢走。河边的树木光秃秃的,枝条上挂着长长的冰凌,像一串串透明的水晶,风一吹,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好听极了。
走到一座石桥上,我停下脚步,望着眼前的雪景,思绪不由得飘回了十几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学生,每逢冬天,总会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这里赏雪。我们会在雪地里奔跑、打闹,会在河边写生、作诗,累了就坐在石桥上,分享带来的干粮,聊着各自的梦想。那些日子,简单又快乐,像雪一样纯洁,让人一辈子都忘不了。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想起这句诗,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酸楚。毕业后,我离开了天祝,去了外地闯荡,这一去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我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挫折,也见识了太多的人情冷暖,可心里最牵挂的,还是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牵挂着这里的雪、这里的山、这里的人。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高金秀吗?”我回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着藏袍的老人站在不远处,头发已经花白,可精神依旧矍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是村里的老支书,我小时候,他还经常给我们讲天祝的故事。“老支书,是我!”我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他的手虽然粗糙,却很温暖。
老支书笑着说:“我看你半天了,觉得眼熟,没想到真的是你。这次回来,是要多待几天吧?”我点点头,说:“是啊,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也看看你们。”老支书领着我往村里走,边走边给我讲村里的事:“这些年,村里变化可大了,修了柏油路,盖了新学校,通了网络,孩子们上学方便多了,大人们也能通过手机了解外面的世界了。”
走到村里的小学,我看见孩子们正在操场上玩耍,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帽子和手套,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笑声此起彼伏,像银铃一样清脆。老支书指着学校说:“这所学校,还是你当年捐钱建的呢。那时候你刚工作没几年,工资也不高,却一下子捐了不少,现在孩子们都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了。”我看着眼前的学校,心里满是欣慰,想起当年自己的决定,觉得一切都值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雪地上,把整个村庄都染成了暖黄色。我和老支书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聊着过去的往事,聊着村里的变化。老支书说:“你当年是村里最有出息的孩子,现在也是村里的骄傲。不管走多远,可别忘了家乡啊。”我笑着说:“怎么会忘呢?这里是我的根,无论我走多远,心里永远牵挂着这里。”
起身告辞时,老支书递给我一袋自家种的洋芋,说:“带回去尝尝,还是家乡的味道,煮着吃、炖着吃都香。”我接过洋芋,沉甸甸的,心里也暖暖的。踏着夕阳的余晖往回走,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雪景,想着家乡的变化,忽然觉得,这个冬天,因为这场重逢,变得格外有意义。我知道,无论我走多远,家乡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这里的雪、这里的人、这里的味道,都会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作者简介:高金秀,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人兴趣爱好广泛,写作,论文,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剪纸,手工制作等,都是国家级一等,二等,优秀奖。公开课也比较成功,得到评委好评。在教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奖。得到大家好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教育中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