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学会呼吸
文/刘永平/笔名/梅蛮
别把韵脚 锁进象牙塔的窗
让它溜进 菜市场的喧嚣场——
浸着豆腐摊的卤水香
裹着油条刚炸脆的金黄
诗该是 深夜便利店的光
不照星辰 不映月亮
只为晚归人 把泡面包装
映得清 配料表的寻常
夜雨漫过巷口 环卫工喘着气
扫帚扫碎霜花 雾沾眉梢
快递车碾过积水 晃悠的糖
甜透他呵着雾的慌张
外卖哥雨衣淌着寒 攥紧善良
帮扶的脚步 踏碎雨响
投诉单墨字压弯车把 热汤未凉
指尖呵出的白气 暖了沧桑
别让平仄 压得太响
要像巷口大爷的闲谈
带烟味 裹风霜
一句“今天降温 多添衣裳”
便是最滚烫的诗行
诗该会呼吸 会发烫
吸人间烟火 吐日常
在早点铺蒸汽里翻涌
在晚归人脚步声中
撞响 岁月的墙
2025年11月23日长沙
烟火为韵,人心为诗——评梅蛮《让诗学会呼吸》
这首现代诗以滚烫的生活质感、鲜活的人间烟火,打破了诗歌与日常的隔阂,用极具画面感的笔触诠释了“诗在烟火中”的真谛,让诗歌回归生活本真,满含温度与力量。
一、解构诗意:打破象牙塔,扎根烟火间
诗作开篇便亮出鲜明主张——“别把韵脚 锁进象牙塔的窗”,直接颠覆了诗歌“阳春白雪”的刻板印象,将诗意从精致的牢笼中解放,植入最鲜活的日常场景。“菜市场的喧嚣场”“豆腐摊的卤水香”“油条刚炸脆的金黄”,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让诗歌褪去了晦涩与疏离,沾染上人间烟火的温度;“深夜便利店的光”不照星辰月亮,只为照亮晚归人泡面的配料表,更是将诗意定格在平凡人的细碎时光里,诠释了“寻常即诗”的深刻内涵。这种对诗意的解构与重构,让诗歌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极具共鸣感。
二、刻画群像:于平凡瞬间,见人性微光
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城市里平凡劳动者的动人瞬间,勾勒出一组鲜活的市井群像。环卫工“扫帚扫碎霜花 雾沾眉梢”,快递车“碾过积水 晃悠的糖 甜透他呵着雾的慌张”,外卖哥“雨衣淌着寒 攥紧善良”,即便“投诉单墨字压弯车把”,仍守着“热汤未凉”。这些细节描写精准而细腻,没有刻意拔高,却在平凡的奔波与坚守中,凸显出人性的善良与坚韧。而巷口大爷“带烟味 裹风霜”的闲谈,一句“今天降温 多添衣裳”,更是将最朴素的关怀化作“最滚烫的诗行”,让诗意在人与人的温情中流淌。
三、语言灵动:以烟火为韵,让诗会呼吸
全诗语言质朴而灵动,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极具表现力。“浸着”“裹着”“翻涌”“撞响”等动词的运用,让静态的场景充满动态的生命力;“卤水香”“油条金黄”“雨雾霜花”等感官意象的叠加,构建出立体的生活画面,仿佛能让人嗅到烟火气、感受到寒与暖。句式长短错落,节奏明快,如“诗该会呼吸 会发烫/吸人间烟火 吐日常”,简洁有力,直抒胸臆,既贴合市井生活的随性,又暗合诗歌“呼吸感”的主题,让文字本身就带着生活的脉搏。
四、主旨升华:诗的本质,是生活的温度
诗作的核心主旨,是对诗歌本质的深刻诠释——诗不是高高在上的点缀,而是融入生活的呼吸,是人间烟火的凝练,是人性微光的闪耀。“诗该会呼吸 会发烫/吸人间烟火 吐日常”,直白地道出诗歌的生命力源于生活,源于对平凡人生的珍视与感悟。它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壁垒,告诉我们:真正的诗,不在象牙塔的窗内,而在菜市场的喧嚣里,在晚归人的脚步声中,在每一个充满温度的日常瞬间。这种对诗歌价值的重塑,让全诗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现实意义。
综上,《让诗学会呼吸》是一首极具生命力的佳作,它以烟火为墨、以人心为纸,将平凡生活写得诗意盎然,既唤醒了人们对日常之美的感知,也为诗歌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