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毓儿' ,正走出困苦
文/梧闽
亲爱的自己:
这一年你最大的进步,是学会了“想尽办法成事”。遇到糟心事,不再泡在情绪里等别人救赎,而是直接“现在能做什么让局面好一寸”。这种从“为什么是我”到“我能怎么办”的转念,比任何鸡血都管用。
你终于懂得——真正的洒脱不是不在乎结果,是全力以赴后敢对结局说“我认”。咬定目标时像藤蔓扎进石缝,事成之后又能轻轻拍掉尘土往前走。这份韧劲与松弛之间的平衡,是你给自己最漂亮的生日礼。
有时,“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反而在这种不较劲中生出真正的定力。
最近你常觉“现在状态太棒了”,细想起来其实是通透,那些黑暗中仍选择发现闪光点的能力,那些把挫折熬成经验、把爱意化为能量的智慧,本就是你亲手搭建的避风港。
新的一岁,继续带着这股劲儿去体验、去感知吧~能力长在自己身上时,连呼吸都是笃定的~
生日快乐,勇敢·坚韧·热烈
2025.11.22
今晚,看到堂侄女,有这样对待工作的认知,经历生活的觉悟…我真的很高兴。就似三十五年前他爸、我的堂弟去沈阳空军冻坏耳朵当兵时,给我写信的情景。真的,前年少我6岁的堂弟中风了…躺了很长时間,现在漫漫站了起来,我的堂侄女小毓儿大学毕业,工作亦从福州换了厦门…前些天,还发微信对我说'阿伯,我工作升級为高管、又正谈了男朋友…',我就有点欣慰。对她而言,老爸中风瘫床,家中原來经济支柱,近乎也瘫了…'上帝给她关了一扇门',如今,她自己给自己开了'一扇窗',穷人的孩子可以'早当家',亦能走出底谷与困境,在堂侄女的身上,我又看到了《顽強的梧桥精神》。
阿伯替妳改了一下,人首先要爱护自己的一切,才有可能有能量输出正能量,孝敬父母关爱别人!
《顽強的梧桥精神》
作者,杨志明
- 1963年发生的《龙江颂》故事曾经在全国家喻户晓。在中共龙溪地委的坚强领导下,闽南龙溪地区人民进行一场惊天动地的抗旱斗争(见1963年5月27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的解放日报社长魏克明的《龙溪专区人民惊天动地的抗旱斗争——中共福建龙溪地委书记马兴元同志访问记》)。其中,龙海人民的抗天斗争最为英勇顽强,取得的业绩最为光辉灿烂。1963年底《福建日报》总编孙泽夫亲自带领林振夏、俞月亭、夏乡、王作民、江福全、沈江木等10人组成的创作班子(署名“石刃”10个人的意思),到龙海采写1963年龙海人民抗旱斗争事迹,创作完成著名的报告文学《抗天歌》。
- 全国熟知的电影《龙江颂》中的“堵江截流”是惊心动魄的,后来被喻为九龙江上的擒龙之战。九龙江沿岸龙海平原上的大片旱地因此得救了。但是九龙江水流不到的靠山地区和丘陵地带的抗旱斗争则更艰苦。正如《抗天歌》所记载的,因为这些地方的唯一水源是山泉、水库和山塘,现在这一切都枯竭了。顽强的梧桥精神就产生在这一时侯。《抗天歌》里“牵着九龙上山岗”的就是用整整一个篇章讲述梧桥人民以顽强革命精神抗旱的动人故事。
步文公社梧桥大队(原属龙海县现属龙文区)所处的位置山岗连绵、丘陵起伏,像一个隆起的鼻子,兀立在龙海平原上。九龙江的西溪从它的面前流过,北溪又从它的背后流过,可是这里有史以来不曾吃到过九龙江的水。一千六百多亩水田有一千三百亩是“望天田”。现在经过连续大旱,两百多个池唐干涸了,二十一个中小型水库除两个还有浅水外,其他全部见底,用社员们的话说是“池塘可走路,水库变晒埕”。眼看就要耽误插秧季节了,社员们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顽强的梧桥精神“牵着九龙上山岗”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下面故事根据《福建日报》《龙江英雄谱》《榜山风格影集》等综合整理。)
有一天老社员郑水拱跑来向党支部献策:“下个决心,把西溪、北溪的水引上山来。”党支部和公社派来的工作组认为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好主意了,当即进行勘察,作出了搬水上山的决定。
可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工程啊!从水头的梧店朝阳沟到水尾的梧桥石埠后垅田,水弯弯曲曲地要流过八个自然村、十八个生产队和二十多个小山坡,总长达十二公里,需要沿山脚到水头开四条渠道和三十多条渠网,把西溪和北溪的水汇集在一起,然后再用抽水机和水车连接成“龙门阵”,将水搬上山岗。任务虽然如此艰巨,但是社员们说:“只要有水,哪怕是下龙潭,入虎穴,也要把水挖出来!”全大队二十个生产队,在一夜之间就动员和组织了七百五十多个强壮劳力,第二天大淸早就上阵了。
- 党支书陈松俊、副大队长郑水明带了三百多个社员开挖朝阳沟通向梧桥石埠渠道。山坡陡、石块多,一锄头下去火星四射。许多人虎口震裂,许多人皮破血流,但他们绝不停手。
- 团支书陈德明和社员们在另一条渠道工地上一口气干了三天三夜,眼睛熬红了,浑身酸疼,有时一动,眼前就直冒金星。社员们劝他去休息,它说:“抗旱要紧,误了季节补不上,我休息以后还可以补。”陈林村前地势高渠道深度不够,水通不过。陈德明马上带一支青年突击队,跳进两丈多深的沟底突击清挖,整整干了一天一夜,天还沒亮就把渠道的高坡挖平了。梧桥大队七百五十多个社员,在党支部领导下顽强地苦战一个多月,把九龙江水引到了山岗底下。
- 接下来就要把九龙江水搬上山去了, 民兵队长、复员军人陈天来挺身而出,带领陈海亮、陈连根、陈宗等十来个民兵领下了安装抽水机的任务。他们跳入水深齐胸的渠道里,潜到水底,不怕劳累,一囗气安装了十台。为了把抽水机看管好,陈天来还把铺盖搬上山岗,整整一个月都睡在抽水机旁。
- 但是,要把江水引到山岗背后溶田,还要再经过十几个小山坡,光靠抽水机还不行,于是社员们又顺着山势架起五十八部水车,排成十五层,一层又一层地车水上山。
- 全大队出动了三百五十多人轮班车水,日夜不停。副大队长郑水明到梧桥村去同社员一起连续轮流车水十四昼夜,腿肿了,手红了,眼圈黒了,仍然坚持着。六十四岁老社员陈助,原本在果农队当炊事员,队里沒有安排他车水,可是他也跑来了,队长对他说:“你年纪大了,还是搞后勤吧。”他说:“抗旱斗争人人有责,我老头子不能开沟挖渠,车水还不输你们年轻人。”回乡参加劳动才一年多的初中毕业生郑水根,车水技术不熟练,踏不上半天,脚底便红肿起来,但是他一声不响,坚持不下水车。党支书陈松俊发现了,硬把他从水车上拉下来。可是陈松俊一走,他又爬上水车踏起来了。
- 正是这种忘我奋斗的精神,使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九龙江水搬上山岗,战胜了严重的干旱。
- 梧桥人民顽强革命精神与榜山风格同时产生于1963年的抗旱春耕斗争中,中共龙溪地委对在这次抗旱春耕斗争中及以前涌现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1963年5月7曰《漳州报》发出学习通知:“学习榜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梧桥、东山的顽强革命精神,学习南靖开展三超运动,学习山后争取高产,学习“万斤户”的土塔的增产多卖余粮的爱国主义思想,干部要学习杨金海参加劳动领导生产”。在地委党报上梧桥顽强革命精神与东山顽强革命精神并列提出。
- 这种革命精神写进了1963年的龙江颂事迹《抗天歌》中(《抗天歌》1964年1月成稿,1964年11月27日和28日《福建日报》都用一个全版发表)。《抗天歌》在前言中写道:九龙江两岸高高奏起了一曲抗天的凯歌。在这声震遐迩的凯歌中,敢于逆天行事、迎着困难前进的革命精神出现了;“丢卒保车”、舍小我保大局的“榜山风格”“玉枕风格”出现了;旱天不旱地、灾年大丰收的奇迹出现了-----。
- 1964年2月梧桥大队的郑水明、陈良光荣出席1963年度福建省农业群英会。一个大队两名英模参加,梧桥顽强革命精神深受人们的充分肯定。
- 《抗天歌》仅192个字的后记这样写道:这里记录的只是龙海人民1963年上半年抗天斗争的事迹。下半年怎么样?“水稻千斤县实现了没有?我们高兴地告诉大家。这一切都非常令人满意。下半年龙海人民在县委提出的“早季损失晚季补”和“学山后、赶山后”的战斗口号鼓舞下,在上半年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比学赶帮运动,再一次战胜了水、旱、虫、冻等自然灾害,取得了大丰收,全年水稻平均亩产一千零八十斤,实现千斤县的愿望,胜利属于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龙海人民。
- 众所周知,后记中的“上半年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的基础上”主要所指的就是:“梧桥顽强革命精神”、“榜山风格”、“玉枕风格”。而龙海人民赢得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光荣称号,梧桥人民为此争了光。龙江风格不仅属于龙海,也属于龙溪地区(现为漳州市)。顽强的梧桥精神是龙江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在调整变化,1996年梧桥所在的龙文区从原龙海县划分调整出。龙江风格中的这笔精神财富——顽强的梧桥精神也将由龙文区人民继承此相应的份额。时代在不断前进,人们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内心所承受的压力,与1963年的状况已大不相同。但是顽强的梧桥精神将永不过时。正如《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在《龙江颂》全国公演之际,向全国人民所作隆重介绍——“龙江风格万古常靑”一文所述,顽强的梧桥精神也将万古常靑。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
本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