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文/丁洁
清晨的菜市场里,野菜摊总是围拢着许多人。翠绿的荠菜带着晨露,肥嫩的马齿苋裹着泥土气息,蒲公英的锯齿叶子舒展如蝶,一把把头小叶子长的小根蒜整齐地排列着……标价牌上的数字不算便宜,却挡不住人们挑拣的热情。摊主是位利落的大妈,用她特有的脆脆的嗓音招揽着生意:快来挑快来选啊,今早刚摘的鲜嫩野菜,纯绿色无污染,保您吃这口想着下一口……
这一声声的吆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深处的闸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常常跟着母亲在田埂地头打转。那时的日子,是被饥饿拉长的影子,粮本上的定量总是不够吃,玉米糊糊能照见人影,红薯干嚼得腮帮子发酸,能吃上一顿纯米饭,是过年才有的奢望。而野菜,就是那段艰难岁月中饭碗里最实在的食物。
春天里最先冒芽的是荠菜,田埂边、麦田里,只要有土壤的地方,总能找到它们贴地生长的身影。母亲拎着篮子,手里攥着小铁铲,我跟在后面,把荠菜上的泥土抖落,放进篮子里,看着篮子渐渐充盈,心里便踏实起来。荠菜用不着复杂处理,洗净后焯水,撒点盐、淋一勺猪油,就是最鲜美的菜肴;若是和着少量面粉蒸成菜团,咬上一口,清香便顺着热气溢出来,能让空荡的胃得到莫大慰藉。
紧随其后的是马齿苋,生长的非常快。田垄间、墙角下,它们肥厚的茎叶贴着地面蔓延,太阳越烈长得越旺。奶奶说这菜“皮实”,摘回来用开水烫过,挤干水分,拌上蒜泥和醋,酸辣爽口,切碎了和玉米面掺在一起,做成菜饼子,贴在锅里烙得金黄,咬下去外酥里嫩。只是马齿苋性寒,母亲总不让我们多吃,可那时哪里顾得上这些,能填肚子的,就是好东西。
夏天的小河边,水芹菜长得郁郁葱葱。茎秆纤细,叶片翠绿,带着水的灵气。整个夏天,我们每天都要掐一筐,回来后洗净切段,母亲会变着花样做成美食给我们充饥。山野上,更是野菜的盛宴。蒲公英的花谢了,长出白色的绒球,它的根挖出来洗净,晒干后可以泡茶,味苦却能清火;苦菜叶子上带着细小的绒毛,焯水后泡上一两天就能减轻苦味,还有长在石崖上的蕨菜,抽出的嫩芽像握紧的拳头,摘回来焯水后用盐水浸泡上一天,口感脆嫩,带着山野的清香。邻里之间,谁家找到一片野菜长势好的地块,总会互相告知;若是哪家半大小子多,粮食更紧张,母亲们会把自家采的野菜分出一些送去。田埂地头的野菜丛,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江湖,大家守望相助,靠着这些不起眼的植物,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食不果腹的日子。那时的野菜,是生存的必需品,只要能填饱肚子,能让家人不挨饿就是王道。
改革开放后,日子渐渐有了起色。分田到户,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粮本上的定量不再捉襟见肘,餐桌上的饭菜越来越丰盛。白米饭成了日常,馒头、面条换着花样吃,猪肉、鱼肉也不再是过年的稀罕物。曾经救急的野菜,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田埂边的荠菜无人问津,小河边的水芹菜长得肆意,大家忙着种庄稼、搞副业,谁也没有心思再去采摘那些“不值钱”的东西。偶尔看到有人挖野菜,也会被笑话“穷惯了”,野菜仿佛成了贫穷的代名词,被藏进了记忆的角落。
我参加工作后,在城市里定居,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材让人眼花缭乱,反季节蔬菜、进口水果随时可得,烹饪方式也愈发多样。蒸、煮、煎、炸、烤,食材经过精心打理,摆上餐桌,精致得像艺术品。只是吃多了大鱼大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味蕾被厚重的油盐包裹,渐渐麻木。有时在餐馆吃到一道标注“野菜”的菜,尝起来总觉得不对味,后来才知道,都是大棚里种植的,因少了几分山野的灵气,吃起来味道就差了许多。
近十几年,风向悄然改变。人们开始厌倦油腻的饮食,转而追求“原生态”“健康”,曾经被嫌弃的野菜,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成了餐桌上的新宠。小区里的阿姨们,周末总会结伴去郊外挖野菜;菜市场里的野菜摊,从无人问津变得供不应求;餐馆里的野菜菜肴,价格不菲却座无虚席。荠菜饺子、凉拌马齿苋、马齿苋摊鸡蛋、蒲公英茶、蕨菜炒肉,这些曾经用来果腹的野菜,如今被赋予了“养生”“时尚”的标签,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去年春天,我带着孙女回到乡下老家。田埂边的荠菜依旧长势喜人,孙女好奇地问我:“奶奶,这些草真的能吃?”我笑着拿起小铲子,教她辨认荠菜的形状,告诉她:“这不是草,是荠菜,奶奶小时候就是靠它填饱肚子的。”孙女学着我的样子弯腰铲菜,小手被泥土弄脏也不在意,看着她认真的模样,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回到家,母亲把我们挖的荠菜洗净,和着猪肉剁成馅,包了饺子。煮熟孙女吃了一个后,眼睛亮了起来,笑得像个月牙:“太姥姥,你真棒,这饺子太好吃了。”看着孙女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感慨道:“真是想不到,当年用来救命的野菜,现在成了孩子们爱吃的稀罕物。”
是啊,时代变了,日子好了,野菜的身份也变了。从食不果腹年代的“救命粮”,到物质匮乏时期的“补充品”,再到如今物阜民丰时的“时尚菜”,野菜的变迁,正是我们中国老百姓生活变迁的缩影。当年挖野菜,是为了活下去,如今吃野菜,是为了追求健康与新鲜,饱含着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菜市场的野菜摊依旧热闹,挑拣野菜的人们脸上带着从容的笑容。他们大多不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野菜,曾在艰难岁月里撑起过一个家庭的希望,是柴米油盐的寻常。
如今,我也常常在周末去郊外挖野菜。看着漫山遍野的绿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跟着母亲挖野菜的年代。只是如今的心境,早已不同。没有了当年的饥饿焦虑,多了几分闲适与惬意。挖回来的野菜,仔细清洗干净,或炒或拌,或蒸或煮,每一口都觉得无比鲜香。
岁月如歌, 日子如流水,带走了艰难困苦,带来了繁华盛世。而那些藏在岁月里的野菜,在沉寂多年后,再次登上了时代的舞台,这大自然的馈赠,用最朴素的味道,讲诉着日子里的悲欢离合,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巨变。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岁月的沉淀,更有对过往的致敬,对未来的期许。
我想,正是这生活的万千变万化,才使得我们的日子更加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