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七律·那坡镇安公园
隆光诚(广西南宁)
斗秀争雄展古今,遂幽肃穆两园林。
驮岩洞府徽声远,螃蟹山峰劲柏森。
烈义精神炳青史,英灵气格曜丹心。
汇流四水奔沧海,僻净边陲寄慨深。

诗咏边陲园,魂铸英烈志
作者:若欣
“斗秀争雄展古今,遂幽肃穆两园林”,隆光诚先生的《七律·那坡镇安公园》以凝练的笔触、磅礴的气韵,将广西那坡镇安公园的景致、历史与精神融为一体。短短八句,既是一幅立体的边陲园林画卷,也是一部浓缩的人文精神史诗,更是一曲礼赞英烈、寄情家国的慷慨长歌。反复诵读,字里行间的山水之美、历史之重、精神之伟层层铺展,让人在诗韵流转中沉醉,在意蕴深邃中沉思,仿佛亲临那座藏于边陲的公园,触摸岁月的温度,感受精神的力量。
一、景之韵:清幽与肃穆交织的边陲画卷
七律开篇便以“斗秀争雄展古今,遂幽肃穆两园林”破题,寥寥十四字,既勾勒出公园的景致特质,又奠定了全诗的时空基调。两园林是指感驮岩遗址园和烈士陵园。“斗秀争雄”四字,赋予园林鲜活的生命力。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仿佛都在时光的舞台上各展风姿,既有自然景观的争奇斗艳,也有人文景观的底蕴比拼。而“遂幽肃穆两园林”则精准捕捉了公园的双重气质:“遂幽”者,是园林的自然本真,曲径通幽、草木葱茏,藏着边陲之地的静谧与安然;“肃穆”者,是园林的精神内核,因承载着英烈事迹与历史记忆,自带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肃然起敬。这两种气质并非割裂,而是交融共生,构成了镇安公园独有的韵味——于清幽中见厚重,于肃穆中显温情。
颔联“驮岩洞府徽声远,螃蟹山峰劲柏森”承接首联,将镜头聚焦于公园的标志性景观,由面及点,具象化了“斗秀争雄”的内涵。“驮岩洞府”应是公园内极具历史底蕴的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景观,“徽声远”三字,暗示洞府之中或许留存着古人的遗迹、先贤的题刻,或是流传着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其声名虽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悠远绵长。这“徽声”是历史的回声,是文化的积淀,让自然景观有了人文的温度,也让公园的“古”意有了具体的依托。而“螃蟹山峰劲柏森”则勾勒出另一番雄浑景象:螃蟹山形似螃蟹,姿态奇特,山上松柏挺拔苍翠、郁郁葱葱,“森”字既写出了松柏的繁茂,也渲染出一种苍劲肃穆的氛围。松柏向来是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象征,此处以“劲柏森”入诗,不仅描绘了山峰的景致,更暗合了后文的英烈精神,为全诗的情感升华埋下伏笔。
远眺螃蟹山,劲柏如卫士般坚守峰顶,抵御着边陲的风雨;近探驮岩洞府,光影斑驳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一远一近、一刚一柔、一自然一人文,诗人以精准的笔触将公园的景致描绘得立体而生动。在那坡这座边陲小城,镇安公园的景致或许没有名山大川的壮阔,却有着独属于边陲的灵秀与厚重。它的清幽,是边陲人民安居乐业的写照;它的肃穆,是对历史与英烈的敬畏。漫步其中,既能享受自然的静谧,又能感受文化的浸润,这正是诗人笔下“两园林”的独特魅力。
二、史之重:徽声与丹心映照的岁月长河
如果说首联与颔联是对公园景致的描摹,那么颈联“烈义精神炳青史,英灵气格曜丹心”则是全诗的灵魂所在,将公园的意义从自然景观提升到历史与精神的高度。那坡地处广西边陲,南与越南接壤,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历代戍边守土的重要之地,也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主权、民族大义而奋斗的壮阔历程。镇安公园作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必然承载着这份厚重的历史记忆,而诗人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将笔触从景致转向精神,让诗歌有了更深沉的历史分量。
“烈义精神炳青史”,“烈义精神”是对边陲英烈们崇高品格的高度概括。他们或许是戍边将士,为守护国土完整浴血奋战;或许是革命志士,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或许是普通百姓,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坚守民族气节。这些英烈的事迹,并非尘封于故纸堆中,而是被镌刻在公园的纪念碑上、流传在当地的口述史中,成为“炳青史”的精神财富。“炳”字用得极具力量,意为光明、显著,既写出了烈义精神的光辉万丈,也强调了这种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它如同不灭的火炬,照亮了岁月的长河,也为后人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英灵气格曜丹心”,与上句形成对仗,意境更为深远。“英灵气格”是英烈们精神气质的凝练,是他们面对生死抉择时的从容不迫,是他们面对家国大义时的坚定执着;“丹心”则是赤子之心、爱国之心,是英烈们奉献一切的精神内核。“曜”字意为照耀,英烈的气格如同璀璨的星辰,照耀着后人的赤子之心,也让这份爱国情怀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炽热。在镇安公园,或许有英烈的雕像静静伫立,或许有纪念墙镌刻着英雄的名字,这些具象的载体与诗人笔下的“英灵气格”相互呼应,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可感可知。
回溯那坡的历史,边陲之地的安宁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与民族危亡,无数那坡儿女挺身而出,用鲜血与生命守护着家园。他们中,有战死沙场的无名战士,有投身革命的进步青年,有坚守阵地的普通民众……他们的事迹或许不为人所广知,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公园中的劲柏,深深扎根在边陲的土地上。镇安公园正是因为承载了这些历史记忆与英烈精神,才从一座普通的园林,成为了传承历史、缅怀先烈的精神家园。“驮岩洞府徽声远”,这“徽声”不仅是古人的遗迹与故事,更包含着英烈们的呐喊与牺牲;“螃蟹山峰劲柏森”,这“劲柏”不仅是自然的植被,更象征着英烈们坚贞不屈的品格。历史与自然在此交融,让公园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
三、韵之美:格律与意境共生的诗词匠心
作为一首七律,《那坡镇安公园》在格律上严谨工整,在艺术表达上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的形式美与意境美。七律是古典诗歌中格律要求最为严格的体裁之一,要求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对仗、押平声韵,同时讲究平仄协调、意境统一。隆光诚先生深谙七律的创作之道,将格律的严谨与意境的深远完美结合,让诗歌既符合体裁规范,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从对仗来看,颔联“驮岩洞府徽声远,螃蟹山峰劲柏森”与颈联“烈义精神炳青史,英灵气格曜丹心”对仗工整,堪称典范。颔联中,“驮岩洞府”对“螃蟹山峰”,均为并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点明具体景观;“徽声远”对“劲柏森”,均为主谓结构,前者写人文声名,后者写自然景致,虚实相生,相得益彰。颈联中,“烈义精神”对“英灵气格”,“炳青史”对“曜丹心”,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境相互呼应,将英烈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仗不仅让诗歌的形式更为整齐美观,更让内容的表达层层递进,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感染力。
从平仄与用韵来看,全诗押“侵”韵,“林、森、心、深”四字韵脚统一,读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平仄的安排严格遵循七律的规则,平仄交替、错落有致,既保证了诗歌的音乐美,又让情感的表达张弛有度。比如首句“斗秀争雄展古今”,平仄相间,节奏明快,开篇便营造出昂扬的气势;而颈联“烈义精神炳青史,英灵气格曜丹心”,平仄协调,语气庄重,与英烈精神的肃穆氛围完美契合。
除了格律的严谨,诗歌的意境营造也堪称精妙。诗人以“景”起笔,以“史”承转,以“情”收尾,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意境体系。从“斗秀争雄”的景致之美,到“徽声远”的历史之韵,再到“炳青史”“曜丹心”的精神之高,最后以“汇流四水奔沧海,僻净边陲寄慨深”升华情感,将个人的感慨与家国的情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融为一体。这种意境的营造,让诗歌不仅是对镇安公园的描摹,更是对边陲之地、对家国民族的深情礼赞。
此外,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丰富的意象、传递深厚的情感。“斗秀争雄”“徽声远”“劲柏森”“炳青史”“曜丹心”,每一个词语都经过精心锤炼,既简洁明了,又意蕴深远。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用最质朴的语言写出了最真挚的情感与最厚重的内涵,这正是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所在。
四、情之深:家国与边陲相连的赤子情怀
尾联“汇流四水奔沧海,僻净边陲寄慨深”是全诗的情感升华,将前面的景致描摹、历史追忆与精神赞颂,最终落脚于诗人的深沉感慨与家国情怀。“汇流四水奔沧海”,既是对那坡地理环境的写实描绘。那坡境内河流众多,四水汇聚,奔腾不息,最终注入沧海;也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表达。“四水”是指劳水河、孟屯河、东泉和驮岩泉,也可以看作是边陲儿女的力量汇聚,是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同心协力;“奔沧海”则象征着边陲与祖国大地的紧密相连,象征着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象征着边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那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壮族、汉族、瑶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和睦共处。千百年来,各民族儿女如同“汇流四水”,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共同守护着这片边陲土地,共同创造着美好生活。他们的力量或许看似平凡,但汇聚起来便如同奔腾的江河,有着奔向沧海的磅礴气势。这种凝聚力,是边陲稳定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缩影。诗人以“汇流四水奔沧海”入诗,既写出了那坡的地理特征,也赞美了边陲人民的团结精神,更暗示了边陲之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它并非孤立的“僻净”之地,而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组成部分。
“僻净边陲寄慨深”,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僻净边陲”点明了那坡的地理位置。远离中原腹地,地处边境线上,有着宁静、质朴的特质。但这份“僻净”背后,却藏着不为人知的厚重与坚守。诗人漫步镇安公园,见景致之美,感历史之重,念英烈之魂,心中自然生出无限感慨。这份感慨,有对边陲美景的喜爱,有对历史岁月的敬畏,有对英烈精神的崇敬,更有对家国安宁的珍视、对民族复兴的期盼。
这份“慨深”,是边陲儿女共同的心声。对于世代生活在那坡的人们来说,镇安公园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精神的寄托。他们在这里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在这里感受生活的美好,感恩时代的馈赠;在这里凝聚力量,展望未来。对于诗人而言,镇安公园是观察边陲、感悟家国的窗口,通过这座公园,他看到了边陲的发展变迁,看到了英烈精神的传承不息,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这份感慨,超越了个人情感,上升到了对家国民族的深沉情怀,让全诗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读罢全诗,诗人的形象仿佛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他或许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漫步在镇安公园的小径上,看着眼前的清幽景致,回望过往的峥嵘岁月,心中百感交集;他或许是一位满怀热忱的游子,回到故乡的公园,在熟悉的景致中寻找童年的记忆,在英烈的事迹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无论诗人是谁,他的笔触都饱含着对故乡、对边陲、对祖国的深情厚谊,这种情感真挚而浓烈,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五、魂之传:精神与时代共振的不朽力量
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能描绘景致、抒发情感,更能传承精神、启迪后人。隆光诚先生的《七律·那坡镇安公园》正是这样一首诗,它所传递的烈义精神、团结精神、家国情怀,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时代的财富,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那坡这座边陲小城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边陲要道,如今成为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曾经的贫瘠之地,如今焕发着勃勃生机。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镇安公园所承载的英烈精神始终是当地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那坡儿女传承英烈们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攻坚克难、携手奋进,让边陲大地实现了脱贫摘帽的历史性跨越;在守边固边的一线,无数党员干部、解放军战士、普通民众如同公园中的劲柏,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国家的领土完整与边境安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那坡人民秉持团结互助的精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边陲的山山水水变成了致富的宝地。
这些新时代的实践,正是对“烈义精神炳青史,英灵气格曜丹心”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汇流四水奔沧海”的生动演绎。镇安公园作为精神家园,见证着这些变化,也传承着这些精神。如今,公园里或许多了嬉戏的孩童,多了健身的老人,多了游览的游客,但那份肃穆与厚重从未改变。英烈的雕像前,依然有人献上鲜花;纪念墙前,依然有人驻足沉思。这些场景,都在诉说着精神的传承与力量的延续。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读这首诗、了解镇安公园的故事,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明白,今日的岁月静好,是无数英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祖国的繁荣昌盛,是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铸就的。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容易忽略历史的重量,忘记先辈的牺牲,但这首诗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不能丢失精神的根基。
“僻净边陲寄慨深”,这份感慨不仅属于诗人,也属于每一位心怀家国的人。它让我们关注到边陲之地的发展与坚守,感受到边陲人民的淳朴与坚韧,更让我们体会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独特的价值与意义,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当以英烈精神为指引,以团结奋进为动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初心、担当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隆光诚先生的《七律·那坡镇安公园》,以景喻情、以史明志、以诗传魂,短短五十六字,承载了边陲的景致之美、历史之重、精神之伟、情感之深。它是一首献给镇安公园的赞歌,是一首礼赞边陲英烈的挽歌,更是一首抒发家国情怀的壮歌。读这首诗,我们既能领略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又能感受历史与时代的共振;既能沉醉于边陲园林的清幽之美,又能汲取精神传承的不朽力量。
愿这首诗能被更多人熟知,愿镇安公园所承载的精神能代代相传,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诗韵中感悟家国情怀,在传承中砥砺前行,让烈义精神如劲柏般长青,让家国情怀如江河般奔腾不息,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壮美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