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东元
大山深处的节气总来得格外真切,小雪出生那天,恰逢 “小雪”,父亲便顺势给她取了这个清简的名字。
山里的日子清贫却安稳,小雪自小就透着一股超出年龄的懂事,放学路上总会挎着竹筐,顺手割满一筐猪草,星期天更是连轴转——帮母亲洗衣做饭,给爷爷奶奶捶背揉肩,还要跟着下地打理那十几亩薄田。
变故发生在小雪八岁那年。父亲在外地工地施工时不幸重伤,辗转医治半年,终究还是撒手人寰。顶梁柱倒了,家里的重担一下压在了母亲肩上。
小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愈发勤快起来。到十四岁时,她的个头已长到一米六,和母亲一般高,黑亮的大辫子甩在身后,皮肤白里透红,一双眼睛像山涧的清泉,既藏着坚韧,又闪着智慧的光。村里人都说:“这孩子,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
懂事的小雪从没有落下学业,课堂上的她总是最专注的那个,成绩常年稳居全班前三。她心里揣着个念想: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才能让这闭塞的大山换个模样。靠着这股信念,她克服了放学后还要劳作的疲惫,熬过了夜晚煤油灯下苦读的时光,顺利读完了初中。
可命运又给了这个家庭沉重一击。母亲常年积劳成疾,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看着卧病在床的母亲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小雪咬着牙做出了辍学的决定。“妈,我来照顾家里,您放心。”
她擦干眼泪,扛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喂猪、种地、伺候病人,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求学的念头从未熄灭,她偷偷向村里的高中生借来课本,在夜深人静时自学高中课程,借着月光抄写笔记,遇到难题就翻遍所有能找到的参考书,实在不懂就跑几里山路请教母校的老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小雪凭着自学的功底,硬是考上了省农学院。此时,爷爷奶奶已相继离世,她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带着病弱的母亲,走出了大山。在学院附近,她租了一间狭小的民房,一边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在食堂帮工、给老师整理资料、周末去兼职,再忙再累,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小雪的故事在农学院渐渐传开,老师和同学们被她的坚韧与孝顺深深打动。同班的志强更是早已对这个坚韧善良的姑娘心生爱慕,他常常默默帮小雪分担:帮她给母亲买药送医,替她整理课堂笔记,在她勤工俭学时主动搭把手。学院领导为她申请了助学金,同学们自发组织捐款捐物,有的帮她补习功课,有的轮流帮忙照看她母亲。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小雪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也更加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她心里清楚,这些善意都将成为她回报家乡的力量。
四年后,小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学院向她递出了留校做助教的橄榄枝—— 这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和优渥的生活。而志强也拿到了城里知名农业科技公司的录用通知。但小雪毫不犹豫地谢绝了留校邀请,她望着远方的大山,那里有她的根,有等待帮扶的乡亲。“我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应该回去做点实事。”
得知小雪的决定,志强没有丝毫犹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他坚定地说:“小雪,你去哪,我就去哪。你的家乡,也是我的牵挂。”
他毅然放弃了城市里的大好前程,收拾好行李,跟着小雪和她的母亲,一同回到了那个偏远的大山沟。
回到家乡,两人立刻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忙碌中。志强发现山里随处可见野生刺梨,果肉酸涩却富含维生素,是天然的好食材,只是无人开发。他和小雪一起查阅资料、请教导师,反复试验改良嫁接技术,把野生刺梨培育成酸甜适口、产量稳定的优良品种。
同时,他们结合山里的气候土壤条件,引进了重楼、黄精等优质中草药种植,手把手教村民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资金短缺、技术瓶颈、村民初期的不信任,都成了挡在面前的坎。他们跑遍相关部门申请扶贫贷款,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反复试验,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加入种植队伍。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不仅争取到了技术指导和资金补贴,还牵头建起了刺梨深加工工厂,生产刺梨汁、刺梨干、中草药饮片,让山里的特产实现了价值翻倍。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小雪和志强又萌生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他们依托大山的秀美风光,打造了 “刺梨采摘园”“中草药观光田”“农家体验民宿”,吸引了城里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昔日的穷山沟,渐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旅游景点,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道,村民们有的在合作社务工,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
几年的并肩奋斗,让小雪和志强的感情愈发深厚。在漫山刺梨丰收的季节,志强在沉甸甸的果树下向小雪告白,两人相视而笑,眼中满是对彼此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憧憬。他们不仅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美满爱情,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开启了一段爱情与事业双丰收的不平凡之路。
每当小雪和志强并肩站在田埂上,看着漫山遍野的作物郁郁葱葱,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总会想起那些艰难却充满希望的日子。小雪的名字如冬日的雪一般纯净坚韧,而志强的陪伴则如暖阳般温暖有力,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大山里浇灌出了一片真正的春暖花开。
作者简介:
方东元,1954年出生于江苏沭阳。笔名:在海一方。
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南师大中文专业;工商管理硕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