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成功之路》栏目 报道(记者:李小民 陈永利 李永平报道)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这片孕育了中华民族影响世界的《诗经》风韵的沃土上,东汉名碑《曹全碑》的笔墨神韵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然而,由于千年风雨《曹全碑》的许多残缺之处何人能够如原作一模一样予以复原,曾是一件国人颇为费解的世界难题。不过,在当代书法界,却有一位默默无闻、以毕生心血守护着这份文脉的书法巨匠房振荣,经过五十多年的深入耕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从少年时代的痴迷到耄耋坚守,用笔墨修复岁月残缺,以匠心传承汉隶风骨,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了一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佳话。如今,他的《曹全碑》复圆版正在经过陕西省有关部门正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消息传出,外界一片哗然!
其实,房振荣与《曹全碑》的缘分,始于十六岁那年的惊鸿一瞥。1951年出生于合阳农家的他,自幼受乡土书法氛围熏陶,过年时老先生挥毫写春联的场景,在他心中早就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当他在县文化馆首次见到《曹全碑》拓片时,那秀美飞动的笔势、圆润灵动的线条瞬间俘获了这个渭北少年的心。从此,他每日步行十余里往返文化馆,以粗糙的毛边纸为媒,以碑帖为师,一遍又一遍反复临写,直至手指磨出厚茧,青涩的笔触逐渐褪去稚嫩,仍锲而不舍。虽然他曾得到著名书法家杨增春先生耳提面授,系统研习《华山碑》《乙瑛碑》等名帖,早已打下了坚实的书法传统功底,但是,当他知道《曹全碑》最早出土于合阳县后,便坚定的最终确立了专攻《曹全碑》的艺术方向。
随着研习的日深积累,房振荣发现这座"汉隶之冠"历经千年风雨,竟有472处字迹残缺,许多珍贵笔意濒临失传。"让中华瑰宝重归完整"的执念在他心中由此生根发芽,他毅然决定启动修残补缺工程。此后十二载,他息交绝游,殚精竭虑,遍访各地博物馆,寻访拓片残本,对照上海辞书出版社、西冷印社、日本二玄社等多家版本考证辨析,深夜独思推演结字规律,白日挥毫实践笔墨神韵。对首行缺失的"因"字,他参照上海博物馆旧藏"因字未损本"精准复原;对残缺的点画,他恪守"修旧如旧"原则,以曹全笔意自然衔接。2018年,金墨汉版《汉合阳令曹全碑》终告问世,它不仅通过了国家版权局的认证,更填补了《曹全碑》研究的历史空白,让千年古碑重现完整风采。
随着半个世纪的深耕细作,作为中国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西安曹全碑研究所所长的房振荣,其书法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树一帜的"房氏隶书"风格。他的作品笔法精到,横笔"粗不为重,细不为轻",尽显"蚕头燕尾"之妙;结构中紧外放,密处不透风,疏处可奔马;章法疏朗平整,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兼具古汉隶的雄浑厚重与现代审美的灵动气韵。其金墨创作尤为精妙,克服了金墨易臃肿、难上纸的难题,使作品流光溢彩,立体感十足,伴随着他的作品《心经》《陋室铭》《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等代表作三十余次入选国内外书画大展,斩获十余项大奖,被国家档案馆、国家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机构及海内外友人收藏,长安城内一度"求书者接踵而至,纸贵一时"。2025年,他更荣获中国教育电视台"新时代最具创新艺术家"称号,实至名归。
房振荣的艺术成就,曾赢得国内外书画名家的高度赞誉。中国书画协会主席崔自默在赏析其金墨作品时称赞:"没有几十年的磨砺,绝对写不到这样程度,曹全碑含篆隶行楷四体,真正练出来的人不多,房老师功力深厚!"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雷珍民评价其作品"无瑕疵,亦刚亦柔,自然天成,师古不泥,收笔别具一格,洽川曹全碑书法后继有人了!"国际风水大师、书法家任法融道长为其修复成果亲笔题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盛赞其文化担当。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增勤法师见其隶书《心经》,连呼"好字"并回赠佛礼。陕西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王仲生则感慨:"这颗匠心,彰显着传承文化瑰宝的自觉担当,是极具功德的事情。"
如今耄耋之年的房振荣,仍担任西安曹全碑研究所所长、曹全碑研究中心专家,他创办的个人研究工作室正在培育着一批又一批书法后生。他常说:"修补的是碑刻的残缺,延续的是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渭北少年到书法大家,他以痴心守初心,以笔墨续文脉,用一生践行着"阐释书法精神,传承隶书精髓"的追求。房振荣的艺术人生,不仅是一段与《曹全碑》的半世情缘,更是一位当代书法巨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护与生动诠释。
11月23日,参与央视《成功之路》栏目开机仪式的嘉宾主要有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原政协主席杨志安,中国冶金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主席李永刚,陕西省新闻书画家协会主席陈五季,秦岭书法大学校长薛瑛,中国书画协会副主席、曹全碑研究中心专家、房振荣曹全碑研究工作室主任房振荣等。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