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荒漠》朗诵前言
各位听众,大家好!
接下来这首《心之荒漠》,写的不是孤独的悲凉,而是坚守本真的风骨,与荒漠中遇见同频胡杨的温暖共鸣。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藏着笃定与感动的心灵之地,感受诗句里的力量。
下面请欣赏赫英俊的原创——《心之荒漠》。
朗诵者:
我的心
早已不是奔涌的海
即便干涸成皲裂的苔
也结不出
半粒晶莹的盐白
我的心
是一片沉寂的荒漠
纵是盛夏繁华铺展
也难有寸草在此停歇
白云匆匆,
不肯垂眸片刻
落日西沉,
不留一缕晚霞余火
唯有几堆白骨
讲述着
千年未改的苍凉传说
不奢望春的葳蕤,
不追求夏的繁华
不贪恋秋的丰盈,
不羡慕冬的素裹
我的心
本就是一片荒漠
从不借绿意
装点虚荣的门面,
也不赊繁华
博得虚假的喝彩
任风沙刻下年轮,
凭孤寂炼就风骨
不卑不亢,
自守一方天地的辽阔
这是荒漠独有的,
未被世俗磨平的气魄
这片荒漠
并非我独守的宁静角落
恰有同频者
于风沙中伫立成诺
几株胡杨,
挺着孤干铁铸的轮廓
在穷沙绝漠的荒芜中
与我厮守
共渡岁月的长河
守荒芜的本真
——《心之荒漠》创作手记
写下《心之荒漠》的过程,更像一场与自我内心的对话:从最初对“孤独”的描摹,到后来为“荒芜”注入风骨,再到最后遇见“同频的胡杨”,诗歌的内核在修改中不断生长,最终成为一场关于“坚守”与“共鸣”的表达。
最初落笔,源于对“生活状态”的审视。老年人的心境渐渐褪去了年少时的奔涌热烈,像一片逐渐干涸的海,即便残留着皲裂的痕迹,也难有往日的鲜活。于是便有了开篇“干涸成皲裂的苔,结不出半粒晶莹的盐白”——“盐白”是海的余温,而“结不出”则是对“心境变迁”的坦诚接纳。我想写的不是“失意的荒芜”,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沉静”,所以第二节直接点题“我的心是一片沉寂的荒漠”,即便外界有“盛夏繁华”,也不勉强自己迎合,这是对本真的坚守,生命中的佛系。
第三节的“白云”“落日”与“几堆迷路的白骨”,是为了强化荒漠的“孤寂底色”和环境艰难。白云匆匆、落日无情,外界的热闹从不停留,唯有千年不变的苍凉传说相伴,这既是对“荒漠”场景的具象化,也是对“孤独自守”心境的铺垫。而“不奢望春的葳蕤,不追求夏的繁华”的排比,更是一次直白的内心宣告:放弃对世俗意义上“圆满”的执念,接纳自己本就是“一片荒漠”的本质,这种接纳,不是消极,而是一种清醒的的自守。
到了第五段,我想让“荒漠”的形象更有力量。它不应只是沉寂荒芜,更该有独有的风骨——“不借绿意装点虚荣的门面,不凭繁华博得虚假的喝彩”,这是对“世俗标准”的背离;“任风沙刻下年轮,凭孤寂炼就风骨”,则是在孤独中沉淀出的底气。这时的“荒漠”,已经从“内心状态”升华为一种“精神姿态”:不卑不亢,自守一方天地,这是整首诗立意的第一次升华。
但写到这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如果“荒漠”只是一味独守,难免显得单薄。我开始思考:真正的坚守,或许不是封闭自我,而是在坚守本真的路上,恰好遇见同频的灵魂。于是便有了“胡杨”的意象——它不是闯入荒漠的“异类”,而是“在穷沙绝漠中”与我并肩的同行者。我特意将过渡句“恰有同频者,于风沙中伫立成诺”放在胡杨段落开头,让“遇见”的过程更自然:先有“并非我独守”的惊喜,再点出“同频者”的存在,最后具象为“孤干铁铸”的胡杨,情感从“独守”走向“厮守”,立意也完成了第二次升华。
当我点完这首诗最后一个标点,我仿佛觉得这“心之荒漠”仿佛是另外一个“世外桃源”。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人的本真,也是有着拿的起的风骨,放的下的心境,想得开的格局
。这该是大自然的最高境界了吧!
赫英俊
二零二五年冬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