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王符是东汉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观念,在为人处世方面留给我们的是一笔精神财富。
从儒释道三家的角度看王符的为人处世(15)
文/脱明忠(北京)
王符是东汉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观念,在为人处世方面留给我们的是一笔精神财富。
首先,从儒家角度看王符的为人处世,有三个特点:一是坚守道义,二是重视德才,三是心忧天下。
从坚守道义看,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倡导做人要讲道义,主张处世的重点是个人修身和人际关系的处理。王符性情耿直,不苟于世俗,不攀附权贵,即使仕途坎坷也绝不随波逐流。这种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被世俗的不良风气所影响的品质,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之道。例如,他因不满当时的社会乱象,选择隐居著书,以《潜夫论》批判时政得失,这正是出于对儒家道义的坚守和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
从重视德才看,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才能的培养。王符重视学问,主张德治,强调“德义不彰,节志不立,申道不明,行多不善”是君子之耻,他希望能够举贤用贤,让有才能、有品德的人得到任用,这与儒家的尚贤思想一脉相承。他认为“国以贤兴”,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才的推动,这种对德才的重视也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
从心忧天下看,儒家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王符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他心忧天下黎民百姓,关心人民的疾苦,看到边疆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坚决批判“弃边之论”,认为国土不可无边,强调了国家对百姓的责任和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性。
其次,从道家角度看王符的为人处世,关键有两点:一是顺应自然,二是清心寡欲。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王符生活在东汉末年,吏治腐败、社会动荡,但他没有选择同流合污,而是归隐故里,讲学传道、著书立说。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回避,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选择。他虽有远大政治抱负,但未能进入官僚体制。他深知自己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局势,便选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著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不强求的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道家倡导清心寡欲,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自由。王符一生致力于著书立说,不追求功名利禄,甘愿做一个“潜夫”。他生活简朴,对过度的物质追求和奢侈之风非常反感。他著书“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上,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体现了道家清心寡欲的精神追求。
最后,从佛家角度看。王符所处的时代,佛教尚未在中国广泛传播,如果从佛教的观点分析王符的为人处世,未免牵强,但可以展开理解。
在为人处世方面,佛家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提倡的是因果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何为人处世?佛家强调通过自我修行来达到内心的解脱和智慧的提升,佛家指出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自我修行,另一个是慈悲为怀。
一是王符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不断地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修行的过程。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见解,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对自我的不断反思和提升,与佛教的自我修行有相似之处。
二是佛教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主张忍辱无嗔,即在面对侮辱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愤怒、不怨恨。王符因出身卑微,在当时受到歧视,在仕途上终不得志,但他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挫折,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在《潜夫论》中对百姓的疾苦表示同情,希望能够改善百姓的生活。这种对百姓的关心和同情,可以看作是一种慈悲的表现。虽然他的方式与佛教的普度众生有所不同,但在关心他人、希望他人能够摆脱苦难这一点上是有相通之处的。
<脱明忠著作《解读潜夫论》一书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有购买阅读研究的读者请文末留言购书联系方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