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生之路》感山区民办教师情怀
作者:王福平
【小黎】 央视一套热播的《人生之路》,以黄土高原的苍茫底色为卷,以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风雨为墨,勾勒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山区民办教师的群像长卷。那些藏在土窑洞里的教学日常,那些浸润在清贫岁月中的教育坚守,既有物质匮乏的刻骨艰辛,更有精神传承的炽热温暖。追剧至终章,从窑洞讲台到都市街巷,从教书育人到人生跋涉,剧中人的命运转折与初心回归,更让我读懂:教育赋予的坚守与良知,从来都是照亮人生之路的不灭光芒。
【小格】 剧中的马店小学,静卧在黄土沟壑之间,三孔摇摇欲坠的土窑洞,便是七十余名孩子汲取知识养分的殿堂。每逢雨天,屋顶漏下的雨水在地面汇成小溪,孩子们只能踮着脚尖听课;寒冬时节,刺骨的寒风从门窗缝隙灌入,师生们裹着厚重的棉衣仍难抵严寒。孩子们背着沉甸甸的玉米、提着冻得发硬的土豆当作学费,求学之路遍布泥泞与坎坷,却从未磨灭他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这一幕真实再现了那个年代山区教育的困境:没有完备的教具,粉笔都是省了又省;没有宽敞的教室,土坯垒起的台子就是课桌;没有充足的教材,老师手抄的讲义便是最珍贵的课本。
【小黎】 更令人动容的是民办教师们的处境。作为全国曾达471.2万人的民办教师群体缩影,他们是“是教师却要种哺的孩子,一边是求知若渴的学生,她半弯着腰用树枝在黑板上书写的身影,定格成教育路上最动人的风景;周老师坚守乡村讲台三十年,青丝熬成白发,却始终未能转正,微薄的薪资(多为集体记工分加少量国家补助)难以支撑家用,却从未动摇他教书育人的初心。他们的辛酸与无奈,是无数民办教师的真实写照,更是那个年代山区教育艰难前行的缩影。
【小格】 但苦难之中,总有星光闪耀;清贫岁月,自有大爱无疆。高考落榜(实为名额被顶替)的高加林,带着不甘与迷茫来到马店小学,却在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成为民办教师后,他用满腔热爱与过人智慧,为大山里的孩子点亮了希望之光。
【小黎】他带领学生修缮破旧教室,用泥砖搭建乒乓球台,让孩子们在课间也能享受运动的快乐;他在教室墙壁上题写《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不仅是文字的传承,更是梦想的播种;他独创“导游式教学”,带着孩子们滚铁环“奔向”西安、北京,在游戏中描绘外面世界的精彩,让大山的阻隔不再成为眼界的边界。
【小格】为了让失学的梁满囤重返课堂,他冒着风雪上门补课,用耐心与真诚打动了固执的家长;为了给学生过一个特别的生日,他带领全校师生围着炉火,就着烤地瓜唱响生日歌,火光映照着一张张笑脸,暖意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
【小黎】这些细腻的情节,满是教育的温情与力量,让我们看到民办教师们心中滚烫的责任感。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心灵的引路人,用家国情怀滋养孩子们的成长,用艺术之美开阔孩子们的眼界,用无私地,是农民却还要教书”的特殊存在,华老师背着襁褓中的女儿授课,一边是嗷嗷待大爱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
【小格】 离开窑洞讲台后,这份从教育中汲取的坚守与良知,成为众人对抗人生风雨的底气。高加林跻身报社,始终带着民办教师的赤诚搞调查、写报道,为受困者奔走发声;当得知自己当年高考名额被高明楼、高双星父子顶替的真相后,他没有沉沦于怨恨,而是选择用法律武器捍卫公平正义,最终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份坚守恰是对教育精神的最好践行。他的女友黄亚萍遭遇作品被人窃取的不公,却未放弃对艺术理想的坚守,最终选择远赴美国追寻舞台,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小黎】而从黄土坡走出的刘巧珍,带着孩子赴上海求医创业,从保姆到夜市摆摊,再到开面馆、承包学校食堂,即便历经丧夫之痛、经营之难,也始终以诚信与善良立足,这份在苦难中向阳而生的力量,正是山区教育浇灌出的生命韧性。就连曾在愚昧中挣扎的刘巧玲,也在姐姐的感召下觉醒,勇敢挣脱家暴的枷锁,一步步走向独立,印证了教育对女性觉醒、命运改变的深远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窃取高加林人生的高双星,在愧疚与挣扎中最终选择自首,放弃城市的光鲜生活回到家乡讲台,用余生践行“赎罪式教育”,完成了从“窃梦者”到“点灯人”的蜕变,更凸显了教育初心对迷失灵魂的救赎之力。
【小格】 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了太多与教育相关的坚守与奉献。民办教师们放弃了走出大山的机会,选择留在贫瘠的土地上,把毕生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中。他们像黄土高原上的酸枣树,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生长,不畏风沙,不惧严寒,用坚韧的枝干撑起一片天空,用知识的雨露浇灌着一棵棵幼苗。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创造者”,他们以极低的办学成本实现了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让那一代人基本摆脱了文盲命运。他们的“乐”,从来不在物质的丰裕,而在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里,在学生金榜题名的捷报中,在教书育人的成就感里,在改变山区命运的期盼里。
【小黎】当看到高加林用笔墨守望正义、刘巧珍用实干书写人生、刘巧玲用勇气改写命运、高双星用余生回归教育,我们更懂:民办教师播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坚守、善良与勇气的火种,这火种终将在人生路上燎原。这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是教育事业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小格】 《人生之路》的镜头早已落幕,但那些民办教师的身影与他们播下的精神火种,早已清晰地镌刻在我们心中。他们用平凡的坚守书写着不凡的人生,用微弱的光芒照亮了山区教育的崎岖道路。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与付出,无数大山里的孩子才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无数家庭才有了摆脱贫困的希望。他们是教育路上的拓荒者,是大山深处的点灯人,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诠释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深刻内涵。
【小黎】 如今,时代变迁,山河焕新,山区教育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宽敞明亮的教室、完备先进的教具、优秀专业的教师队伍,这些都是当年的民办教师们梦寐以求的场景。但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教育成果,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民办教师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正是他们在“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政策下,撑起了农村教育的半壁江山。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依旧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激励着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鼓舞着每一个普通人在人生路上坚守良知、勇毅前行。
【小格】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始终坚信,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平凡日子里的坚守与奉献。《人生之路》中的民办教师们,用半生坚守诠释了教育的真谛,而从窑洞走出的人们,用一生践行着教育赋予的品格。他们的故事,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赞歌,更是一座指引我们前行的精神丰碑。
【小黎】 七古•观《人生之路》感怀
黄土坡前窑洞凉,初心不改育青秧。
一支粉笔书春秋,三尺讲台照热肠。
风雨半生坚守志,山河万里沐书香。
初心化作星光暖,点亮深山梦远航。
2025-11-21.(2680字)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