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四清
暑假来临前,几位好朋友相约前往舟山群岛旅游。舟山位于浙江省东部,由1390个岛屿组成,其中舟山岛面积最大,因“形如舟楫”得名。作为中国第一大群岛,它古称海中洲,地处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主要岛屿包括舟山岛、衢山岛、六横岛、岱山岛、朱家尖岛等。
10月23日,金桂飘香、秋高气爽,阳光格外灿烂。我们一行八人,满心欢喜地从安庆乘坐9:25的动车出发,经芜湖站中转,于下午1:40抵达宁波高铁站。
此行主打轻松游玩,无需赶时间。在车站联系好前往舟山的车辆后,我们在一家安徽老乡开的面馆用过午饭,稍作休整,便搭乘宁波至舟山定海的大巴车。大巴车行驶在金塘大桥上,这座桥梁意义非凡——它是中国第一座按桥梁新规范设计的跨海特大桥梁,也是舟山连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跨灰鳖洋海域。大桥于2005年9月30日开工建设,2009年12月25日建成通车,全长21.029千米,其中跨海桥梁段长18.415千米,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千米,既是连接金塘与镇海的关键通道,也是舟山与宁波往来的核心交通要道,更是世界上在复杂外海环境中建造的最大跨径斜拉桥。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抵达舟山定海,当地好友黄总已在车站等候。他将我们安排在一家环境优良的海景酒店,当晚还携夫人在当地知名的海鲜店“卿家姆饭店”盛情款待我们。鲜美的海鲜盛宴,让每个人都沉浸在美食的满足与回味中。
定海古城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已有2000多年历史。“定海”之名始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取“海定波宁”之意。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祖籍便是定海,她曾于1989年回乡省亲。此外,定海既是重要的海军基地,也是舟山的大型渔港,渔港的夜景美不胜收。
游舟山,普陀山是必打卡的核心景点,更是我们此行的重中之重。普陀山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是一座形似苍龙卧海的小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它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24日早上8点整,我们八人分乘两辆车从酒店出发,一小时后抵达朱家尖。朱家尖是舟山群岛第五大岛,与“海天佛国”普陀山共同构成普陀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从朱家尖乘船前往普陀山是必经之路。我们买好船票、找好导游后便等候登船,即便处于旅游淡季,这里依旧人流如潮、川流不息,渡船每15分钟一班,排队登船的时间几乎是航行时间的两倍。
历经近两小时的等候与航行,我们终于抵达普陀山。在景区等候公交车的间隙,大家特意打卡了“越来越好”祈福标识,定格下旅途的美好瞬间。
第一站,导游带领我们前往普济寺。据介绍,普济寺坐落于普陀山灵鹫峰南麓,地处景区中枢地带,始建于宋元丰年间,背山面海、环境清幽,既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也是知名旅游胜地,吸引着无数香客与游客前来祈福游览,感受佛法庄严与山水灵秀。作为普陀山三大寺中规模最大的寺院,普济寺是普陀山佛教活动的核心,也是清代寺庙建筑的典型代表,采用传统中轴线布局,整体坐北朝南。寺前设有石牌坊、照壁、海印池等建筑,其中寺门前的放生池(又名海印池)始建于明代,占地约15亩,湖上建有八角亭,配套有平桥、永寿桥、瑶池桥等景观。
当天我们走的是中间的永寿桥,寺院正门紧闭,便从东门进入、西门离开。入寺后,每个人手持一炷香,随着人流虔诚朝拜,敬上功德钱与供果。因游客众多,我们未能品尝到寺庙提供的斋饭,导游便带我们前往紫竹林旁的一家饭庄用餐。饭后,我们沿着山路向上,途经紫竹林,前往不肯去观音院。
我心中满是好奇:为何这座寺院名为“不肯去观音院”?导游解答道,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乘船归国途中,行至普陀山附近的莲花洋时,遭遇风浪阻路、船只触礁。慧锷大师认为这是观音菩萨不肯东渡日本的征兆,便在潮音洞上岸,建造了“不肯去观音院”供奉观音圣像,这也成为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开端。
参观完多座寺院后,大家前往瞻仰南海观音雕像。这座世界上最大的铜制观音塑像位于普陀山,台基面积达5500平方米,于1997年举行开光仪式,是为弘扬观音菩萨圣德而建。塑像台座共三层,总高33米,其中佛像高18米、莲台高2米、台基高13米。佛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神态慈祥、造型精妙,完美诠释了观世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的境界。塑像采用新型仿金铜精铸而成,为普陀山增添了重要的人文景观,成为“海天佛国”的标志性建筑。
众人心中存有疑问:普陀山地处东海之滨,为何观音像被称为“南海观音”?这一称谓的由来,融合了佛教文化传播、历史地理认知与宗教象征意义等多重因素。本质上,这是佛教文化本土化与历史地理认知交织的结果——印度补怛洛迦山的“南海”称谓随佛教传入中国,元代高僧进一步推动官方将此地命名为“南海普陀山”。这里的“南海”是象征观音慈悲愿力的文化符号,超越了实际地理位置限制,既与东海的地理属性不矛盾,更凸显了普陀山作为观音信仰中心的重要地位。
来舟山,必看的震撼演出当属《印象普陀》。这场实景演出选址于舟山朱家尖观音文化苑,朱家尖历史上便是普陀山的庙宇所在地,是观音道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观音菩萨正是从佛渡岛跳至普陀山,至今山顶仍留有一个硕大的脚印,与普陀山遥相呼应。下午4点,我们从普陀山返回朱家尖,静静等候演出开场。
我们购买的是莲花座席位,演出于19:40开始,19:15便可以领取莲花灯、检票入场。360度旋转的观众席让我们能获得多角度的视觉体验,闭合自如的移动“幕板”、扑朔迷离的声光电科技、演员饱满的情绪与惊艳的表演,让人仿佛在山水间流转、沉浸在梦境之中。
寄情于山水,通达于天地。一片瓦、一座庙、一汪水、一朵莲,目之所及皆为画卷。演出以磬声、钟鸣为引,用光影、声画构建出张艺谋导演笔下沉静悠远的禅境,将千丈崖上的观音壁画“活化”为行走的菩萨,虚实交融间,深刻强化了普陀山的文化记忆。
演出演员多为当地年轻人,他们的表演真实感人。整场演出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传递出“用佛的理念关爱,用禅的哲意生活”的美好愿望,一句句台词直戳内心。演出从人们对生老病死的疑问出发,循着探索与追问的脉络,直至对真我的追随、对尘世的超脱,最终抵达觉悟的境界。七十分钟的演出,既是一段静心之旅,也是一次修身体验。
罗大佑演唱的《心经》、齐豫演绎的《问佛》与声光电技术完美融合,营造出直击心灵的视听感受。“祈愿心灯”环节中,观众在僧侣的经诵声中获得心灵慰藉。演出最后设置了请心灯祈福的环节,大家手持莲花心灯,触摸观音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心中的愿望与祝福。步下台阶,写下心愿,双手合十默念,将心灯轻轻放入指定区域,内心的宁静与信仰,都在这一刻得以释放。
《印象普陀》通过对佛教文化的现代诠释、高科技手段的创新运用以及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场集视觉、听觉与心灵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演出,为每一位观众带来了超越感官的精神之旅。
【作者简介】
蒋四清,女,基层农机人,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具有亲和力,,有一颗简单的心。2021年加入当代文艺社团,著有电子书《兰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