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编者按】
127载岁月流转,赤心丰碑永矗人间。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同志诞生于湖南宁乡的乡野间,此后他将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从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点燃工人运动的星火,到重建新四军筑牢敌后抗日防线;从撰写《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滋养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到主持土地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路径殚精竭虑,他在革命、建设的诸多领域立下卓著功勋。
今日刊发作者强军同志的散文《赤心铸丰碑 清风照千秋》,让我们循着文字追溯先辈足迹,传承他坚守真理、扎根群众、务实担当的崇高风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汲取不竭的奋进力量。(260字)

【散文】
赤心铸丰碑 清风照千秋
——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7周年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霜染秋林,菊香满径,11月24日这个承载着敬意的日子,迎来了刘少奇同志诞辰127周年。时光流转,岁月鎏金,那位从湖南宁乡田垄间走出的革命先驱,那位为党和人民事业耗尽毕生心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虽已远去半个多世纪,但其精神之光如北斗高悬,照亮着民族前行的道路,其功勋伟绩似江河奔涌,滋养着后世奋进的心灵。
1898年的潇湘大地,风雨如晦,山河飘摇。宁乡县花明楼的寻常农舍里,刘少奇同志诞生成长。少年时期的私塾启蒙,让他初识孔孟之道的仁爱思想;青年时代的社会闯荡,让他目睹底层民众的苦难挣扎。1919年的五四运动如惊雷划破长夜,新思想、新思潮的浪潮激荡着年轻的心弦,他毅然告别故土,踏上寻求真理的征途。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在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淬炼信仰,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紧密相连,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建党初期的中国,工人运动在黑暗中萌芽。刘少奇同志临危受命,投身工人运动的洪流。1922年,他奔赴江西安源,与李立三等人并肩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深入矿井巷道,与矿工们同甘共苦,倾听他们的诉求,点燃他们的希望。"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呐喊,凝聚着万千工人的觉醒力量。他以卓越的组织才能和斗争艺术,制定周密的罢工策略,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灵活,最终迫使资本家让步,赢得了罢工的胜利,让安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此后,他辗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在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武汉工人收回汉口英租界等一系列重大斗争中,始终站在最前线,用热血与智慧推动着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坚实的阶级力量。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党的白区工作陷入艰难境地。刘少奇同志临危受命,在河北、上海、东北等地从事秘密工作。他顶住"左"倾错误的压力,深入分析白区斗争的特点,提出了深入群众、长期隐藏、积蓄力量的正确方针,对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进行了坚决抵制。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他多次身陷险境,却始终坚守信仰,沉着应对,为保存和发展党的地下组织殚精竭虑。1934年10月,他踏上漫漫长征路,在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中,与红军将士们同甘共苦,坚定前行。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支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为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亡之际,刘少奇同志挺身而出,成为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1938年,他出任中共中原局书记,组织力量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江淮大地上播撒抗日的火种。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遭受惨重损失,革命形势岌岌可危。他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与陈毅等同志并肩作战,重整队伍,凝聚士气,迅速扭转了困难处境。他大力加强新四军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新四军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抗日劲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得以恢复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他还笔耕不辍,1939年至1941年,先后发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和演讲。在延安的窑洞里,在华中根据地的茅屋里,他以深邃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阐述了共产党员党性锻炼的重要性,提出"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的深刻论断,强调要在革命实践和理论学习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毛泽东同志盛赞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提倡正气,反对邪气",这部著作成为党的建设的经典文献,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为党的思想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科学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为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勇挑重担,主持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解放战争的战略布局指明了方向。1947年,他在河北平山县主持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蓬勃开展,让亿万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他们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的巨大热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后,他与朱德同志一起在华北负责中央委托的工作,沉着应对复杂局势,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刘少奇同志长期主持中央一线工作,以满腔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他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工作,个人提出44处修改意见,全部被采纳。在会上,他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丰富内涵,明确提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新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同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此后又于1959年、1965年连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始终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倡导民主,尊崇法治,为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付出了宝贵心血。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刘少奇同志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他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国情特点,提出"中国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把理想变为现实",强调要"创造中国的经验"。面对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他强调"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张调动一切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逐步地稳当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他提倡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让人民"共同过好日子"。他重视技术进步,指出技术进步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长远建设"在技术上别走回头路";他关注生态建设,强调林业是"生态的灵魂",关系到国家建设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遭遇严重困难,他深入基层开展大量调查研究,走遍大江南北,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实际情况,参与制定了一系列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领域,他先后出访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朝鲜等多个国家,积极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为新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刘少奇同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坚守信仰的一生。他始终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在最后的艰难岁月里,面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他始终坚贞不屈,坚守共产党人的气节,坚定地说:"一个革命者,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心不变。"这句铿锵有力的誓言,彰显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和坚定信仰,成为后世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历史终于还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以公正,他的功绩和精神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永远铭记和深切缅怀。
127载岁月流转,花明楼的松柏愈发苍劲,神州大地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这一切,都离不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和无私奉献,离不开刘少奇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披荆斩棘和呕心沥血。他关于党的建设的深刻理论,至今仍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着宝贵借鉴;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思考,至今仍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他那种对党忠诚、为民奉献的赤子情怀,至今仍激励着亿万人民奋勇向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那段风雨兼程的岁月,刘少奇同志的英名与功绩永载史册,他的精神与风范光照千秋。他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他如一座丰碑,矗立在我们心中。传承他的信仰,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弘扬他的精神,就是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践行他的追求,就是要勇于担当、务实苦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岁月无声,精神永恒。127年后的今天,我们缅怀刘少奇同志,不仅是为了追忆他的历史功绩,更是为了传承他的精神血脉,汲取奋进的力量。让我们以刘少奇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告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献出一切的革命先辈!(3411字)
共3694字 2025年11月23日夜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