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读《战争与和平》后感
作者:靳艳军
俄邦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以毕生心力,著《战争与和平》一书,铺展拿破仑战争时期之俄邦画卷,纵贯十余载岁月,囊括万千众生相,其篇幅之宏阔,立意之深远,堪称世界文学之丰碑。余潜心披览月余,方得尽阅,掩卷之际,仿佛亲历那段烽火与升平交织的岁月,心中既有山河破碎之痛,亦有人性光辉之暖,遂援笔为文,以记所感。
书之背景,在十九世纪初叶,俄邦正值亚历山大一世治下,外有拿破仑大军压境,铁骑踏遍东欧,直逼莫斯科;内有贵族阶层之浮华与腐朽,底层民众之苦难与坚守,家国命运与个体悲欢,相互缠绕,浑然一体。托尔斯泰先生不以单一人物为核心,亦不专述战争之惨烈,而是以鲍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库拉金四大家族之兴衰,为经纬,将战争之酷烈、和平之珍贵、人性之复杂、命运之无常,一一编织其中,读之如观江河奔涌,既见波澜壮阔,亦察细流涓涓。
书中写战争,不尚猎奇,不炫技巧,却字字见血,句句惊心,令人如临其境。自奥斯特里茨战役之溃败,至波罗底诺会战之惨烈,再至莫斯科大火之悲壮,托尔斯泰先生以冷静之笔触,还原战争之本质——非英雄史诗之激昂,而是生命凋零之残酷,山河破碎之悲凉。写奥斯特里茨,鲍尔康斯基公爵初登战场,心怀壮志,欲凭一己之力建功立业,却见俄军指挥混乱,士兵仓皇逃窜,昔日威严之军队,瞬间沦为溃散之流,其心中之理想,亦随战场硝烟一同破灭;写波罗底诺,双方数十万大军对峙,炮火连天,尸横遍野,士兵们或奋勇冲锋,或绝望哀嚎,即便是贵族子弟,亦需直面死亡,罗斯托夫家的安德烈,别祖霍夫家的皮埃尔,皆在此战中历经生死考验,昔日浮华公子,终在烽火中褪去稚气,读懂家国之重;写莫斯科大火,昔日繁华之都,一夜之间沦为火海,宫殿楼宇化为焦土,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托尔斯泰先生未着一字控诉,却以“火光映红半边天,哭声震彻四野”之景,道尽战争对文明之摧残,对民众之荼毒。
然先生写战争,非为渲染苦难,更在借战争之熔炉,淬炼人性之真。鲍尔康斯基公爵,初时孤傲自负,视功名为毕生追求,历经奥斯特里茨之败、亲人离世之痛、波罗底诺之险,终悟“荣誉不过是浮尘,生命之真谛在坚守本心”,晚年归于平淡,以悲悯之心看待众生,其心境之蜕变,恰是战争对人性之重塑;皮埃尔·别祖霍夫,出身豪门,初时懦弱迷茫,沉迷酒色,无所事事,继承巨额遗产后,仍不知人生方向,直至亲历战争,目睹生灵涂炭,方觉醒家国责任,投身反法斗争,甚至欲刺杀拿破仑,虽未成功,却在苦难中寻得信仰,从“浮华公子”成长为“有担当之君子”;罗斯托夫家的娜塔莎,自幼娇俏活泼,身处和平之时,曾因虚荣险些误入歧途,与安德烈失约,战争爆发后,随家人颠沛流离,见惯生死离别,终褪去娇气,以柔弱之肩承担家庭重担,用善良温暖身边苦难之人。此三人之成长,皆在战争之背景下展开,战争如一把利刃,剖开人性之表象,让懦弱者坚强,让自负者谦卑,让迷茫者觉醒,这正是托尔斯泰先生写战争之深意——苦难虽残酷,却能让人性之光辉,在绝境中愈发璀璨。
书中写和平,亦非一味描摹繁华,而是于细微处见真章,道尽和平之珍贵。战前之莫斯科,贵族府邸夜夜笙歌,舞会之上,衣香鬓影,觥筹交错,鲍尔康斯基与安德烈论理想,罗斯托夫与娜塔莎享天伦,皮埃尔与友人谈人生,彼时之岁月,虽有贵族阶层之虚伪与隔阂,却亦有亲情之暖、友情之真、爱情之纯;战后之乡村,虽满目疮痍,却有民众之坚守,农民们放下伤痛,重拾农具,耕耘土地,贵族与民众一同重建家园,昔日之阶层壁垒,在共同的苦难与希望中渐渐消融,娜塔莎与皮埃尔相守,安德烈虽逝却留精神传承,鲍尔康斯基家族重归安宁,这份和平,非凭空而来,是无数生命用鲜血换来,是万千民众用坚守守护,故愈发显得珍贵。托尔斯泰先生以“战争”与“和平”之对比,告诉世人:和平非理所当然,需懂得珍惜;家国非孤立存在,需众人守护。
除核心人物外,书中其余角色,亦各有深意,共同构成彼时俄邦之众生相。库拉金家族,代表贵族阶层之腐朽,父子皆贪婪自私,为逐名利不择手段,父亲钻营权贵,儿子沉迷酒色,女儿虚伪狡诈,终在战争与变革中落得家破人亡之结局,成为时代淘汰之牺牲品;老鲍尔康斯基公爵,坚守传统,刚正不阿,虽性格孤僻,却心怀家国,即便晚年体弱,仍关心战事,其身上之坚守,是旧时代贵族之风骨;还有那些普通士兵与农民,他们无名无姓,却在战争中挺身而出,或奋勇杀敌,或救助伤员,或守护家园,他们是家国之根基,是战争胜利之关键,托尔斯泰先生特意着墨于他们,正是为了彰显“民众乃历史之创造者”之理念,打破“英雄造时势”之偏见。
更令人叹服者,是托尔斯泰先生对“命运与自由”之思考,贯穿全书始终。书中人物,或出身豪门,或身处底层,皆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看似被命运裹挟,身不由己——鲍尔康斯基欲建功立业,却屡遭挫败;皮埃尔欲寻人生方向,却历经波折;娜塔莎欲得美满爱情,却险些错过。然先生并非主张“宿命论”,而是认为:命运虽有定数,却可凭自由意志改变。鲍尔康斯基放弃功名利禄,选择坚守本心,是自由意志;皮埃尔拒绝沉沦,投身家国大义,是自由意志;娜塔莎直面过错,重拾善良,是自由意志。先生以人物之选择,告诉世人:纵使身处时代洪流,纵使遭遇命运捉弄,人仍有选择之权利,仍可凭本心与坚守,掌控自己之人生,这份对“自由意志”之肯定,至今仍具深刻之现实意义。
读罢全书,余不禁深思:托尔斯泰先生著《战争与和平》,岂止是记录一段历史,讲述一些故事?他是借这段岁月,探讨人性之本质、家国之意义、命运之真谛。战争之酷烈,让我们懂得和平之可贵,不可轻言战事,需以悲悯之心对待生命;人性之复杂,让我们明白,没有绝对之善与恶,唯有坚守本心,方能在迷茫中不迷失;命运之无常,让我们知晓,唯有主动选择,积极担当,方能在时代洪流中站稳脚跟。
如今,战火虽已远离我们所处之时代,然书中之思考,仍未过时。面对纷繁复杂之世界,我们仍需懂得珍惜和平,坚守善良,承担责任,如鲍尔康斯基般坚守本心,如皮埃尔般觉醒担当,如娜塔莎般温暖纯粹。《战争与和平》一书,非仅为文学经典,更如一面明镜,照见历史,亦照见当下;如一盏明灯,指引方向,亦启迪心灵。余愿世人皆能读此书,悟其理,承其志,以本心守善良,以担当护家国,让和平之花,永远绽放于人间,让人性之光辉,永远照耀于世间。
作者简介:靳艳军,甘肃武都人,心理学博士,诗人、辞赋家。国内多所双一流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中国海归派成功创业者代表性人物,国家级特聘专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业余从事诗词赋创作及红学研究,10余篇辞赋被勒石镌刻;部分诗赋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西、意、俄、阿、韩、蒙等十余种语言,并为众多书法家选用创作。截至目前,已创作发表古体格律诗词9500余首、辞赋280余篇、《红楼梦》研究文章162篇,另著有楹联、古代散文、新诗等1000余篇(首),各类作品累计150余万字。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