谝谝方言:huò shǎn是“火闪”吗
作者 孙保民
晋南方言里有个形容雷电的词“huò shǎn”(音:火闪)。这个人们常说常用的词,究竟是哪两个字呢?
一般人很自然地认为是“火闪”。因为雷雨来临时首先看见的就是像火一样红的电光闪耀,当做“火闪”也顺理成章。
但是,在古代的文人笔下,多把闪电写为“霍闪”。唐·顾云《天威行》:“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银绳长。”《西游记》第八七回:“城里城外,大小官员,军民人等,整三年不曾听见雷电,今日见有雷声霍闪,一齐跪下……”。
“霍”是个象形字,“雨”字头下面是代表鸟的“隹”,本义是大雨中鸟们奋力地展翅飞着躲避。引申为快速、疾速。《说文解字》【集韻)【韻會】【正韻】忽郭切,从音。【集韻】揮霍,猝遽霍。【註】揮霍,疾貌。又【荀子·議兵篇】霍焉離耳。【司馬相如·大人赋】霍然雲消。另外,“霍”也用来表示闪动貌。魏巍《火线春节夜》:“小火苗的光,霍闪霍闪,照着每一个年轻的脸,红艳艳的。”又《汉语大词典》:〈方言〉闪电。古代汉语中的“霍”与“闪”,都有迅速、突然的意思。清代翟灏《通俗编》:“雷电霍闪,今人每连称之。”“霍闪”连用就是形容电光的迅疾、快速。
古时候,文人们形容电光,还用“矆睒”(huò shǎn)一词。“矆”、“睒”也是表示闪烁的意思。《康熙字典》:“矆睒,电光也。”
还有一个表示快速、突然的词“豁闪”,也被用来形容电光闪烁。
“火闪”、“霍闪”、“矆睒”、“豁闪”,这是笔者搜索到的用于自然现象雷电的四个词语。哪个才是本字呢?清代翟灏说:“俗状电光之疾本无定字,用霍闪似不若矆睒古雅。”
看来,自古至今,大概是因为“有音无字”,“本无定字”的缘故,人们便各自发挥想像,选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雷电。文人们自会用古雅的“矆睒”、“霍闪”、“豁闪”。不识字的老百姓便因声徇字,想出了“火闪”这个更具形象,且最直观,更容易理解,被接受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