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美 儒 雅 的 刘 家 大 院
文/刘孟领
在“华北历史第一城邢台”3500年建城史的过程中,不乏飞檐斗拱的精美建筑,雕梁画栋的每一条细节都展示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尤其是邢台市信都区崔路村这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刘家大院”,真似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古朴中透视出沧桑,砖瓦中承载着厚重,故事中记载了文化。
地处河北邢台信都区中南部丘陵区的崔路村,四周由岗丘环绕成一个盆地。村域总面积12700亩(其中村庄占地1500亩、道路和开发区占地3200亩、耕地3568亩、山场与河滩3800亩),全村共有1100多户、3100多人。这个缘路而生、依路而兴的古老村庄,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
有史记载,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随着隋炀帝下令征集民工开凿修筑抵近太原西北的驰道(驿道),在邢州城西30里处驿道的北边,形成了一个以崔姓民工为主的“路村”,因而被称为崔路村。到明朝的初年,历经八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村落。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移来先民后,社会长期稳定,古驿道东通齐鲁、西达秦晋,得以真正开通并正常运行。崔路村的先民从东西贸易的繁荣景象中深受启发,遂得风气之先、盟开放之心。从明朝中期开始,走驿道搞驮运,从而找到了摆脱干旱自然条件的限制,走出去发展经济的正确道路。近代天津开埠后,特别是京汉铁路1906年建成通车后,更是拓展了村民走出去的范围,从而催生了一批新兴的实业家。这些实干家积聚的大量财富逐渐物化为众多的民居大院,遂使崔路村在顺德府西乡闻名遐迩。
而今全村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大院有七十多处,村东部的刘家大院规模最大、最完整。大院的正门,曾经挂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邢台县知县联合乡绅们赠送的“七世同居”匾额。这一庞大的建筑群,堪称是一座集研究建筑艺术、工艺美术、传统文化、驿道经济、家族历史的博物馆。
“七世同居”的获得者,是刘氏第十三世祖刘可昇。他在顺德府(今邢台市)南关开设永茂昌、永茂盛皮毛店,诚信待人,好善乐施,经营有方,治家有道,七代不分家,资金不分散,生意红火,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仁义之风闻于乡里,大家齐夸刘家好。为彰其善行,知县合众为其挂匾——“七世同居”,刘氏家族引以为荣,崔路村民为其祝贺。
刘家大院,是崔路村现存规模最大、建筑质量最高、保存最好的一处古民居。大院位于崔路村前街东部的北侧,东西长120米,南北长100米。在这块面积近12000平方米的地皮上,存有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大小院落40处,其中有11座院落的正房之上还有楼房,有的院落配房之上,还建有小姐的绣楼,远远望去是一片蔚为壮观的楼群。典雅质朴的院落墙体,下部是精心雕洗过的青色条石,上部为长方青砖,砖石搭配,古色古香,建筑精美,实用大方。
刘家大院的40处院落构成了刘家家族生活、生产、经贸、活动的完整体系。主人所住的院落甚好,有20处;管家所住的有4处,较好;建造一般的9处,分散在大院的各处,为长工和看护人员所住;另有带敞房的小院落5处,是手工作坊、碾房、磨房等。还有一处在庄园北部的楼房,为刘家庄园的仓库,可停放车辆、草料等。置身此处,可遥想这个家族多年来走驿道搞驮运贸易的发家历史,可看到院落门楼考究、造型风格各异,可羡慕大量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文化。
在刘家大院(分为永寿堂、永和堂、永保堂、成业堂)中,“建造最精致、最漂亮的明清式院落,当属“永寿堂”。
永寿堂的北院正房,是“三明两暗”硬山式建筑,楼顶瓦覆起脊,其南墙全由木雕隔扇组成,室内又明又亮,故被称为“明楼”。
该院落外,建有圆顶拱券式大门,门两旁的青色础石上刻有龟背图案,象征着长寿永久;大门上方曾建有平顶岗楼,上有“竹苞松茂”四字,字的两旁有石雕天罗、地网;大门向西延伸着高大质朴的青石围墙。进入大门,便看到做工精湛的青石墙上,镶嵌有拴马石。再往里走,为硬山式一间门楼,门楼与南厢房相连。门楼通天精致,上刻二龙对视木雕,正中上方雕有木鱼,寓意二龙戏珠,连年有余。
永寿堂的南院,木雕隔扇门窗的南厢房,其内是四间待客大厅,来客要先在这宽敞明亮的大厅等候会见或接见。
进入第一道门,院门中开,门楼通天建造考究,其上正中为姜太公的木雕:慈眉善目,端坐祥云,手执龙杖,身背伏魔鞭,栩栩如生。其下两旁的木雕流苏,中间的葡萄藤,意为多子多福。木雕两边的砖雕——“安分守己”,“周规折矩”,为家训格言。
进入院中的门楼,上为二龙翘首背对图。门上方中间的匾额雕有“谦受益”,其两旁分别是“竹苞松茂”、“三多九如”的砖雕,温文尔雅,生动形象。
刘家大院古民居大门口和门楼建筑坚固,装饰精美,大气儒雅。您看那大门口上方砖雕,“竹苞松茂”四个厚重行书大字,饱含家族昌盛之意;大字上方用蓝砖垒砌成三个“吉”字,意为吉星高照;门口墙体所用砖石比院内房屋所用砖石更为整体规则。大门为厚重坚硬的木质材料做成,木质材料外镶铁皮,用制作精美的大铁钉,把铁皮钉在木门上;大门上有铁质椒图扶手,形象逼真,做工考究。每一处古宅的大门口都建筑的精巧美观,大门口上方和两侧的墀头砖雕文字,大多为国学经典中的名句,或是从四书五经中提取凝练而成的短语,反映了主人公为人处事之道。例如,积善余庆、安土尽仁、义路礼门、安分守己、为善最乐、光前于后、居仁由义等等,颇具教化功能;门口两侧墙体雕刻的图案有文臣武将、麒麟奔马、兰花瑞草、祥云八仙等,雕工精巧,活灵活现;方形石门墩或抱鼓石或上马石上雕刻着荷花、牡丹、松鹤、梅花鹿、祥云葫芦等图案,格外引人注目;几处大院在二门和三门建的门楼,顶覆筒状瓦,脊站望天吼,墀头雕刻着吉祥花卉,背面刻三多、九如等字,或遒劲,或清秀,立体感强,图画饱满,时时提醒居住者砥砺前行,涵养性情,忠心报国,创新前程。
游览崔路刘家大院,好像看到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在无言诉说着数百年风雨洗礼的故事,记录着冀南大地岁月的流转,彰显着古代匠人的心血。这正是——
古建精美映日辉,
石砌砖雕展雄威。
飞檐斗拱藏深意,
雕梁画栋绽芳菲。
淡淡木香诉过往,
间间房屋展智慧。
时光转角静伫立,
沉默寻觅品韵味。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
联系电话:15369933750(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