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阳春的十一月天气渐寒,落叶洒金、清风习习。我们红枫读书堂和红荷文学社的十几名文友,一起来到济南东部的沙河村。原村支部书记老路,是个熟稔乡土掌故的 “活字典”,特别为我们讲到有一位沙河村的进士路敬亭。摄影:路洪图
沙河庄由五个村连缀而成,东延西展足有五华里,宛若一条卧踞的长龙,东沙河五村为龙头,遥望着远方的东海,东沙河四村延身,东沙河三村居中承启,乃龙身要地;西沙河二村、西沙河一村向西蜿蜒舒展,恰似龙尾轻摇。老辈人说,这龙身之地藏风聚气,正应了 “地灵出人杰” 的老话 。那位进士爷,便出自东沙河三村。摄影:路洪图
路敬亭大约出生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属于农家子弟。他家庭出身贫寒,从小就受尽了苦难。但是他勤奋勤劳,帮助家人做事情。
春天,小小年纪就帮助父母到田地里耕种,并且不辞辛苦。在夏天,别人都懒得在汗流浃背的时间出门,路敬亭不管是多么热的天气,他总要在收工回来,再出去打上几筐草卖给养牲畜的人,换一点钱来补贴家用。他的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让他去,但是他还是坚持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出去拔草卖草。
到了冬天,万物萧条,家家户户关上门,在家里围在炉火旁取暖,有的小伙伴儿在雪地里打打闹,路敬亭这时候可没有闲着。他带领几个年龄差不多伙伴,来到附近的果园里打干柴,也叫打干棒。“打干棒” 这是乡下老家人的说法,便是敲落果树上被虫蛀、受损伤的干枯枝干。
寒风中雪地里,他拿一根结实硬棍,对准那些被腐蚀掉或者是被害虫咬坏干棒,嘭的一声,一根干棒落在雪地上,他继续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不到半天的时间,就会收取了一大捆干树枝。路敬亭这样做不仅为果树树整理了枝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做了剪枝,消灭了害虫,还为家里增添了过冬的柴火。雪地里的脚印深一串浅一串,冻红的双手却攥得紧实,这份在苦寒中磨砺出的坚韧,为他日后的苦读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底色。
我们老家也有这样的做法。寒冬树叶凋零,那些被虫子咬过或者受过伤的的枝干依然在树上。我会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去打干棒,如果打不到,会拾上一筐柴火背回家。
背 书 数 箔
到了入学年纪,路敬亭一边帮衬家务,一边挤时间读书,聪慧之外,更有着过目不忘的异禀。路敬亭勤奋聪慧,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过目不忘。只因家中琐事繁多,他上学时常迟到,先生起初想小小惩戒,有意为难他背书。
有一次,老师让他背书,结果路敬亭原原本本一字不落的背了出来。老师大为惊讶,心想。这个孩子旷这么多课,为什么学习成绩还这么好呢?是不是别人在暗地里给他帮忙了?这位老师又找出了几篇新的文章让他背,结果还是难不住他。老师又找更难的课文让他背,结果路敬亭还是一字不差的背了出来。
“不行”!老师这时候老师找出了一篇又长又难的文章,其实老师是在有意识的为难他。这时候路敬亭,眼睛不是盯在老师身上,而是举目望着对面的屋脊。对面教室的苇箔是用沙河庄旁长出的芦苇做成的,细密排列如帘。村民大都是用芦苇做的苇箔。
当路敬亭滴水不漏地背完长文,先生正欲称赞,他却忽然问道:“先生,您可知对面屋山的苇箔,共有多少根芦苇?”先生愕然:“你方才背书之时,怎会留意此事?” 路敬亭躬身答道:“学生背书时,一面记诵文句,一面默数苇箔,共是一千七百一十三根。” 先生将信将疑,让人搬来梯子,派学生爬上屋山点数,结果竟分毫不差!此事一经传开,路敬亭 “奇才” 的名声便在十里八乡传开了,乡邻们纷纷赶来沙河村,想一睹这位 “神童” 的风采。
路敬亭还有一个特点,看到好的碑文,他就用心记下来,回到家再写出来。古代碑文都是文人巨匠精心推敲撰写而成,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通过目睹口诵的方式,让同伴抄下来,大家都学习到那些传统的文化。
守 孝 失 官
咸丰五年(1855 年)夏,中原大地淫雨连绵,黄河流域暴雨倾盆,一场改写河道历史的特大洪灾骤然降临。自六月起,河南境内黄河干支流水位暴涨,浊浪滔天,堤防在连日浸泡中早已不堪重负。农历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 ,奔腾的黄水如挣脱桎梏的巨兽,撕开宽达数丈的缺口,向山东方向席卷而来。决口后的黄河水势汹涌,先漫灌河南兰考、祥符(今开封)、陈留等州县,继而分股南侵,穿山东曹州府境,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形成了如今黄河下游的基本流向。
由于当时政府无力修筑黄河大坝,使得黄河水在山东济南周边漫延开来,沙河村也深受其害。路敬亭看到民不聊生的状况,唯有考取功名、步入仕途,方能执掌一方,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黄河水来到济南的第二年,也就是1856年,路敬亭经过层层选拔考试,他考取了梦寐以求进士。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被朝廷大为赏识。当时朝廷任命他到湖北省任知县。
在当时科举进士当一名县官,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他准备启程赴任时,谁想到家中老父因病去世了。路敬亭悲痛欲绝,当即放下官印,回乡料理后事。乡邻们告知他:“祖宗传下的规矩,父母过世需守孝三年,这是为人子女最大的礼节。” 他深知 “忠孝难两全”,沉吟再三,毅然决定:“官可以不做,孝道不能有亏。” 于是在父亲坟前搭起草庐,守孝三年,日夜不离。
三年孝满,他再度赴京报到,朝廷念其孝行可嘉、才学出众,又改派他赴江苏任知县。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此时老母又染重病,卧床不起。路敬亭望着病榻上日渐憔悴的母亲,心中百感交集,最终还是选择留在老家,悉心照料母亲。尽管他日夜侍奉、求医问药,却终究未能留住母亲的生命。按照礼制,他又为母亲守孝三年,闭门谢客,足不出户。
这六年守孝,耗尽了他为官的最佳时机,按照朝廷规制,他永远失去了步入仕途的机会。有人为他惋惜,他却淡然道:“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官帽可弃,孝心不可违。”
反 哺 乡 梓
路敬亭没有到外地去做官,失去了步入仕途的机遇。可是乡亲们都很爱戴他,对他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敬重地称他为 “进士爷”。
未能赴任为官,路敬亭并无怨怼,转而将全部心力倾注于乡梓。他想,我是一位沙河庄人,我要为沙河村里的人们做点儿什么。在他之前五十多年前,同样是沙河庄的一名叫路叔勤的人,在沙河开办义学名扬天下。
往事图片AI制作
他见村里许多孩子因家境贫寒无法读书,便主动提出义务办学,路叔勤五十年后,路敬亭效仿先贤,自己筹措经费,在村里找了一间闲置的老屋,置办了简单的桌椅,免费教授孩子们识字、读书、写文章。他教学严谨,因材施教,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品德教化。使得沙河村文化浸润,人才辈出。
多少年以后,人们都很怀念这位老人。不仅称他进士爷,也叫他路师爷。
张坤堂 2025年11月24日
张坤堂,山东省作协会员,省写作学会、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区政协文史委员、作协顾问。参加的征文多次获奖,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2024年3月获得山东写作学会与都市头条颁发的十大散文家。2024年8月获得山东新华书店80周年征文一等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