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夸张的诉讼潮
文|刘林海
小时候常听老辈人念叨:见婚姻要撮和,见官司要说散。那时虽不懂官司的真实含义,但朦胧中感觉官司是不光彩的行径。我在体制内工作时,曾在秦岭脚下的乡村蹲点,与历经沧桑的老农聊天,听他们对人生幸福标准的归纳: 一生不进山,一世不见官。进山是指去深山里砍柴、挖药艰辛且危险,见官是指惹上官司招致麻烦。显然,这些沉淀于百姓意识深处的观念,表现出传统文化对官司的排斥。

造化弄人,阴差阳错的人生经历中,命运安排我做了律师。因为原始的世界观,不免常对自己的行当心有戚戚。世间有戏言,说律师如同棺材店老板希望多有亡人一样,乐见官司蜂起,但我畏于头顶三尺神明,从不敢苟同挑诉架讼的伎俩,从业中一直把化解冲突、规避诉讼当成要务。所幸的是,这种执业理念似乎并未亏待我,在力促干戈化玉帛的努力中,业务仍可维持生计。于是我坚信,见官司说散的信条,对律师也是适用的。前些年,圈内一位大咖级律师在网上建了一个法律服务平台,大号“无讼”,主旨述明让法律更好服务于每一个人。这理念显然契合了传统观念,无讼平台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交流园地。

奈何无讼平台劝诉功能有限,现实中官司竟是越来越多了。人们打官司好像上了瘾,芝麻大的事儿,一言不合,即撵着法庭上见。合作矛盾、交易纠纷、往来摩擦、利益冲突,似乎无不以对薄公堂才肯解气。于是法院门前排起了长龙,律师楼里应接不暇。只可惜亏了当事人本就不鼓涨的腰包,苦了不堪重负的法官,喜煞了一众掮客讼棍。
前几日,有同事从某区法院办事归来,吐槽立案太难。说为了一宗平常的案件,网上折腾两天立不上案,不得已去了法院门前的立案大厅,谁知窗口排起大队,一打问才知有人凌晨五点就去排队领号。难为当天的号早已放完,还不知得跑几回。又说法院为了宣示工作压力,大庭的公示牌上赫然标示着该院办案法官人均在审案件为六百余宗。
同事讲出的情形让我诧异,虽然近些年因为年龄因素己不太关注行业前沿信息,但本能的敏感还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忍不住掰着指头算了一笔帐。依接案与结案的循环状态,当一审法院的法官人均持有六百余宗案件时,须得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六个月办案时间完成审判工作,亦即六百宗案件须在六个月内消化。按每月二十二个工作日、每日八小时计,平均每个案件耗时不得超过两小时。

呜呼,按照正常流程,一宗案件,需要法官庭前阅卷,卷宗厚则上千页,薄则数十页,最快也得半天时间;需要安排开庭,庭审调查、双方辩论、组织调解,少说需要数个小时;最后书写裁判文书,长则数万字,短则数千字,所费功夫难以量化。如今这海量的工作内容需得压缩于两小时内完成,真想不出凡胎肉身的法官是如何完成使命的。
其实,法院尤如一座工厂,在呑进相当于生产原料的纠纷后,经过类似生产线上的严格加工,吐出一份份精良的评判结论并设定公正的行动方案。但工厂总有产能,亦即其吞吐量必须与其设施及人员规模相匹配,一旦生产任务超出产能标准,则产品合格率必然大打折扣。一言以蔽之,作为诉讼工厂的法院,面对大大超出行为能力的诉讼案件,纵使法官们使出三头六臂,于闪展腾挪间尽显神威,也难得保障审判质量。
且说由法官掌控的案件须得当事人承担多大的成本?劳心费神不算,单就费用而言,一桩民事案件,法院要收诉讼费,律师要收代理费,中介要收鉴定费,最后还要交纳执行费,更有难以摆上台面的灰色支出,令人难以招架。极端的个例中,官司胜诉后获赔的金额不抵诉讼支出的情形绝非虚构。以古为镜,红楼梦中不可一世的荣宁二府,不也在一场官司中“忽啦啦大厦倾,昏惨惨灯将近”么。然而,这高昂的成本背后,如今竟是法官区区几个小时完成听讼下判,若翘首求取公平的苦主们参透背景,心里会是何种滋味?
法律是保障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这道防线因为超压而异化为豆腐渣工程,社会的公信力难免会呈现崩塌之势。毋庸讳言,当下层出不穷的冤假错案已让法院和法官的权威性较之既往大打折扣,而随心所欲的判决结果更令本应笃信法律的百姓认知迷离。如若法院的判决与正义频频偏离,法律的警示性自然就成了唬人的说教,失德者亦会于侥幸中随性试法。

有人疑惑,既然诉讼公信力已然被置疑,却缘何起诉求讼的人越来越多,且为数不菲的发起者是有着诉讼经历的法院常客。仔细琢磨,其实内中奥秘一言难尽。不可否认,多数诉讼确实缘起蒙屈受冤,苦主求告无门之际,把希望寄托在公堂之上,虽知讼途凶险,但别无选择。此一类诉讼当然无可厚非。但与之相对应者,恶人先告状的情形并不鲜见,或为了率先混淆视听,或为了借助司法程序让对手陷入困境。诸多例子不胜枚举。前多年曾有地产开发商因市场行情暴涨诉请法院判决房屋买卖合同无效退房的,引发市场哗然。近年来又多见商战中为了敲诈对手而作局起诉,以成本极低的保全手段让法院查封对手的经营资产,迫使对手忍痛就范的。再如万众唾骂的套路贷,莫不是寄望于诉讼手段最终实现不法企图。更有奇葩者,一场侵权官司的启动,便可将名不见经传的平常字号或产品“认定”为驰名商标。各类万花筒般的诉讼背景,焉能不令法院门庭若市。
潮水般的诉讼常态,让真正需要法律撑腰的人望洋兴叹,让浑水摸鱼的投机者左右逢源,让背负重任的法官叫苦不迭。而这窘境的摆脱,绝非一两剂良方所能消解。依着表象,以市场法则而言,一是需得压缩需求侧的需求量,即让百姓多些非诉讼手段的纠纷解决机制,非必要不诉讼;二是提高供给侧供给质量,确保加盖着大印的判决文书经得起良心和时间的检验。唯此,才能让司法肩起维护道义的重任,才能让良善挺起腰杆,才能让奸佞畏法如虎,才能让审判者树立权威。至于如何优化司法领域的需求侧与供给侧,属于高深的学问。我等草根,一时难悟明白。
刘林海
二O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刘林海
陕西省礼泉县人,先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西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文学学士、法律硕士。经济师、高级律师。
一九八三年参加工作,一九九零年起从事专职律师工作。现任陕西汉廷律师事务所主任,西安仲裁委员会、渭南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曾获“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陕西赛区“最佳专业知识辩手”奖。
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京城》由作家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第二部长篇小说《落户》由作家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
(审核:董惠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