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看人道和天道
经典人道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传习录》
译文:日常修行时感到意乱烦躁就静心而坐,感到心生懈怠不想看书就强迫自己读书,这是一种针对问题的对症下药的方法。
白天用功时,若感到心绪纷乱,就静坐;若懒得看书,就偏去看书。这也是根据病情开药方。其中“且看书”的“且”意为“姑且”或“暂且”,强调根据状态选择行动,而非机械坚持。
对症下药的实践观:王阳明主张修身需因人、因时制宜。心绪不宁时静坐以安定心神,精神懈怠时读书以激发动力,两者都是针对“心”的“病症”采取的“药方”,旨在恢复内心的平衡。
这一方法体现了心学“动静皆定”的修养境界。静坐是“收心”的功夫,读书是“事上磨练”的功夫,二者互补,避免偏执一端(如过度静坐导致脱离实际)。
与朱熹修养法的区别:宋代朱熹强调“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固定模式,而王阳明更注重即时觉察与灵活调整,凸显心学“知行合一”的实践性。
应用:在现今快节奏生活中,可借鉴此法管理状态——焦虑时通过静思默想、深呼吸静心;
拖延时设定小目标启动行动。
教育者更应观察学生状态,因材施教。
注意力分散时引入静心练习,学习倦怠时调整内容或方式以重燃兴趣。
此句呼应王阳明“心外无理”思想,强调修养功夫需回归本心,而非拘泥形式。
感悟天道:
优秀和平庸的区别就在于能否克服暴躁和惰性。
不轻易发怒的,大有聪明;性情暴躁的,大显愚妄。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烂。
殷勤筹划的,足致丰裕;行事急躁的,都必缺乏。
所以要殷勤,不可懒惰,要常常火热地事奉大道。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