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集明
<读史札记>
民国合江议员高秋实与“寡妇漕”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满清的宪政在推行中。朝廷的“宪政编查馆”颁布了“地方自治章程”。
按照《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县城设县城议事会及董事会,镇设议事会、董事会,乡设议事会及董、乡佐。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董事会为执行机关。根据自治区域内人口的多少确定城镇乡议事会议员的名额,城镇乡议事会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由议员互选正、副议长各一人。城镇乡自治选举事务,由"县自治筹备处"委派人员分别办理。城镇议事会选举董事三至五人,组成董事会,由董事互选总董一人;乡议事会选举乡董一人,乡佐一人。总董、董事,乡董、乡佐均按规定领取薪资,其职权有如日后的正、副乡镇长。合江的城镇乡议会还未及成立,因爆发辛亥革命而搁置。
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由城镇乡选民直选完成的合江县议事会及参事会正式成立。全县城镇乡的县议员选举结果,卢汝明、罗熏、毛尚恕、高名世等三十六人当选为县议事会议员。由议员互选正副议长各一人,卢仙舫当选为县议事会议长。正副议长、议员任期均为三年,县议事会设文牍、庶务各一人。在县议员中选举七人为参事员,组成县议事会的常设机关﹣﹣县参事会。县参事会照章以县知事任会长,任期无定。
县议事会为一县之最高立法机关,县政之总预决算及一切兴革事宜,均须县议事会议决后执行。县议事会的会期分为通常会与特别会二种。通常每年一次,会期为三十日至四十日;特别会是于通常会外遇有紧要事件,由议长临时召集,会期为五至八日。
百废待兴,局势纷乱。议员高名世在议会中居然提出了一项决议案:称神臂城高氏先祖牟老孺人,有千秋功德于民,应作为乡贤附祀孔庙并春秋隆重祭祀。
提案顺利通过。
牟老孺人有何千秋功德,竟能享此殊荣?
说来话长。
提案人高名世,字秋实,以字行,清增生,合江高陵乡人。 当地的团练老前辈,曾获清廷五品蓝翎顶戴的神臂城人高春山(高国臣)是高名世的伯父。
高春山,民国《合江县志》有传:“高国臣,字春山,同光间总上汇支团务垂四十年,奉公守法,勤慎廉明,为乡里敬仰。其处理积仓、教匪两事,尤啧啧人口。县中自创积仓以来,当事辄藉以生财,甚或侵没。廉洁者,亦祗谨守箢钥,保存原额而已。国臣于区内积仓,每年夏贷秋收,不过两石利,视市谷价值议定。佃借主保本息均无亏欠。颗粒均归公仓。不数年增谷逾倍。先是永川余栋臣与民不和,纠众捉教士,有所要挟。泸州刘昏亡也乘势聚众数百,窜扰泸纳江安,至安南桥,被击溃,窜上汇支。国臣率子孙及练丁数十人围昏亡,获之送诸县。余令散去。以功奖五品蓝翎。卒年八十五。”
高名世参加了伯父高国臣组织的擒获匪首刘昏亡的战斗立有战功。
弥陀当地传,高秋实继高国臣之后,负责长江以北的焦滩、临江、白沙、高陵乡直至望龙、九层岩一带,和江南的大桥、黄氏坝、弥陀等地的社会治安和防匪卫乡工作。
高秋实到弥陀上任,便将“十(石)龙庙”作为他的办公办案场所。他吩咐手下:重要案犯,由他亲自审讯;所有案子,必报他圈定结案;主张乱世用重典,所有土匪、惯盗,以及地痞流氓之辈,统统圈定为死刑,并立即执行。高秋实治匪“下猛药”。民愤大的人犯,他亲自审讯。他的办法之一是“诱供”,“只要把罪行讲清楚就可放回去”。然而,待其交待完毕,立刻押至猪市坝,交随时待命的刽子手格杀勿论!
高秋实治弥陀杀掉的土匪、恶霸、地痞、流氓及盗贼之流,难计其数。从他管辖的其他地方抓来的恶棍也押到弥陀行刑。具体数字,按民间说法,没有具体统计,反正杀了不少。影响大的恶魔如余蛮子党首刘昏亡,心狠手辣的杀人狂余牛儿、李五、李六等都死在他手里。
泸合文化名人。族人高觐光先生对高春山、高秋实二人在地方上的作为很赞赏。曾在《秋實猶子五十晋一赠言》云:“(秋实)奉合江县令,练东三区(指弥陀一带一一笔者注)民团”。他去之前,东三区一带,“匪如蚁踞穴,时欲伺间,来肆劫掠,或藉招安军名义,遣人假道,皆慑其威有备……”。自高秋实接手弥陀团练,“至今十年”来,“里人无秋毫损失,老弱亲族,完好如故常”。“江南北迁徙,来避者无所容,至僦庙舍以居……”。(意思是“高秋实治理有方,弥陀一带的匪患被平息,使得其他地方的百姓都逃到弥陀避难,因房舍紧张而不得不安排庙宇接待。”
高秋实在地方上德高望重,一言九鼎。他在议会的提案之所以得以顺利通过并实施,主要还是牟老孺人本人德配千秋功德,在地方史学者楊世华先生的《来龙山文钞》中有答案。
文钞中《弥陀也有一位孟姜女》一文,重点谈的就是当地一则她与灌口险滩关联的民间传说:
灌口滩(局部)
长达近10公里的神臂山、弥陀岩长江段,险滩众多,滩滩相连。
长江绕神臂嘴向东流去,曲率半径约150米(轮船正常转弯航行所需的曲率半径为400米)。过往船只之所以能在此处转弯航行,是因为这里江面宽阔而水流缓慢的原故(流速每秒不到2米)。
由于航道弯度太大,江水在神臂嘴附近数十米宽的一段江面,形成了一回流(船家人称为“西流”),与江心径直流向南岸(弥陀)方向的流水相冲击,便产生一连串大小不一的漩涡,船家人称小旋涡为“爆花”。这一大片西流,其面积随着水位的上涨,不断加大,致回流速度加快。
大、小灌口滩
至于枯水季节,从神臂山麓的“北漕”(也称弯漕)过滩,就更是惊险万状。船过神臂嘴第一根白色航标杆,便要立即调船头,绕过70°的弯拐(神臂嘴)之后,船速自然减低。行约几十公尺后,便又要让船头“扬头”一一调正船头,使船望向南岸(灌口滩方向),对准江心“秤杆碛”脑部那股向北岸(神臂山)拍来的打头水驶去,(船家人叫“接浪”)如船只经不起这打头水的侧击,船头往往被拍(推)向岸边,而此时船已入漕,水流似箭,操作稍一失误,便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称杆碛
靠神臂山麓的“北漕”,滩滩相连,处处险恶。这数公里的江段,水深浪急,航道狭窄。特别是晒金滩、梨子嘴、万人坟以下的大桃烛(大涛触)、小桃烛(小涛触) 一带,水归漕走,漕内水流似箭(流速每秒达5米左右)。这段江面仅宽130余米,而实际航道一一漕寬不过40米。
大桃烛
船行于此,无论是下水还是上水,也就是无论是顺水推船,还是逆水拉纤行舟,稍有不慎,若船与“烛”相撞、相擦、相撩、相亲,其后果都不堪设想。
小桃烛
尤其是逆水行舟的艰辛与危险,更是常人极难想象。
逆流而上,这就意味着要用超过下流的冲力和船体的重量之力,才能把船拖着一点点前行。在滩口和急流奔涌的地方,那就是人与水流拚死搏斗。大桃烛、小桃烛这些地方,水流湍急,白浪翻滚,咆哮如雷。船行于此,纤夫们要拚尽全力,死死用手抓住地上的石头,或是将手指插入地下,两脚紧紧蹬在地上,一步步,一寸寸地把船强行曳过滩口。
如挣扎不过急流险滩,后果就是船毁人亡。拉纤经过悬崖峭壁、陡峻的河湾,拉船人稍不留神,则可能被船拖下滔滔江水。假若遇纤绳磨损断裂,或是人力抵不过急流冲力,船“脱缰”而逃,人瞬间被拖入水中。
关于大、小桃烛,当地民间流传一个悲慛的故事。
旧时,有一条小河船(古时,人们将长江称为大江、大河,而将沱江等称为小河)经过大桃烛时遇难,船毁人亡。痛失亲人的一高姓少妇悲慛万分,日日啼哭,茶饭不思而至寻死觅活。原来他们小两口新婚不久,丈夫外出帮人拉船就遇难。
高夫人,她要来到亲人罹难的地方,祭祀亲人。高夫人,强忍失夫之痛,发誓积款治理大桃烛、小桃烛。
高夫人纺纱、织布,夜以继日,寒暑不辍。她从年轻少妇,一直为成为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终于到她暮年时,积储起一笔可观的“工程款”。乡邻们为高夫人的义举感动,也纷纷捐款,一些好心的石工,自告奋勇义务凿石。
高夫人亲自指挥,历时数年硬生生“切”出一条宽30来米,长50余米的漕口作“航道”。这样,逆行船只则直接由此入漕口,避过大桃烛险滩,不用从河心石磐尖端绕行。相传,她还请人做了一篇情真意切,悲痛难抑的祭夫文,刻在岸边石壁上。当时的县官把这个通漕命名为“寡妇漕”
楊世华先生以上叙述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和他索诸文献,终于弄清了这位底层民妇女 确切的身份以及治理大涛触的详情。
她是清朝乾隆年间人,是高家入川的第四代先祖母,娘家本姓牟。嫁到高家夫早卒,无子,孤苦抚幼侄作继子。家临大涛触,年年看见险滩覆舟无数。船夫估客(商人)家破人亡:当地的一些穷苦船夫又利用灾难,操舟劫人财物被官府关押、判刑甚至杀头。老孺人心生怜悯,发愿要倾财凿漕沟,通上下游,让在夏秋洪水天,上行船能安全通过。但家产倾尽而工程末竟,她又与地方善人筹金。自己揹着小孩亲临现场督工,历经数年,这项巨大的工程终于完成。
地方官嘉其善举,将这项工程取名为“寡妇漕”,后改名“节妇漕”。船工、百姓感其恩、怀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曾在江边建庙、岩上刻像铭念。
族中后人高觐光写《节妇漕》,“作诗告来者,毋忘漕所由”,颂其功德。诗前有序“(节妇漕)在合江老泸城下数里,叔高祖牟孺人凿也。张令(县令)天爵命之“寡妇漕”,后任县令王宣绶更改为今名。大书深镌岸石上。后有跋”:
李冰凿离堆,陆海成田畴。
赵昱凿乌尤,行人无破舟。
两水合泸津,东过镜清楼。
楼北大涛触,滩石横中流。
惊涛大于屋,沉船为客忧。
估帆不可上,日月苦淹留。
纤夫利其然,索钱餍所求。
人水争上下,径寸效难收。
倒退一失势,漂翻无完艘。
鱼鳖厌人肉,下饱蛟螭蚪。
好人复贪狡,乘危肆刼搜。
获亲大者死,小者槛牢囚。
岁以百十计,若与性命仇。
吾先牟孺人,卜宅临江头。
目极心恻伤,救济纾良筹。
治水思昔贤,江滩可通沟。
近岸凿漕渠,泝舟当无愁。
决计召石工,家罄愿未酬。
前工不可弃,同里吴祈谋。
有志事意成,功与离乌俦。
估客庆安澜,盛涨犹夷犹。
良吏表阴德,嘉名发潜幽。
庙祀附江神,俎豆陈春秋。
迄今两百年,水泽同悠悠。
江潮箬不怒,平稳舟上游。
作诗告来者,毋忘漕所由。
寡妇漕
时间过了两百多年,民国初,,民选议员高名世在合江议会上提案:地方政府应千秋万代,年年春秋两祀这位乡贤。
高觐光也特地撰文《四世叔祖母牟孺人传》,将这些史实固化为文本。
《四世叔祖母牟孺人传》原文是繁体字,笔青为方便阅读,转化为简体字录于下:
四世叔祖文元公继配也。适文元公数岁,公卒,无子。抚姪以承公祀,教之克有成立,持身治家,内外斩斩。家居合江东乡铁泸城下大涛触滩上。大涛触者,名滩也。横石盘亘突出江心。江水自老泸城西南流至弥沱岩转东下灌口。小中坝当其冲,折而北,直趋滩石。滩故险。又江岸与中坝夹江一东,面狭而流驶。夏秋盛涨,水与石相击触,掀然而雷呜。涛大于屋,数起数落。虽数里余,犹波怒焉。轻舟傍中坝顺流瞬息过,尚鲜害。沂江者,皆绕滩石而上,适当水石怒搏,剧激处,距岸远,水复为石拒,折而南。舟与水递撞。千夫挽牵,手与足并,越时逾轨,始获尺寸。或水势稍杀,幸而乃济。或一失势,则人舟破碎、灭没,下饱鱼鳖。岁坏舟以数十百计,溺人数倍焉。操舟者利其然,乘危攫货财以去。或获案,则论罪桎梏至死。孺人悯估客、舟子之艰苦失业;悼愚民之贪利忘义,触法䋞、捐身命,而莫之或恤也。日夜思所以振救之。清乾隆间捐金数百,禀明合江县张公天爵,傍北岸凿石为漕沟通上流。水涨则循之上行。计长五丈余,阔半之,深又半之。工巨未及竟,金告罄。则约同里吴君醵金百助其成。岁无破舟,人咸便之。像肖孺人负子督工状石壁上。志铭感焉。张公右迁,迂道过视,曰:此万世功也。宜易名,名“寡妇漕”,纪实亦表微也。后光绪中,山西王宣绶来治民,闻其事,更名“节妇漕”,用辟窵书、鑱孺人像。右民国元年乡议员高名世提请县议会议孺人功德在民,应祀。建祠江神庙后,春秋祀孺人。七年孔子庙,成。内附祀孝弟、乡贤、忠义、节孝。孺人以节孝与祀云。
白话译文:(这位)是我四世叔祖(高祖父的第四位兄弟)文元公的继配夫人。(她)嫁给文元公几年后,文元公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儿子。(她)便抚养侄儿来继承文元公的香火,并教育他,使他最终能有所成就。(夫人)立身处世和管理家业,家里家外都严谨有方。
她的家住在合江县东乡铁泸城下,一个叫“大涛触”的滩岸上。“大涛触”是一个有名的险滩。江心横亘着巨大的石头,盘结突出。江水从老泸城向西南流来,到了弥沱岩转向东流,直奔灌口。小中坝正对着水流冲击的地方,江水在这里折向北面,直冲滩上的巨石。这个滩本来就险要。再加上江岸与小中坝夹着江水,使东面的江面变得狭窄,水流异常湍急。到了夏秋季节河水暴涨时,水流与巨石猛烈撞击,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掀起的浪涛比房屋还高,一波接着一波。即使在几里地之外,还能看到汹涌的怒波。
轻便的船只如果紧靠着中坝顺流而下,瞬间就能通过,倒还很少受害。但是逆流而上的船只,都必须绕开滩石航行,正好就处在水流与石头激烈搏斗、最为湍急的地方。(这里)离岸又远,水流被石头阻挡后,又折向南面。船只就这样和水流来回碰撞。(航行到此,)需要上千人一起拉纤,手和脚一齐用力,花费很长时间,超出常规的努力,才能将船移动一点点。如果水流势头稍微减弱,或许能侥幸成功渡过。但如果一旦控制失当,就会船毁人亡,沉入江底喂了鱼鳖。
每年在这里损坏的船只成百上千,淹死的人更是数倍于此。有些船夫就利用这种情况,趁他人危难时抢夺货物钱财然后离去。如果有人被查获,就会判罪、戴上手铐脚镣,甚至处死。
这位夫人非常怜悯那些商人和船夫的艰辛,以及他们因此失去生计;也痛心于那些愚昧百姓因为贪图财利而忘记道义,最终触犯法网、丢掉性命,却没有人去怜悯救济他们。她日思夜想如何能拯救他们。
清朝乾隆年间,她捐出几百两银子,并禀明了合江县的张天爵县令,靠着北岸开凿石头,修成一条漕沟,连通上游。这样当水涨时,船只就可以沿着这条漕沟逆流而上。(这条漕沟)计划长五丈多,宽是长的一半,深又是宽的一半。工程浩大,还没完工,资金就用完了。夫人就又邀约同乡的吴先生,凑集了一百两银子来帮助完成工程。
(漕沟修成后,)每年不再有船只毁坏,人们都感到很方便。(后人)在石壁上刻了夫人的肖像,描绘她背着孩子监督工程的样子,以铭记和感念她的恩德。张县令升职调离时,特地绕道前来查看,说道:“这是造福万代的功业啊!应该改个名字,就叫‘寡妇漕’吧,既符合事实,也是为了表彰这位卑微妇人的功德。”
后来到了光绪年间,山西人王宣绶来此地任职,听说了这件事,将名字改为“节妇漕”,并撰写文章宣扬此事,重新镌刻了夫人的像。
再后来,到了民国元年,乡议员高名世提请县议会审议,认为夫人的功德惠及百姓,应当受到祭祀。(于是)在江神庙后面修建了祠堂,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夫人。民国七年,孔子庙建成,庙内附设祭祀孝悌、乡贤、忠义、节孝等人物的地方。夫人就因为“节孝”的品行,得以在其中接受祭祀。
高觐光文稿初完,即抄送好友苏启元(苏潜孚),并嘱托他赋诗彰扬。苏启元读完后,一气呵成七言古体诗两首:
冻云酿雪风骚骚,天寒酒烫烹肥羔。
故人示我节妇传,劝我一歌节妇漕。
节妇门临大涛触,滩石险恶舟难操。
夏秋盛涨洪波跳,银河横亘乌鹊桥。
龟龙鱼鱉鼋鼍蛟,中流狂舞云涛高。
泝江逆挽千航舠,倒牵百丈如猿猱。
呼声雷动干云霄,偶得过险称神徼。
不然失势惊折篙。雷霆发声石触礁。
浪花一喷桅帆漂。舟人性命安所逃?
岸上观者空悲号,节妇自嗟石为梗,
凿而漕之患自消。此漕至今百余载,
銜尾舟至抚复膠。挥金非难难立事,
有志竟成功不祧。乡人肖像祀之社,
春秋祷祝吹竽箫。停舟过客访遗蹟,
往往参拜浇村醪。南岸孙老凿灌口,
水势遂杀便征桡。利济群生纵泐石,
无知讥笑犹哓哓。利上利下岂有異,
北和尸祝南何嘲?我今作歌遗复高子,
请编二事入君一家史,俾我江北江南匹夫匹妇作善止。
凿通节妇漕,上水无惊涛。
凿开灌口石,下水少膠碛。
南北一水分,同是利川泽。
北人至今崇庙貌,南人至今尚腾笑。
南人何薄北何公,事同理同心不同。
不同之故君不知,请为君陈未凿时。
上水触涛即漂没,北岸咨嗟无所遂。
下水膠浅利行刼,南岸舟飞纷如叶。
自从水杀膠者少,孙家中落如人俦。
金钱百万掷涛头,奈何谈者引为羞。
南人俗恶只好利,不如北人尚知义。
请看北岸人尸祝,节妇祠临大涛觸!
高觐光把《四世叔祖母牟孺人传》收入由他审编的民国《合江县志》,这位乡贤得以名垂青史。
高夫人牟老孺人已辞世二百多年了。节妇漕遗跡义已没荒烟。祀庙、老孺人背着小孩督工的岩刻已毁。谁还去关注历史的苦难!
她老家神臂城灌口滩一带的河道经整治,随着现代交道的发展,机动船已代替木船,大宗运输已通过陆运、空运分流:水势依旧喧豗,今日显得壮美。
神臂嘴摩崖石刻“公乃生我”字迹居然然清晰。这四字有很多故事(杨世华先生有专文)这四字据说是高名世倡导刻的。“公”指谁?“唐公”,“高公”,还是“高氏牟老孺人”?抑或均指。
高秋实,因提案而“名”世!
我们今天的文宣部门、文史工作者以及文旅工作者该如何恢弘乡邦文化,如何传扬民族精神和道德?
“衙院”已无高秋实!
注
高觐光
出生于清同治年间,光绪二十三年(1897),参加职官考试。因当时正值康有为、梁启超助光绪变法,疏通人才出路,得中举人,任合江县凤仪书院山长,川南经纬学堂、泸州学堂教席。官云南浪穹知县,反正后返泸。朱德驻军泸州时,高觐光参加了朱德发起成立的"东华诗社",成为主要成员。觐光阅历丰富,知识渊博,以道德文章名重川、滇、黔。20世纪20年代,参与民国14年(1925)版《合江县志》的修撰,负责审校。20世纪30年代移居泸州,主纂民国24年(1935)版《泸县志》(阴懋德题签)。这两部县志,均被评为四川省名县志。晚年,编辑自作《茈湖余碧录》《翰录杂著初集》等,付梓行世。20世纪40年代在泸州去世。
附:
《四世叔祖母年老孺人传》(繁体版)
四世叔祖文元公繼配也。適文元公數歲,公卒,無子。撫姪以承公祀,教之克有成立,持身治家,內外斬斬。家居合江東鄉鐵瀘城下大濤觸灘上。大濤觸者,名灘也。橫石盤亙突出江心。江水自老瀘城西南流至彌沱巖轉東下灌口。小中壩當其沖,折而北,直趨灘石。灘故險。又江岸與中壩夾江一東,面狹而流駛。夏秋盛漲,水與石相擊觸,掀然而雷嗚。濤大於屋,數起數落。雖數裏餘,猶波怒焉。輕舟傍中壩順流瞬息過,尚鮮害。沂江者,皆繞灘石而上,適當水石怒搏,劇激處,距岸遠,水複為石拒,折而南。舟與水遞撞。千夫挽牽,手與足並,越時逾軌,始獲尺寸。或水勢稍殺,倖而乃濟。或一失勢,則人舟破碎、滅沒,下飽魚鱉。歲壞舟以數十百計,溺人數倍焉。操舟者利其然,乘危攫貨財以去。或獲案,則論罪桎梏至死。孺人憫估客、舟子之艱苦失業;悼愚民之貪利忘義,觸法䋞、捐身命,而莫之或恤也。日夜思所以振救之。清乾隆間捐金數百,稟明合江縣張公天爵,傍北岸鑿石為漅溝通上流。水漲則循之上行。計長五丈餘,闊半之,深又半之。工巨未及竟,金告罄。則約同裏吳君醵金百助其成。歲無破舟,人鹹便之。像肖孺人負子督工狀石壁上。誌銘感焉。張公右遷,迂道過視,曰:此萬世功也。宜易名,名“寡婦漕”,紀實亦表微也。後光緒中,山西王宣綬來治民,聞其事,更名“節婦漕”,用辟窵書、鑱孺人像。右民國元年鄉議員高名世提請縣議會議孺人功德在民,應祀。建祠江神廟後,春秋祀孺人。七年孔子廟,成。內附祀孝弟、鄉賢、忠義、節孝。孺人以節孝與祀雲。
(文中图片选自杨世华《来龙山人文钞》)
参考书目:
《泸州市文史资谢选辑》(泸州市政协文史委)
《合江县志》(民国版)
《茈湖余碧录》(高觐光)
《苏山诗草》(苏启元)
《来龙山人文钞》(杨世华)
2025年11月25日于庆悟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