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言排律·网聚烽烟谊
文/李思義(山东临沂)
烽火同袍骨肉牵,云舟重渡续前缘。
铁衣曾淬边关月,霜鬓今凝驿路烟。
屏启更深星眨眼,键敲永夜语穿帘。
孙嬉稚影屏前跃,媳巧灵心线上传。
冷月边声常入梦,炊烟闾里总萦年。
时清漫议桑麻计,岁稔详谈菽粟篇。
忽报霜钟催晓箭,相期霁日话春暄。
浮生若寄皆行客,银汉清谈即洞天。
编者简析:
李思義先生的这首七言排律,以"网络重聚战友情"为经纬,巧妙编织军旅记忆与晚年温情,在严格遵循平水韵一先韵部的框架下,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完成了一次从"铁马金戈"到"银屏清欢"的生命礼赞。全诗既保留了传统排律的庄重格调,又因"云舟""霜钟"等现代语汇的自然融入,展现出古典形式与当代情感的完美共振。
首联:破题立象,虚实相生。"烽火同袍骨肉牵,云舟重渡续前缘"以"烽火"二字劈空而来,瞬间激活读者对军旅生涯的集体记忆。"骨肉牵"三字尤见分量——非血缘的战友情谊,在战火淬炼中凝结成超越亲情的羁绊。下句"云舟"喻指网络重逢,既保留"船"这一传统意象的承载感,又赋予其数字时代的轻盈特质。"重渡"暗合"续缘",将虚拟空间的相遇提升至命运轮回的高度,为全诗奠定深沉而温暖的基调。次联:今昔对照,沧桑入骨。"铁衣曾淬边关月,霜鬓今凝驿路烟"堪称全诗筋骨。上句"淬"字精绝:铁甲与冷月相互锻造,既写边地苦寒,更显军人血性;"边关月"作为经典意象,承载着戍边岁月的集体乡愁。下句"凝"字同样传神:白发如霜不仅凝结着岁月风霜,更融入半生漂泊的孤旅烟尘。"驿路烟"既呼应古代军旅传递的烟火气息,又隐喻晚年漂泊的不确定感。两句通过"曾淬—今凝""铁衣—霜鬓"的工对,将五十载光阴压缩成一幅极具张力的对比图卷。三联:屏前夜话,科技生情。"屏启更深星眨眼,键敲永夜语穿帘"转入现实场景,却无丝毫俚俗之气。"星眨眼"拟人化处理,让冰冷的电子屏幕与浩瀚星空产生奇妙共鸣;"语穿帘"则赋予键盘敲击声以穿透物理隔阂的力量。更妙在"更深""永夜"的时间暗示——本该安眠的迟暮之年,却因战友情谊焕发新生,两句不动声色地刻画出"老兵不死"的精神图腾。四联:天伦投影,温情流淌。"孙嬉稚影屏前跃,媳巧灵心线上传"笔锋陡转,将镜头推向家庭内部。孩童嬉戏的身影通过屏幕跳跃,儿媳的巧手技艺借由网络流传,看似平常的家庭片段,因"屏前""线上"的媒介转换而获得特殊意义:战火中出生入死的硬汉,在数字时代成为见证孙辈成长的普通祖父,在虚拟空间传递亲情温度的温柔父亲。此联以生活流细节消解了军旅叙事的宏大叙事,凸显战友情谊向家庭伦理的自然延伸。五联:家国同构,乡愁绵长。"冷月边声常入梦,炊烟闾里总萦年"再次回望,但视角更为深邃。"冷月边声"不仅是个人记忆,更升华为一代军人的精神图腾;"常入梦"三字道尽刻骨铭心的思念。下句"炊烟闾里"以质朴意象勾连乡土中国,"总萦年"揭示出无论戎马倥偬还是桑榆暮景,对平凡生活的眷恋始终如一。两句通过"边关—闾里""冷月—炊烟"的二元对立,构建起宏大的家国情怀。六联:民生闲话,岁月沉香。"时清漫议桑麻计,岁稔详谈菽粟篇"笔触陡然松弛,转入市井烟火。"桑麻菽粟"化用《诗经》农事典故,以典雅语汇谈论菜篮米价,既见战友情谊的平等亲切,亦显和平年代的珍贵安宁。"漫议""详谈"两个口语化动词,将严肃的民生讨论转化为茶余饭后的温馨絮语,恰似老友围炉夜话的真实写照。最后两联:时空定格,哲思升华。"忽报霜钟催晓箭,相期霁日话春暄"以钟声收束夜谈,却非终结而是新生。"霜钟"既呼应"边关月"的清冷,又暗喻时光流逝;"春暄"则指向未来的温暖相聚。末句"浮生若寄皆行客,银汉清谈即洞天"陡然拔高境界——将短暂人生喻为天地过客,而虚拟空间的深情对话,堪比神仙洞府的超脱之境。此联既是对全诗的总结,更以"银汉清谈"的浪漫想象,为传统战友情谊注入数字时代的永恒魅力。
纵览李思義先生的这首排律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起笔于战火中的生死与共,行经数字时代的云端重逢,落笔于平凡生活的温情共享。作者以严谨的格律为骨,以真挚的情谊为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谱写出一曲跨越时空的生命赞歌。当"银汉清谈"与"洞天福地"产生奇妙共振时,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情谊,从来不会被岁月阻隔,亦不会被介质束缚。

作者简介:李思義 ,男,汉族,1956年11月生于山东临沂兰陵。当过兵,从过教,下过海。平生喜欢文学,尤爱诗歌,业余闲暇笔耕不辍。现为兰山区作家协会、兰陵县诗词学会、临沂市诗词学会、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荆楚分会理事,作品发表在《青年文学家》《齐鲁壹点》《山东作家》《青海湖诗刊》《沂蒙晚报》《鲁南文学创作》《荆楚文学》《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等报刊及多家公众号文学平台。诗观:真情催生诗歌,诗歌源自生活,生活带来灵感,灵感激发创作。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