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一场风
李千树
连日的阴翳,将天地囚禁在一片灰蒙蒙的牢笼里。阳光成了记忆中的奢侈品,人间便无端生出几分阴森与颓唐。此刻,人们不再满足于等待云开见日,反而更殷切地盼望一场大风、一场暴雨,甚或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仿佛唯有如此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方能将那沉甸甸的阴霾撕开、卷走;唯有如此淋漓彻底的涤荡,方能把那红尘滚滚中的积垢与垃圾冲刷殆尽,或深深掩埋,还世界一片清白。
这由自然现象生发的渴念,细细品来,竟与社会人心的幽微处暗暗相通。当自然界的“天气”长久沉闷,我们便呼唤一场物理的“风”;当人类社会的“风气”长久沉滞,我们又何尝不期盼一场精神的、社会的“风”?
久耽于承平之世,固然是生民之福,然温水煮蛙,往往亦生积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种社会状态若凝固太久,便不免失其活力与清新。譬如一池静水,虽则表面光洁如镜,底下却易沉积腐物,滋生病菌。官场中,若权力久无雷霆之威,贪墨的触角便悄然蔓延,将公器蚕食为私域;文苑里,若思想久无交锋之锐,笔墨便易沦为谄媚或自娱的玩物,失却“铁肩担道义”的筋骨;市井间,若物欲的洪流长期不受反思与节制的堤坝约束,整个社会便可能沉溺于享乐的温水,精神日渐平庸,理想悄然蒙尘。于是,污泥浊水暗自汇聚,光怪陆离的“魑魅魍魉”便在制度的缝隙与道德的阴影中游荡。当不满如地火般在人心深处运行、积聚,对一场社会“风暴”的呼唤,便不再是破坏的躁动,而成了求新生的呐喊。
这呼唤,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曾激起过石破天惊的巨响。上个世纪的风云激荡中,毛泽东那“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诗句,便是一曲时代的强音。那场“狂飙”,是席卷旧世界的革命风暴,它摧枯拉朽,将积压在中国大地上的封建阴霾、殖民尘埃涤荡一空,终令“旧貌换新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纪元。那场风,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历史规律的彰显,它回应了那个时代最深切的痛苦与最炽热的渴望。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阴霾”,也必须有每一代人的“风暴”。昔日之“狂飙”,解决了彼时之沉疴,但风雨过后,大地虽新,仍有新的问题在和平的阳光下悄然滋生。放眼今日之世界,我们所期盼的“风”,其内涵与外延,早已不同往昔。
于国内而言,我们所呼唤的,是一场深化改革的“劲风”,一场从严治党的“清风”,也是一场文化创新的“新风”。它不再是暴力革命的电闪雷鸣,而是制度完善的严谨细致,是自我革新的刮骨疗毒,是科技创新的灵光闪耀,是文化复兴的郁郁菁菁。这风,要能吹进体制的每一个角落,让权力的运行更加清朗;要能拂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田,唤醒责任、诚信与公德。它不再是简单的颠覆,而是精微的建构与不懈的进取。
于国际而言,我们所期盼的,更是一场涤荡霸权与偏见的“罡风”。当单边主义的阴云笼罩,当保护主义的高墙再起,当冷战思维的幽灵徘徊,整个世界仿佛也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低气压”。我们祈愿一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浩荡东风,吹散隔阂与猜忌,带来合作与共赢的甘霖。这风,要能撼动那些固守零和博弈的旧秩序,要能催生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芽。它不应是某个强权号令天下的“飓风”,而应是万木共生、百花齐放的“春风”。
自然之风,起于青萍之末;社会之变,肇于思想之初。真正的、可持续的“风暴”,其力量源泉,终究来自每个个体内心的觉醒与坚持。它不是一场喧嚣的破坏,而可能是一场静默的重生。它始于我们每一个人对真理的探寻,对道义的坚守,对美好的向往,对责任的担当。当无数微小的信念汇聚成流,便能形成改变时代的巨大能量。
希望一场风,是希望一种改变,一种突破,一种新生。它是对现状不满的升华,更是对美好未来的笃信。在自然的阴翳与社会的沉滞中,让我们保持这份清醒的痛感与热切的期盼。因为我们深信,无论风雨如何迟来,一个向好而生的世界,终将在人类的共同祈愿与努力中,如黎明般不可阻挡地降临。
2025年11月25日夜于济南善居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