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做人道理——孝为先》
文/唐增虎(山东)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道德箴言,更是刻入华夏儿女血脉的精神基因。在三千年文明长河中,“孝”始终是支撑人伦秩序的基石,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是凝聚民族精神的内核。从家国情怀的“精忠报国”,到人伦处世的“敬师尊老”,再到亲缘本真的“侍奉父母”,孝的内涵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数忠孝佳话如星光闪耀,激励着后人不忘根本、砥砺前行。
人自呱呱坠地,便被父母的爱紧紧包裹。襁褓中,母亲用甘甜乳汁哺育成长,用温暖怀抱驱散寒凉;蹒跚学步时,父亲用坚实臂膀牵引方向,用宽厚手掌抚平创伤。母亲的关怀如春雨般细腻,无微不至、如影随形,将我们从懵懂孩童抚养成栋梁之材,自己却熬白了鬓发、弯了脊梁,成了“烛光里的妈妈”,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的深沉暖意。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父亲何尝不是子女的第一任恩师?正因有了孩子,为人父者才更懂担当,奋斗有了清晰目标,言行多了自律敬畏,时刻珍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形象。为了家庭和睦,他们常常“两头瞒”,在父母与子女间小心翼翼地维系平衡,纵然肩头担子沉重,也甘之如饴、无怨无悔。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都是毫无保留的奉献——汶川地震中,多少父母用身躯为孩子撑起生的天空,用生命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至深情怀;日常岁月里,多少父母省吃俭用、操劳一生,把最好的都留给子女,却对自己百般苛责。
那么,子女该如何报答这份沉甸甸的养育之恩?有人说,只需回报父母恩情的十分之一,便能让他们欣慰不已。我以为,尽孝不必求全求奢,贵在有心、贵在顺势。如今生活富足,尽孝可如歌曲《常回家看看》所唱,多些陪伴倾听、少些缺席推诿,陪父母唠唠家常、逛逛公园,为他们洗一次脚、做一顿饭,便是最实在的温暖;往昔日子清苦,孝媳盛上一碗热玉米糊,说句贴心暖肠的话语,寒冬里为老人添一件棉衣,便能让老人暖意盈怀、乐在心头。这种朴素自然的关怀,正是孝的本质内核。记得踏入社会那年,父亲郑重叮嘱我:“要尊敬老师,谨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踏实工作,交朋友先看他是否孝敬父母。”诚哉斯言!一个连父母大恩都漠然置之的人,何来真心待人?无非是酒肉相待、各取所需;官场中那些相互利用、权钱交易的所谓“情谊”,最终也只会落得“淡如水”的结局,毫无真情可言。孝,不仅是对父母的感恩,更是一个人品德的试金石,是立身行事的根本准则。
自古孝者受人敬,孝者值得交,不孝者终食恶果。民间有个故事发人深省:从前有户人家,弟兄五人、姊妹七人,老大张老实娶妻木叶茶,上有年迈父母,下有一子二女。家中日子尚可,唯独赡养二老之事令人发愁——木叶茶带头不孝,四个弟媳纷纷效仿,唯有两个妹妹偶尔照管,却遭人耻笑“有儿不孝,累及女儿”。经族人与舅舅调解,五兄弟约定按月轮流赡养父母,可老两口到了谁家都备受冷遇,如同累赘。这月轮到张老实家,五弟一早便将生病的父母送来,木叶茶见老人病重,竟嫌会传染,坚决不让进门。张老实左右为难,只得将二老安置在阴冷潮湿的柴房。他趁妻子不注意,偷偷送去铺盖和热饭菜,不料被木叶茶撞破。她当即破口大骂,一把夺过饭菜扔进猪圈,恶狠狠地说:“老不死的,喂猪还能换钱,你们吃了纯属浪费!”后来,她更是让儿子用一只破旧黑碗端来剩菜剩饭,年迈的母亲本就重病在身,不堪这般羞辱,含恨而终,老父亲也气得浑身发抖、泣不成声。张老实有苦难言,又遭乡邻白眼非议,郁火攻心卧病在床。
出殡当日,乡邻纷纷前来围观。按当地风俗,长子若无法到场,便由长孙摔碗、指路。几个儿媳为装样子,披麻戴孝、跪地“痛哭”,却只打雷不下雨,满脸虚伪。当司仪高声高喊“起灵”,张老实的儿子高举黑碗,却迟迟没有摔下。木叶茶急得直跺脚,高声催促:“儿子,快摔啊!”孩子却慢慢将碗抱在怀里,轻声说道:“这只碗不能摔,以后我好给你们用。”一句话如惊雷炸响,几个儿媳顿时目瞪口呆,恐惧与悔恨交织之下,竟失声痛哭起来。乡邻见状,无不感叹:“这就是报应啊!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这个故事深刻昭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下一代的品格。孝与不孝,从来都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乎家风传承、社会风气的大事。唯有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凭勤劳立身、以忠厚传家,才是人生正途,这正是“吃亏是福,孝为先”的真谛。一位哲人曾说:“当你回首往事,若能无愧于人、无愧于心,便会收获真正的欣慰与安宁;反之,终将受到良心的谴责与世人的非议。”
做人之道,千条万条,孝字为先,便是根本。愿我们都能以孝为念,把对父母的感恩化作实际行动,用陪伴温暖他们的晚年,用尊重回应他们的付出,让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孝”这颗文明的种子,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唐增虎,山东籍,深耕传统文化领域,秉持“以文载道”初心,作品聚焦传统美德与生活哲思,文字质朴真挚,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致力于通过笔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向上向善的人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