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济宁讯: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让国学经典深度融入大众生活,近日,济宁中华文化促进会孝德公社委员会联合任城诗词楹联学会共同打造的《国学论语》公益课堂,在翠都国际C座1213室如期启幕。任城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朱继德亲授主讲,济宁中华文化促进会孝德委员会张传廷、徐化彬等代表,孔孟之乡智慧沙龙会长张宏,国际健康慈善会亚太区负责人林存正,中华道易道执事王相裕及文化界人士刘淑玲、朱崎瑜等齐聚现场,与众多国学爱好者共赴经典之约,在《论语》智慧中感悟文化底蕴,传承精神血脉。
国学作为中华文脉的精神根基,承载着民族千年积淀的价值追求,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核心典籍,其中“修身立德、仁爱谦和”的处世理念、“勤学笃行、见贤思齐”的成长智慧,历经岁月沉淀仍对当代生活有着深刻指引意义。任城诗词楹联学会深耕本地文化传播多年,此前曾以诗联为媒举办多类文化公益活动,此次联合孝德公社委员会开设《论语》公益课堂,既是践行传统文化传承使命的具体实践,更是响应大众精神文化需求、打破经典传播壁垒的务实举措,旨在以公益之力让典籍走出书斋,让国学智慧走进日常,为群众搭建低成本、高质量的文化学习平台。
课堂开篇,全体与会人员肃立静穆,共同向华夏先祖轩辕黄帝、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三鞠躬礼。庄重的礼仪不仅彰显对文化先哲的尊崇敬畏,更传递出传承文化礼序、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初心,为整场课堂奠定庄重典雅的文化基调,也让现场参与者在仪式感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礼毕后,朱继德会长登台开讲。授课中,他结合自身多年国学研究积淀,摒弃晦涩解读,以通俗鲜活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现实案例,对《论语》经典篇章分层拆解、深度阐释。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治学态度,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准则;从“仁者爱人”的仁爱内核,到“见贤思齐焉”的修身之道,朱会长既梳理《论语》思想脉络,又挖掘经典当代价值,将抽象的国学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生活方法,让听众既能读懂典籍文字内涵,更能掌握经典与现实衔接的实践路径。
授课间隙设置的互动环节点燃现场氛围,朱继德会长针对听众提出的国学学习难点、经典应用困惑逐一细致解答,同时引导大家结合自身工作生活经历分享对《论语》语句的理解感悟。你言我语间,观点碰撞、思想交融,既加深了对经典要义的认知,也让课堂学习更具趣味性与参与感。现场听众纷纷表示,课程讲解干货满满、通俗易懂,不仅理清了《论语》核心思想框架,更找到了经典与日常的连接点,后续将主动研读经典,把所学所悟转化为修身处世的实际行动,让国学智慧真正滋养生活。
参会嘉宾也结合自身领域分享对国学传承的思考。国际健康慈善会亚太区负责人林存正谈到,《论语》蕴含的健康生活理念、和谐处世智慧,与健康慈善事业“滋养身心、传递善意”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此次课堂既传递了国学文化温度,也为传统文化与公益事业融合提供了清晰思路,后续将持续关注此类活动,助力二者协同发展。
济宁中华文化促进会孝德委员会张传廷、中华道易道执事王相裕也一致认为,公益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希望未来能凝聚多方力量,推出更多优质文化公益活动,搭建跨领域文化传播桥梁,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据悉,任城诗词楹联学会后续将以本次课堂为起点,持续深耕国学公益传播领域,结合大众需求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定期开展《论语》系列解读、诗词创作指导、楹联赏析交流等公益活动,以常态化文化服务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同时将联动更多文化社团、公益组织,拓宽传统文化传播渠道,让国学经典浸润更多人心灵,为济宁本地文化繁荣注入传统文化动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此次《国学论语》公益课堂的举办,不仅为国学爱好者搭建优质学习平台,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传统文化传承责任,既让经典智慧走出典籍、走进大众,也进一步浓厚济宁本地崇尚经典、传承文化的良好氛围。随着此类文化公益活动的持续开展,必将吸引更多人加入传统文化传承行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代代相传,为文化自信建设筑牢根基,为城市文化繁荣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