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天请你吃饭:一场裹挟全民的诚信溃败
作者:杨 东
“改天请你吃饭。”
你一定听过这句话。可能是帮同事搭了把手后,对方笑着说的;可能是麻烦朋友跑了趟腿后,对方顺口提的;也可能像我这样,帮人改了篇稿子、递了个方便后,听来的一句 “承诺”。
可你细想过吗?这句轻飘飘的话,如今早成了当下社会最廉价的社交符咒 —— 说的人不当真,听的人先信了,最后只剩一场空落落的失望。
我受聘担任某市文化顾问时,就遇上过这么一位中年人。他前前后后跟我提过好几次 “改天请吃饭”,每回说的时候都热络得很,仿佛那顿饭已经在街角馆子摆好了席。
有一回,他揣着自己写的报道来求修改,我想着一位年长十岁的受聘老师更有经验,便把稿子转托给了他。可那位老者接过稿子,不过草草扫了几眼,随手划了两笔,就对着中年人违心地连声夸赞:“写得好!写得好!”
中年人一听,眼睛都亮了,脸上的兴奋藏都藏不住,忙不迭地对着我和老者拱手:“谢谢!谢谢!改天一定请你们吃饭!” 语气里的 “诚意” 浓得像化不开的糖。
可直到现在,别说饭香了,就连他再提 “请客” 的影子,都早就消散得没了踪迹。那顿被反复许诺的饭,终究成了一句说了就忘的空话。
这般空口承诺,于我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但最荒诞的是,不少空诺竟来自那些我曾一心感念的 “恩人”。而这份满心的 “感恩”,最终却成了引狼入室的开端,将我拖进一场漫长的噩梦。
早年,他靠着父亲的人脉,从边远小县城挤进某地级报社做校对,对外却清一色自封 “记者”“编辑”;我因诗歌与他相识,他偶尔会在报社领导面前提一提我,这份微不足道的 “提携”,竟成了我日后难以释怀的 “恩情”。
后来,他又凭着人脉与那套忽悠的本事,跳槽到首府的市广播电台,堂而皇之地做起了记者。
上世纪 90 年代,全民经商的浪潮汹涌,他弃文从商,可几番折腾下来,不仅债台高筑,还险些锒铛入狱。
临近退休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们再度重逢,之后往来也渐渐多了起来。
我满心赤诚地向他表达这些年的感激,却没料到,这正是噩梦的开始。
那之后,鸡零狗碎的上当经历接连不断 —— 他借着我的信任,一次次巧立名目榨取利益,那些悄无声息流进他荷包的钱,虽说只是两位数,却像一记记耳光,狠狠抽打着我的天真。
而每次要 “开口” 前,他总会先抛出 “改天请你吃饭” 的升级版承诺,或是画下更诱人的大饼,把 “空诺” 包装成即将兑现的 “回报”。
回头想想,我这一介书生,几十年来始终守着读书人的单纯与执拗;可他在商海和名利场的泥沼里摸爬滚打了这么久,早就被尔虞我诈、精于算计的套路浸得透透的,寡廉鲜耻,蝇营狗苟,成了个不折不扣的 “老江湖”。我们之间,早就隔着一道由诚信崩塌筑起的鸿沟,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
更让人不齿的,是 “改天请你吃饭” 还衍生出了更龌龊的变形玩法。
有人会借着张三的需求摆酒 “请客”,拉上我们这些书生去撑场面,以此获取张三的信任;再靠着我们的 “捧场”,吸引下一个 “张三” 入局设宴 —— 一边获取别人的好处,一边只用虚无缥缈的 “饭局” 来敷衍我们这些 “工具人”。
每一次参与,都让我打心底里生出 “被利用”“智商遭践踏” 的屈辱感,好几次想干脆一刀两断,却总在犹豫中陷入 “欲罢不忍、不罢难忍” 的两难境地。
为什么迟迟没法脱身?
如今我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懦弱与自欺:
一是心里总惦记着那顿虚无的 “饭局”,藏着不切实际的私心;
二是自欺欺人地把 “纵容” 包装成 “有胸怀、格局大”;
三是怕撕破脸后失去所谓的 “朋友”,陷入无意义的社交焦虑;
四是盲目安慰自己 “没多大伤害”,实则是对这种羞辱的默许;
五是把对方的精致利己粉饰成 “处事方式不同”,刻意回避其背后的道德缺失;
六是用 “吃一堑长一智” 的借口,为自己的懦弱和天真找补。
说到底,我不过是个典型的 “阿 Q”,靠着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在不诚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可环顾四周,当今的国人,又有多少人不是这样的 “阿 Q” 呢?
谁没有随口抛出过 “改天请你吃饭” 的空头支票,用一句轻飘飘的谎言敷衍过别人的善意?
谁没有为了一己之私,利用过他人的信任与情谊?
谁又没有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别人谋利的工具,被 “改天请你吃饭” 的话术裹着往前走?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 “随口话”,实则是社会诚信体系崩塌的第一道裂缝。
当 “改天请你吃饭” 从真诚的答谢,一步步异化成敷衍的客套、刻意的忽悠,甚至卑劣的诈骗;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满是利用与被利用的算计,那么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信念崩塌、信任危机,就成了无法避免的恶果。
这决不是小题大做。
诚信的失守,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突然崩塌,而是从无数句 “改天请你吃饭” 的食言开始,从每个人对不诚信行为的默许与纵容开始。
当 “骗人” 与 “被骗” 成了社交常态,当 “利用” 与 “被利用” 成了人际关系的潜规则,我们失去的,决不仅仅是一顿饭里藏着的真诚,更是整个社会赖以存续的信任根基。
“改天请你吃饭”,这句曾经满是温度的承诺,如今早已沦为一把刺穿社会诚信的钝刀。它割开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暴露的,是整个社会精神层面的贫瘠与荒芜。
而这场裹挟着全民的诚信溃败——
究竟谁能真正幸免?
又该由谁来终结这场无尽的循环?

作者简介:
杨东,男,汉族;中共党员;2016年12月31日退休;笔名 天然,主任记者。出生于甘肃民勤县农民之家,20世纪60年代初随母亲落户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务农两年,服兵役两年,当教师六年,在地省报当记者编辑十余年;历任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采编中心主任、兵团支社社长、《兵团新闻网》总编辑。新疆作协会员,曾当选为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