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水利丰碑
作者 李会芳
当我站在霸王河渡槽下,仰起头时,竟有些目眩。这石砌的巨物,犹如沉默的虹,沉沉地压在我的头顶和心上。槽身凌空飞跨,像一道灰白的、凝固了的霹雳,将两岸的山崖悍然锁住。风从槽下吹过,带着河水湿漉漉的凉意,也带着这建筑本身散发出的、四十余载光阴的凛然之气。我想,这便是那条传说中的“天河”了,一条由人的意志与血汗铸就的,通往生路的桥。
蓦然,一串数字映入眼帘:长1566米、高25.5米、灌溉面积16万亩,清流23.3亿立方米,润泽西安、咸阳、杨凌千万百姓……这些数字,庄严而确凿,我惊讶得睁大眼睛、感叹词哽在喉间。数字虽然是冷的,是事后的总结,而矗立在眼前的,却是一道横跨天堑的、有温度的、活着的奇迹!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工程!悬链线双曲拱支座和浆砌石重力墩,像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巨人臂膀,稳稳地托起那蜿蜒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槽身,静静地横亘在秦岭脚下,两岸青山辉映,显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沉默。这沉默,不是空无,而是一种积攒了四十余年风雨,承载了数万人青春重量的沉默。阳光照在槽体上,反射出粗砺的光,那上面每一道石缝的阴影里,仿佛还凝固着当年数万人的心血。
脚下水流潺潺,仿佛在低语着一个古老而焦渴的梦。这梦里,有民国十八年那场“年馑”龟裂的大地,有赤野千里、树多枯槁的惨淡;这梦里,也响着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更为迫近的旱魃脚步声:田里的玉米晒焉了,渭河瘦成了细线,人的喉咙里,燃着一把无名的火。“吃水靠挑,种粮看天”这八个字,是祖辈们宿命般的叹息。然而,这叹息到了某一刻,戛然而止了,拧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从眉县儿女的胸膛迸发而出,汇成一句震天动地的号子:“宁让汗水漂起船,不让百姓再望天!”
这哪里是口号?分明是一道劈开绝望的闪电,一场向苍天宣战的檄文。
于是,一场“战天斗地”的话剧,便在这深谷中轰然上演,一部宏大的“引水兴农”的壮丽史诗打开。我的目光,试图攀着那陡峻的槽墩向上,去摩挲那些石块的纹理。不料,眼前却恍惚出现了那“万人会战”的场面。一九七七年那个霜风凛冽的清晨,那个暑气蒸腾的午后,无数双结满厚茧的手,将一块块沉重的石头搬起,去对抗这自然的天堑。他们用肩膀,用脊梁,用最原始的铁锹与竹筐,伴随着“嘿呦、嘿呦”的节奏,把石头垒砌成墩。没有咆哮的机械,只有如潮的人声;没有精密的仪器,只有垂着铅锤的麻绳,在风中、在雨里,画出决绝的直线。这“集聚群智,筑新精工”的背后,哪里是什么浪漫的诗篇?分明是一场人与天、与地、与自身极限的挑战和悲壮的角力。
风“呼呼”地穿过洞槽,带来一阵悠长的呜咽,像历史的回响。那“悬链线双曲拱”是设计者张德安、刘思亭等人的奇巧构思,他们在无数个煤油灯晕染的寒夜里,在图纸上画出最倔强的线条。而将这纸上线条变为空中长龙的,是那无数个姓名已湮没于历史烟尘中的平凡英雄。他们一个工分九毛钱,却将整个生命的热情与气力,毫无保留地抵押给了这巍巍的工程。他们的汗水,汇成了河;他们的脊梁,便是这渡槽永不弯曲的钢筋。是他们,用“铁索为旋”的坚韧,奏响了一曲“匠心交响”;是他们,以“银龙横空”的豪情,树起了跨河骨骼,用冰冷的石块,浇筑成温热的、流淌着希望的天河。
红旗所指,铁骨开山。八年,整整八年,两千九百多个日夜,他们用钢铁意志铺就了道路,用生命奏响一曲壮歌。那“天河为渡,农志化虹”的“虹”,并非雨后天晴的七彩,而是从焦渴的土地里,从绝望的心田中,硬生生挣扎出来的一道生的光芒,是血与汗在烈日下蒸腾出来的、带着咸涩的、金红色的光带。肘弯见胆识,肩头扛山河,渡槽如期竣工。当清冽的石头河水,第一次通过这“空中长龙”,汩汩涌入下游那干裂的田垄时,土地发出一声满足的叹息,农夫那布满沟壑的脸上,淌下比河水更滚烫的热泪!于是,生命便在这水的召唤下,重新苏醒。土地痛饮,生命之光,一个崭新的时代长鸣九霄!
这水,果然是活水。它一流,便活了整个眉坞。十六万亩的旱地,转眼化作了泼天的碧色,成了膏腴之田。于是,猕猴桃架起了翡翠的长廊,樱桃燃起了火红的云霞,草莓凝露,甜柿垂金。那被清流滋养出的“眉县金果”,成了这片土地上一首甜美的传唱。这水,又不独润眉县,一九九五年,西安古城因干渴而焦灼,大雁塔的影子在沉降的地基上略显倾斜,正是这条已显沧桑的“钢铁巨龙”,再次挺身而出,将农灌之水,化作救城的甘霖,流入千家万户的水壶与茶杯之中,以解燃眉之急。自此,这水脉成了连接城乡的血脉,清波所至,万物生辉,真正实现了“建一渠而惠八方,泽万民以利千秋”的夙愿。
手抚那粗糙的槽墩,我触到了岁月的冰凉与坚实。渡槽上红旗猎猎,夕阳为它镀上一层沉郁的金红,它的替代工程然已经建成,以更现代的方式深埋于地下,续写着新的传奇。但渡槽依旧矗立那里,不言不语,却比任何响亮的宣言更为铿锵有力。作为备用输水的保留工程,有了全新的使命,被打造成教育基地,承载着“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敢于争先、自觉奉献”的精神密码,成为党员干部学习水利建设史的生动课堂。它是一座水利丰碑的精神传承,镌刻着关于苦难与抗争,关于智慧与奉献,关于一群平凡的人,如何用不平凡的意志,为自己,也为后代,开创了一条生路;它更是一部立体的、石头写就的史书,告诉我们,何谓“初心为民”,何谓“功立当代”,又何谓“泽惠千秋”。
离开时,我再次回望那道飞跨的巨龙,它在暮色中已成一道浓黑的剪影,像历史投给未来的一道意味深长的目光。活水兴百业,天河泽苍生;一槽连山河,精神传万代。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魂魄,那用奉献浇筑的精神,如这渡槽,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