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受聘人大教授
杂文随笔/李含辛
莫言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并非简单的名人站台,而是一场关于文学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当代实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的表述,学校成立舒同研究中心、聘任莫言先生,是“践行高校使命、植根中华文明、以红色资源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扎实行动”。莫言用32个字凝练舒同先生的书法和为人风格:“广采博取,融汇贯通。标新立异,变化无穷。藏头护尾,逸转从容。屈之为舒,和而不同”,这32字或许正是他未来教学理念的注脚。
莫言表示,学校给自己发了饭卡,还有办公室,要“正儿八经地在人大做点事情了”。他的主要工作聚焦文学,希望两校文学院能更加紧密合作,推动教师进一步交流教学体会和人才培养经验,及时关注并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现象。这种“文墨共生”的创作原则——“不是为了写字而写字,而是在创作诗词文赋的同时完成书写”,预示着他可能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打破传统文学教育的条框束缚。
莫言并非首位走进高校的作家。在国内,余华、苏童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多年,马伯庸受聘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学术顾问。这些案例表明,作家与高校的结合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生态。余华在北师大承担硕博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苏童则从1984年毕业留校后,将创作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国外案例同样富有启示。15世纪末的西班牙,路易莎·梅德拉诺冲破性别藩篱,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登上大学讲席的女教授。她凭借精彩的授课内容和巧妙的教学形式,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证明了创作经验与学术传授可以相得益彰。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拉索的创作经历也显示,作家任教能够为课堂带来独特的视角和实践智慧。
人文教育的“破圈”实践已在多所高校取得成效。中南大学“诗话桥”课程实现文理工交叉融合,以“桥”为纽带,以“诗”为载体,促进桥梁工程与古代文学、法学、建筑学深度交叉融合。武汉文理学院构建“文化传播为核心、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为两翼”的学科生态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文科底蕴+工科技术+艺术创意”的深度融合。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尔雅教育”通过文科特色分层教学,让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讲授最擅长的内容,如《前赤壁赋》由古代文学专业老师讲授,《哈姆雷特》由外国文学专业老师讲授。
这些案例表明,“破圈”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教育理念的重构。正如专家所言,文学“破圈”的根本依靠始终是文学作品的质量。文学需要思考文字本身的特性和掌控信息的能力,文学的公共性与现实性不是靠简单地摹写“现实”来实现的,而是需要用恰切的、多样的手法对生活进行提取。
莫言的加盟为人文教育提供了独特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扎根乡土,笔触直指人性,这种“接地气”的特质,正是打破人文教育“高冷”形象的关键。如果大学能借此重构课程,让文学不再局限于文本分析,而是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反思人生,那么“破圈”便有了可能。
专家指出,文学破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莫言的任教或许只是第一步,但它提醒我们:在喧嚣的时代,守护人文精神的火种,比任何仪式都更重要。他的创作实践将告诉年轻人,写作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把脚踩在泥土里,用心去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
莫言走进大学,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文化选择:是继续在书斋中孤芳自赏,还是勇敢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人文教育的“破圈”革命,需要的不仅是名人的光环,更是教育者的勇气与学生的共鸣。当文学不再被束之高阁,当课堂成为思想的熔炉,人文教育才能真正“活”起来。
莫言的受聘,或许只是第一步,但它提醒我们:在喧嚣的时代,守护人文精神的火种,比任何仪式都更重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