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当今日寇军国主义阴魂复燃,东海风云再起,历史的镜鉴愈发清晰——一个民族唯有铭记抵御外侮的英雄岁月,方能筑牢捍卫和平的精神长城。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这位曾镇守恩平、平定粤西乱局,后驰骋东南沿海痛击倭寇的民族英雄,其“忠义为魂、智勇为刃”的品格与功绩,不仅是岭南地方史的璀璨篇章,更成为当下警示世人、凝聚民族气节的精神坐标。重考其恩平履职之始末、挖掘其联结宗族安境保民之智慧,既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军国主义复辟势力的严正回应——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抵御外侮的勇气与智慧,任何妄图觊觎中华领土、扰乱和平秩序的势力,终将被历史洪流所涤荡。这种精神传承,于当代国防建设而言,正是凝聚全民国防意识、锻造军民同心防线的宝贵财富,让英雄之魂成为守护家国安宁的永恒力量。

一、临危受命:俞大猷恩平履职之缘起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粤西大地烽烟四起。新兴、恩平接壤之地,以谭元清为首的叛乱势力盘踞一方,劫掠乡里、屡剿不靖,百姓深陷兵燹之苦。时年四十三岁的俞大猷,虽已崭露军事奇才,却恰逢仕途多舛之际,朝廷念其智勇双全,特授恩平守将一职,命其前往平定乱局。据康熙《恩平县志》载:“大猷至,未发一矢,仅凭智略慑服群寇”,寥寥数字,已然勾勒出这位名将临危受命、举重若轻的非凡气魄。
二、粤西要冲:恩平的地理形胜与边患渊源
恩平地处粤西咽喉,东连新会、南接阳江、西通阳春,自古便是“控扼高凉、屏蔽广肇”的军事要地。明初设恩平驿,隶属阳江县,为岭南交通与边防之关键节点。据《恩平县纪略》所载,景泰至天顺年间(1450-1464),“西獠入寇,剽掠高凉,民不聊生”,此处所指“西獠”,实为当时聚居粤西的瑶、壮等少数民族武装。为弭平边患、安抚民生,朝廷曾遣新会县令陶鲁率军征讨,并扩建恩平驿为军事堡垒,屯兵戍守以固边防。至嘉靖年间,地方豪强与流民势力相互勾结,叛乱再起,而恩平境内宗族林立、势力盘根错节——自东汉北燕皇族后裔冯氏南迁开基,宋代冯日通因军功获封恩平土巡检,率俍兵戍守锦江,逐渐发展为当地望族;朱姓自元代始祖朱人凤(元顺帝进士、工部侍郎)后裔迁此后,亦枝繁叶茂、名人辈出;加之莫氏等科举望族,各族群或聚族而居、或划地而守,部分宗族或被叛军裹挟,或持观望态度,使得乱局更趋复杂,也为俞大猷的登场埋下了历史伏笔。

泉州清源山南台岩上有俞大猷
三、剿抚并用:兵不血刃的平乱智慧与宗族联动
面对恩平“寇患与宗族交织”的复杂局势,俞大猷深知单纯军事镇压难收长效,唯有联结地方宗族力量、化解内部隔阂,方能实现长治久安。他在“剿抚并用”总方略之下,将宗族互动作为平乱核心抓手,步步为营化解危局:
1. 尊贤联宗,锚定骨干:恩平莫氏为当地望族,嘉靖年间莫如爵、莫如士、莫如善兄弟十年内三登进士,声名远播且族众信服,俞 大猷到任后率先登门拜访莫氏宗族首领,以“安境保民”为共识,恳请其出面号召乡邻响应自保。莫氏兄弟感其赤诚,不仅带头组织宗族武装参与联防,更以自身声望斡旋其他宗族,为平乱凝聚了关键力量。与此同时,俞大猷亲赴冯氏宗祠,会见冯氏宗族长老——作为自东汉南迁、以军功立族的望族,冯氏掌控着“领俍兵三百,戍守锦江”的传统军事实力,俞大猷以“承袭先祖忠勇之志”相劝,争取到冯氏宗族的全力支持,其麾下俍兵成为联防体系中的精锐力量。朱姓宗族则凭借“后裔遍及粤桂闽浙”的人脉网络,为俞大猷传递叛军情报、协调跨区域联防,形成多方联动的格局。
2. 晓谕乡梓,凝聚民力:联合莫氏、冯氏、朱氏等望族共同颁布乡约,号召“联村自保、守望相助”,明确宗族对境内治安的责任,要求各宗族划定联防区域、互通情报、共享粮草。依托嘉靖《恩平县志·兵防》所载“军屯三十六处,多在北厢”的旧有设施,在宗族聚居地设立“讲武堂”,俞大猷亲授兵法与剑术,既发动民众抵御寇患,又切断叛军的补给与藏身之所。
3. 单骑赴险,以诚示信:针对部分被叛军胁迫的中小宗族,俞大猷摒弃“连坐”之法,仅率数名随从深入宗族聚居的险地,面见族长晓以“附逆则祸及全族,归顺则朝廷护佑”的利害。在冯氏、朱氏宗族长老的陪同见证下,其胆识与诚意令摇摆不定的宗族首领深受震动,纷纷表示愿听调度,叛军阵营由此分化瓦解。
4. 恩威并施,刚柔相济:对真心归顺的宗族,俞大猷不仅既往不咎,更亲授俞氏剑术与兵法要义,遴选宗族青壮年组建“乡勇营”,冯氏俍兵的山地作战技巧与莫氏、朱氏乡勇的本土熟悉度相互结合,既增强自卫能力,又成为平乱辅助力量;对暗中勾结叛军、屡教不改的小宗族首领,则联合莫、冯、朱等主流宗族予以惩戒,以儆效尤;对劫掠民田的何老猫等势力,更是联合受害宗族共同施压,严令限期归还田产,否则大兵合击。
整套方略环环相扣,既借助宗族势力稳固了后方,又分化瓦解了叛军阵营,最终实现“兵不血刃而定全郡”的奇迹。恩平百姓感念其拯救苍生于水火的恩德,由莫、冯、朱等宗族牵头,在县城选址修建生祠、塑造神像,尊称为“俞佛”,这份跨越数百年的敬仰,正是对其联结宗族、共安地方的治绩最真切的印证。

洛江区河市镇的俞大猷公园
四、龙威虎勇:军事思想与历史浮沉
俞大猷在《正气堂集·兵略问对》中提出“用兵贵持重,宁拙勿巧,宁速勿久”的战略思想,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与戚继光“临阵杀贼、速战速决”的战术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明史》以“继光如虎,大猷如龙”的精妙喻体,盛赞二人同为明代军事史上的旷世奇才。然二人历史声名之悬殊,实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
1. 战略侧重不同:戚氏以“歼敌”为核心,战功直观显赫;俞氏以“安境”为目标,联结宗族、威慑招抚之功往往难以量化;
2. 性格使然:俞大猷刚直不阿、不善逢迎,一生七遭贬谪、五度入狱,虽屡建奇功却常遭排挤;
3. 制度桎梏:明代推行“以文驭武”,军功奏报全由文官掌控,武将往往“功高难赏、过则重罚”,俞大猷的功绩多次被埋没;
4. 治军路径有别:戚家军以严格招募、严明纪律著称,成为专属“王牌部队”;俞大猷所部多为临时整合的地方武装与宗族乡勇,凝聚力与辨识度稍逊。
这些因素交织,使得这位“龙将”的光芒,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戚继光的“虎威”所遮蔽,实为历史之憾。
五、东南柱石:从恩平到抗倭前线的传奇征程
恩平平乱的成功,既是俞大猷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其联结宗族、以民为兵的治理经验,也为日后驰骋抗倭战场积累了宝贵财富。此后数年,他转战东南沿海,成为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抗倭柱石”: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任宁台参将,招募沿海健儿组建“俞家军”,创立“舟师作战”战法,专攻倭寇海上巢穴;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取得王江泾大捷,一举歼灭倭寇数千人,史称“自有倭患以来第一奇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与戚继光合兵一处,攻克倭寇巢穴平海卫,收复兴化府,扭转东南抗倭战局;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挥师南下粤东,肃清潮州、惠州一带倭患,彻底平定岭南沿海之乱。
即便屡建旷世奇功,俞大猷仍难逃权臣构陷,曾因胡宗宪案牵连夺职下狱,幸得同僚力保才免于一死。晚年驻守大同期间,他创制独轮战车,开创明代“兵车营”建制,将步兵、骑兵、火器部队有机结合,极大提升了北方边防的作战能力。最终,俞大猷以广东总兵官之职致仕,卒后追赠左都督,谥号“武襄”,为其传奇一生画上圆满句号。
六、当代传承:英雄精神的赓续与纪念
俞大猷的英雄事迹在恩平代代相传,成为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如今,恩平境内仍留存与俞大猷相关的历史印记:原“俞公生祠”虽经岁月变迁,但其遗址仍被当地百姓奉为圣地,冯、莫、朱等宗族后裔每年都会自发前往祭拜,传承“忠义安邦”的祖训;恩平市博物馆专门设立“俞大猷抗倭专题展区”,通过文物、史料、场景复原等形式,系统展示其在恩平的治绩与抗倭历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恩平更以“传承英雄精神、筑牢国防意识”为主题,举办“俞大猷军事思想研讨会”“抗倭英雄事迹进校园”等活动,让青少年在聆听历史中感悟爱国情怀,在传承精神中强化国防担当。
【结语】
俞大猷在恩平的岁月,虽只是其漫长军事生涯中的一段插曲,却集中展现了他“智平乱局、仁抚百姓”的双重品格。他深谙宗族是地方治理的根基,以尊贤联宗凝聚冯、莫、朱等各族合力,以恩威并施化解隔阂,用“不战屈人”的军事智慧平定粤西烽烟,用“心系黎庶”的为政初心赢得百姓敬仰。这位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既有“龙骧虎步”的军事豪情,又有“顺势而为”的治理智慧,其历史地位值得重新审视与尊崇。
从恩平守将到东南柱石,俞大猷用一生践行了“忠义”二字,他与恩平各族宗族共安地方的故事,不仅是明代军事史上的一曲壮歌,更是岭南大地与中华儿女共同铭记的英雄传奇。当军国主义阴影再度笼罩,俞大猷等民族英雄所彰显的爱国情怀与抗争精神,更应成为我们坚守和平、捍卫家国的精神旗帜——它提醒我们,国防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军事行动,而是全民同心的自觉担当;英雄精神从来不是尘封的历史记忆,而是凝聚民族力量的鲜活源泉。铭记俞大猷,便是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便是以历史为鉴、以精神为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让任何妄图挑战中华底线的势力,都能看清我们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与无穷力量。
作者简介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