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庄大集
没有一个人能空手而归
小 溪

“在这个路口,一分钟能挤过170多人。”置身于济南市大辛庄大集的杨大爷,看着大包小提留的市民,来来往往,摩肩接踵,不禁感慨万千。杨大爷家住济南最西头的腊山,慕名来济南最东头赶大集。他一大早坐上公交车,再转地铁3号线,直达此地,大约十点,正值大集高峰期。“足足有1万人!我今年70岁了,也算是走南闯北,见识不少,还是被这个场面给震撼到了。”

大辛庄大集位于历城区工业北路与幸福柳路交叉口幸福柳广场,每逢农历四、九开集。因为交通便利,这些年来大辛庄大集声名愈隆,慕名而来的市民一年多过一年。一条大集横贯东西、又融南北交错,足足方圆2公里。花鸟鱼虫、瓜果梨桃、猪牛羊驴、海鲜蔬菜、调味糕点、烟酒糖茶、各类特色小吃、非遗竹编等等,应有尽有。

凌晨四点的身影,燃着劳动致富的希望
其实,这里的车水马龙是从清晨四点开启的。天光未亮,大辛庄集市上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大货车、三轮车轱辘压过路面的声响、卸货时竹筐落地的闷响、商户们互相招呼的乡音,交织成集市苏醒的前奏。卖橘子的李香从大卡车上搬下第一批果箱,熟练地一抖,一个个橙色的橘子顶着亮绿的叶子顺次滚落在摊板上。“这是从果园直发的蜜橘,赶在开集前运抵。”买粮食的老李夫妇,从2公里之外的华山赶来。李大爷说:“我和老伴赶这大集有十多年了,来得早,占个好摊位,揽个好生意!”

生鲜区的水汽里,映着四通八达的物流网
活鱼在塑料盆里甩尾溅起水花,对虾层层叠叠,活蹦乱跳,折射出银光。穿胶皮围裙的摊主拎起一只肥硕的河蟹:“这大蟹子昨夜还在河里吐泡泡呢!现在冷链车三小时直达,价钱比超市便宜四成。”买菜的阿姨们挎着编织篮,捏捏番茄的硬度,掂掂冬瓜的份量,她们说:“超市包装好的菜哪比得上亲手挑的?赶集买的菜带着地气,炒出来都香三分!”新鲜、实惠是硬道理,从沂源赶来的张大爷,笑嘻嘻地说,“我这芋头还带着泥土的香味呢,一车三四百斤,一个大集就能买完!”

非遗小吃的油香,飘过三代人的记忆
金色油锅里的散子渐渐酥脆,老师傅用长筷翻动,动作如演奏古琴。邻摊的大油条膨胀成手臂粗,旁边飘着香味的栗子糕——这些被老百姓惦念的手艺,在集市的烟火中生生不息。年轻女孩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这就是《济南非遗图鉴》里的徐家香油馓子,一口下去全是童年味道!”老师傅边捞馓子边笑:“我爷爷在这集摆摊时就用这方子,现在孙子辈的年轻人开着车来买,说是网红打卡!”

赶集的脚步里,藏着城市生活的双重奏
头发花白的老夫妻慢悠悠挑选山菠菜,竹篮里装着支棱着叶子的芹菜、香菜;穿冲锋衣的年轻人举着糖画自拍,在布艺摊前挑手工虎头鞋。退休教师王大爷逢集必来:“我们从七里堡,在这能听见买卖人的吆喝,闻见刚出笼的馍香,这才是活着的气息!”带着孩子的母亲笑着说:“周末带孩子来认认蔬菜,摸摸土布,比逛公园还有意思。”

夕阳西斜时,幸福柳广场渐渐恢复宁静,只留满地车辙与空气里未散的烟火气。这座穿越时空的集市,既承载着老人对传统生活的眷恋,也安放着年轻人对烟火人间的向往——当电子支付扫码声与乡音吆喝此起彼伏,当冷链货车与三轮车并肩停靠,大辛庄大集用它蓬勃的生命力证明:最朴素的交易场所,恰恰是城市肌理中最鲜活的血脉。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