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秋意渐浓,城市上空时常盘旋着南迁的候鸟,它们的鸣叫在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间碰撞出空洞的回响。陈序的生活进入了一种奇特的节奏,外部世界的喧嚣与赞誉如同被一层无形的滤网隔绝,变得模糊而遥远;而内部世界的探索与构建,则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深度展开。
他几乎停止了所有非必要的社交,婉拒了数个看似光鲜的讲座和派对邀请。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通过林女士进行,她像一个尽职的过滤器和管理者,只将那些真正有价值、无法回避的信息传递给他。陈序对此心怀感激,这让他得以将几乎全部的心力,都倾注在对《涌流》的最终完善,以及对下一阶段创作的构思上。
《涌流》的修改进入了最精微的阶段。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算法生成的美感,而是开始追求一种更深层的、近乎“道”的韵律。他反复调试着电磁阀开合的时序,试图让那些气泡的生成、上升、汇聚、破灭,呈现出一种如呼吸、如潮汐般的自然节律。他引入了随机变量,但又用更高的规则加以约束,使得这种随机并非混乱,而是在混沌中蕴含着秩序,如同自然界中树叶的脉络或雪花的结晶。
他常常在《涌流》前一坐就是数小时,观察着那乳白色悬浮液中永恒变幻的图景。气泡如同宇宙中的星尘,短暂地聚合,又倏然消散,每一次形态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唱。他感到自己并非创造者,更像一个引导者或观察者,为某种潜在的、自组织的能量提供了一个显现的舞台。这种认知让他对“创作”有了新的理解——艺术或许不是强加意志于材料,而是为材料自身潜藏的可能性,创造一个得以绽放的“缘”。
与此同时,他开始系统地整理自己积累下来的所有材料试验样本、草图和工作笔记。他将它们分门别类,贴上标签,建立索引,仿佛在整理一座私人博物馆的藏品。这个过程枯燥而耗时,却让他对自己走过的路有了更清晰的俯瞰视角。他看到了自己兴趣的转移轨迹:从早期对痛苦情绪的直接宣泄,到中期对材料物性的客观探索,再到如今对能量、关系、生成与湮灭等抽象概念的痴迷。
一个更为庞大的、系列创作的构想,开始在他脑海中酝酿。他暂时将其命名为《元系》,意图不再创作单件的、孤立的作品,而是构建一个彼此关联、相互指涉的作品群。它们将共享某些核心的材料语言(如内发光、异质并置、动态系统),但每一件又独立成章,从不同侧面探讨“存在”、“关系”、“时间”等母题。《蚀》可以被视为这个系列的先声,《涌流》则是其在动态维度上的延伸。
这个构想让他感到兴奋,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元系》需要更深厚的学养支撑,更宏大的视野,以及更持久的耐心。它可能耗费数年,甚至更长时间。但这不正是沈院长所说的“往下挖,往深里走”吗?
他将这个初步构想记录在一本新的、空白的笔记本上,命名为《元系札记》。在第一页,他只写下了两行字: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芥子中见须弥。”
他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需要极大定力与孤独的窄路。但他内心那片曾经狂躁的蜂群,此刻却为这个宏大的目标,发出了低沉而一致的、充满期待的振翅之声。
第四十章
一个霜降的清晨,陈序接到顾经纶的邀请,依旧是去那处山间宅邸。这一次,没有提及作品,只说是“喝茶”。
再临此地,心境已与初次来时大不相同。少了那份拘谨与仰望,多了几分沉静与坦然。庭院里的黑松在深秋的寒风中更显苍劲,枯山水庭院的砂纹被重新耙制过,呈现出一种冷峻而富有禅意的韵律。
顾经纶在茶室等他,茶已煮好,炭火正红。他穿着厚厚的棉麻袍子,神态比以往更显松弛,仿佛卸下了某些外在的盔甲。两人对坐,没有过多寒暄,只是安静地品着第一道茶。茶汤醇厚,暖意顺着喉咙滑入胃中,驱散了清晨的寒气。
“沈老头的话,听进去了?”顾经纶放下茶杯,目光平静地看向陈序。
陈序点了点头:“受益匪浅。如当头棒喝。”
“嗯。”顾经纶似乎并不意外,“他能说那些,是觉得你这块料,或许还能雕一雕。”他语气平淡,却是一种极高的认可。“外面那些热闹,都推了?”
“推了大部分。留下些必要的。”陈序如实回答。
“做得对。”顾经纶提起铁壶,缓缓注入第二道水,蒸汽氤氲,“蜂采蜜,不是为了围着蜂巢嗡嗡叫。你现在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花,而是把采回来的蜜,好好酿透。”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听说你在琢磨新东西?一个系列?”
陈序心中微动,知道林女士或其他人可能已经将他的动向告知了顾经纶。他也没有隐瞒,将自己关于《元系》的初步构想,以及《元系札记》上的那两句话,简要地说了出来。
顾经纶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紫砂壶光滑的壶身上摩挲。直到陈序说完,他才缓缓开口:“‘于无声处听惊雷,于芥子中见须弥’……口气不小。”他抬起眼,目光锐利,“惊雷在哪?须弥何在?不是靠想,是靠做出来。系列创作,最忌虎头蛇尾,或者换汤不换药。每一件,都得是那一滴能照见大海的水珠,那一粒能容纳虚空的金刚芥子。你能保证吗?”
这追问,比沈院长的教诲更为直接,更近乎拷问。陈序感到一股压力,但他没有退缩,迎着顾经纶的目光,沉声道:“我不能保证结果。但我能保证,会竭尽全力,往那个方向走。”
顾经纶盯着他看了几秒,脸上紧绷的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些。他给自己和陈序斟上第二道茶,茶色已转为清亮的琥珀色。
“记住你今天的话。”他语气放缓,“这条路,很长,也很孤独。你会遇到瓶颈,会自我怀疑,会发现之前以为的蜜源,可能只是假花。甚至……可能到最后,也酿不出你想要的蜜。”
“我知道。”陈序低声说。这些可能性,他早已在深夜独自面对过。
“知道就好。”顾经纶将茶杯递到他面前,“喝茶。”
接下来的时间,他们不再谈论艺术,只是随意地聊着天气,聊着庭院里植物的变化,聊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茶室里的气氛松弛而温暖。陈序感觉到,他与顾经纶之间的关系,似乎发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少了一些审视与被审视的张力,多了一丝近似于师徒或忘年交的、基于共同认知的默然理解。
离开时,顾经纶送他到院门口,站在那棵苍劲的黑松下,忽然说了一句:“下次来,带上你的‘惊雷’和‘须弥’。”
陈序郑重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承诺。
回程的路上,他看着车窗外飞速倒退的、逐渐染上冬意的山景,内心充满了某种沉甸甸的、却不再迷茫的力量。
他清楚地知道,下一阶段真正的挑战,不在展厅,不在市场,而在这间小小的阁楼里,在他与材料、与理念、与自身极限的无声搏斗之中。
第四十一章
从顾经纶处回来后的整个冬季,陈序进入了近乎隐居的状态。城市被几场罕见的寒流席卷,阁楼里即使开着取暖器,也依旧能感受到窗缝渗入的刺骨寒意。但这物理上的冷,反而衬托出他内心那团创作之火的炽热与专注。
《涌流》终于达到了他理想中的状态。气泡的生灭不再是机械的循环,而是呈现出一种仿佛拥有自主生命般的、带着微妙情绪变化的韵律。有时它们密集涌现,如同欢快的庆典;有时又疏落飘散,带着淡淡的哀愁;有时则会形成缓慢旋转的涡流,如同宇宙初开的星云。他将其视为《元系》中动态部分的奠基之作,小心翼翼地封装好,记录下最终的技术参数和观感笔记。
随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元系》第二件作品,也是静态部分深化探索的《凝尘》之中。
《凝尘》的构思更为极端和内敛。他选择了一块巨大的、未经任何打磨的天然石板,表面布满了亿万年来风雨侵蚀留下的、如同抽象山水的天然肌理。他没有在石板上添加任何人为的绘画或雕刻,而是设计了一套极其精密的、由传感器和微电机控制的“落尘系统”。
他在石板正上方,悬挂了一个密封的、装有极其细腻的、特定矿物成分粉尘的透明容器。容器底部有数百个微孔,由程序控制开合。根据环境湿度、光线变化甚至是他本人在阁楼内的活动频率(由震动传感器捕捉),程序会以极其缓慢的、几乎无法察觉的速度,让那些粉尘飘落,均匀地、一层层地覆盖在石板天然的肌理之上。
这个过程极其缓慢,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粉尘在石板上堆积,会逐渐改变石板的视觉质感,强化或弱化某些纹理,形成新的、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风景”。而偶尔,当阁楼内有较大的震动(比如他用力关门),或者环境湿度骤变时,程序会短暂加快落尘速度,形成类似“山间云雾”或“雪落山谷”的意象。
这几乎是一件“反作品”的作品。它没有确定的完成形态,它的“创作”过程被无限拉长,与时间、环境乃至艺术家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它探讨的是最微末的物质(尘)与最恒久的载体(石)之间的关系,是自然之力与人为干预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是“存在”本身那缓慢堆积与偶然变动的状态。
构建《凝尘》的技术挑战丝毫不亚于《涌流》。微尘的控制、传感器的灵敏度校准、程序的复杂逻辑,都需要极致的耐心和精准。陈序常常为了调试一个参数,在寒冷的阁楼里工作到深夜,手指冻得僵硬,呵出的白气在电脑屏幕前缭绕。
但他乐在其中。这种与材料、与时间、与不可控因素共舞的创作方式,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深沉的愉悦。他不再是那个急于表达、急于证明的愤怒青年,他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倾听物质与时间自身的声音。
窗外,城市的冬天依旧喧嚣而匆忙。而阁楼之内,时间以另一种方式流淌——缓慢,静谧,伴随着微尘飘落的、几乎无声的沙响,以及一个艺术家与他的造物之间,那漫长而专注的、共同呼吸的节奏。
陈序知道,他的“惊雷”与“须弥”,正藏在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凝尘”过程之中,等待着被时间、被观者、也被他自己,慢慢地发现,慢慢地解读。
而这,仅仅只是《元系》漫长旅程的开始。
---
(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一章 终)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丛书》杂志社副主编。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同时有二十多篇诗词荣获专家评审金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得一等奖。“2024——2025年荣获《中国艺术家》杂志社年度优秀作者称号”荣誉证书!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