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今天我金婚
冯宝哲
对于婚龄的称谓,各国多有不同,但据我了解,比较统一的提法,就要数二十五年的银婚和五十年的金婚了。今年"五一"正好是我的金婚纪念日。

一九五七年末,我响应党的号召从白水县人民银行下放回乡进行劳动锻炼。当时机关干部劳动锻炼尚是一个新的提法,我就属于第一批,是回本乡本社(这里的社是指农业生产合作社),将来是否要回机关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回乡的介绍信上载明带薪一年,一年后按普通社员对待。刚回到家,父母就为我张罗寻找对象的事,那时我是一门心思自学准备参加高考,对于婚事并无多少热情,父母就告诫我不要眼头过高,真令我哭笑不得。架不住父母的唠叨,因为也到男大当婚的年龄了,谈婚也是无法推辞的事,只好听凭摆布。我与妻的相识还得感谢同村的王婶,王婶是我的同学王敦福的母亲,这是一个心地善良精明能干的老太婆,妻是她外甥的女儿,在她的积极撮合下,我俩在她家第一次见面。妻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虽够不上十分漂亮,却也眉清目秀,同我拙笨的“尊容”比较起来倒也并不辱没。原本两个陌生的人初次见面,自然先得介绍自己的概况,我们谈得倒不遮掩,从她的自述中,得知她姓孙,名淑云,小名雪儿,是邻村肖家人,父亲是农业社会计。我因出于敷衍,着重说自己的缺点,包括说话曾经口吃,腿骨曾经骨折等等,一古脑儿地竹筒倒豆子般摆了出来,想不到的是她对此并不介意,我对她也挑不来什么毛病,于是双方便表示了可以接受对方的意思,就这样这个对象竟一下子谈成了。 初次见面虽然印象不错,而且确定了关系,但是我怎么也找不出一见钟情的感觉。当时像我俩谈婚的这种见面形式,在关中农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多是在父母的主导下由介绍人牵线,让两个素昧平生的年轻人坐在一起,互相了解,如果都能认同对方,这婚事几乎可以说成了一半,接下来就是双方家长在介绍人的斡旋下商谈财礼及订婚的事。我把这称之为半包办半自由式的婚姻,真正属于双方自由恋爱私订终身的反而为数极少。我的婚事虽然没有冲破这个模式,但我对财礼一事则是持反对态度的,订婚的仪式我也以为没有必要,这两点很快地成为双方家长的共识,这种对待世俗的一致看法,增加了我对妻的好感,于是通过介绍人我给了妻六十元人民币便算订了婚。订婚后父母又催着我赶快结婚,为了了却二老的心事,我俩第二次见面仍在王婶家,这次是商量结婚时间的事。由于白水银行的同事嚷嚷着要参加我的婚礼,要求最好放到假日,于是我便提出婚期放在五一节,妻没有提出异议,婚期就这么定了下来。

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即古历戊戌年三月十三日,这一天我俩以最简朴的方式举行了婚礼。早饭后我去她家,两人各骑一辆自行车到龙阳去照了个结婚像,便领着她直奔我家而来,没有彩车的接送,没有乐户的吹打,没有鞭炮的助阵,这在我们村上算是开了先例,属于新事新办了。在三伯父的主持下,我带着新娘进门先向服侍的祖先神位行了礼,这大约是在告慰先祖我们冯家又添了新的一员,接下来的结婚仪式也相当简单,由证婚人颁发结婚证书后,只有夫妻对拜,向双方家长行礼,向介绍人行礼,向来宾行礼等不可省略的礼节,其余的俗套一概全免。招待亲友的酒席完全是自备的,虽然不搞铺张,但也绝不寒酸。
大家高高兴兴地庆贺我俩的婚礼,我却像完成了一项任务似地长吐了一口气,心情怎么也激动不起来,婚礼使我承担了与妻共同生活的责任,但是我们之间原来的相互了解真是太有限了,可以说缺乏深厚的感情基础,今后能否相偕百年,只能听天由命了。不过此前与妻有限接触的直觉告诉我,她是一个善解人意值得信赖的伴当。我对我们之间美好的生活前景充满了希望,“先结婚,后恋爱”的条件是完全具备的,婚后的实践说明,我这一步虽然走得莽撞,但绝对是走对了。我娶到了一个贤淑文静勤快能干的妻子。婚后的恋爱使我俩的感情迅速升华,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在彼此的心目中都具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相聚相依是我俩的最大幸福,那种两颗心的挂牵,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形容绝不为过。
时光过得真快,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俩已由当年的青春牛女变成了古稀翁妪,流逝的岁月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历程,五十年间两人一直相敬如宾,相得无间,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俩相容、相知、相帮、相扶终于走到今天,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这一切我得感谢上苍的巧意安排,使我在不经意间获得了如意伴侣。
所谓成家立业是从结婚开始算起的,几十年来妻在我这个家中的地位简直太重要了,她是这个家的功臣。她孝敬父母,侍奉二老归天;她教养子女,哺育四婴成人;她爱护弟妹,经常关心接济;她作务庄稼,赛过精壮男劳,她主持建房,修成新屋一院;她操持家务,一切井井有条。妻对家的付出与奉献,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份。还有她深孚众望,担任基层干部,乐为群众办事;她善待亲邻,力倡团结和睦,处处撒播温馨。如要细说,真是几天几夜也无法讲完。以后有时间,我会梳理自己的记忆的。今天暂且至此住笔,我还要同儿孙们一道欢庆自己的金婚哩!我要深深地向妻鞠上一躬,感谢她五十年来对这个家庭的杰出贡献!
2008年5月1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1938年1月生。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曾在银行、农牧、政府、保险等部门任职,高级经济师,《陕西保险》杂志特邀编辑,1998年退休,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中华诗经阁荣誉顾问,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渭南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渭南联苑》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副会长、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主持过十多次征联大赛的收集与评审,编辑出版过《三圣遗风》、《孝苑联韵》、《联颂文祖》、《春沐三农》、《金鉴联韵》、《凛然正气》、《江河赤子》、《情驰夕阳》、《千古功臣》等征联荟萃,热衷乡土文化,担任编审,参于编辑《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蒲城分卷》以及《尧山雅韵》第二至九集。著有《风雨留痕》五卷等二百多万字。
编辑 审核:惠玲玲 白公平
美编:惜缘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杨敬信
图片由作者提供
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