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今朝杯”纪念长征胜利90周年征文046
长征——永恒的史诗
刘志华
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这是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对中国红军长征的评赞。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长征“是件可喜的历史事件。”
长征,这一震惊世界的可喜历史事件,构成了一部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打开历史的诗篇,长征史诗,并非寻常的字数罗列,她是一首有韵律、令人心跳的激昂乐章,是逝者灵魂的觅迹回响。当人们提及“长征”,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一幅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红色路线图,而是一幅幅鲜活、滚烫、充满人性光辉的生命画卷。
九十年,一个近世纪的轮回,足以让沧海变为桑田,但长征,这部用双脚与信仰写就的史诗,却从未在近代中华民族的记忆中褪色。她与那首诞生于陕北高原风雪中的《沁园春·雪》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一座精神的丰碑,矗立在时间之上,俯瞰着来路、昭示着未来。
我们要真正理解长征,就应该卸下历史旁观者的身份,走进那支衣衫褴褛却目光如炬的队伍,去感受他们作为“宣传队”、“播种机”、“战斗队”的人性温度。这三个身份,不是军事术语的冰冷划分,而是红军战士在绝境中,用生命践行的三种最本真、最炽热的人性光辉。
一、长征是宣传队:用生命丈量人心的温度
宣传,在长征途中,它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薄薄的传单,而是一种以生命为墨、以大地为纸的“行为艺术”。它是一种无声的感召,一种温情的传递,一种在最黑暗处点燃希望的智慧行动。
可以设想,一位生活在黔南大山里的苗族姑娘。世代以来,她见过的“兵”,要么是横征暴敛的军阀,要么是烧杀抢掠的溃兵。其代表着恐惧、掠夺与屈辱。突然有一天,一群衣衫破旧、面带饥色但眼神清澈的队伍来到她的村寨。他们不抢粮食,反而用银元购买;他们不住你的家,而是在屋檐下和衣而眠;他们不调戏妇女,反而会帮她挑水、劈柴。更让她震惊的是,队伍里还有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女兵,她们会笑着教自己的弟妹们唱歌,歌里唱着“打土豪,分田地”。
这,就是长征最直接、最深刻的宣传。她没有借助任何媒介,却抵达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红军战士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颠覆了“兵匪一家”的千年认知。红军是一面行走的镜子,照见了什么是人民的军队,什么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队伍。
在四川大凉山,面对世代与汉人为敌的彝族同胞,红军没有选择强攻。刘伯承元帅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按照彝族最神圣的习俗,结为兄弟。这杯鸡血酒,比任何檄文都更有力量。它传递的信号是:我们尊重你们,我们是平等的兄弟,我们共同的敌人是压迫我们的人。这种基于尊重的宣传,是最高明的智慧,也是最温暖的人性。让红军顺利通过了被视为“绝地”的彝区,也在彝族同胞心中播下了民族平等的火种。
长征的宣传,更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上。一位红军卫生员在行军途中,看到一位奄奄一息的老阿妈,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救命的最后一支奎宁剂注入她的体内。老阿妈得救了,那位卫生员却可能因为疟疾而倒下。这一针,注射的不仅是药品,更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种宣传,是刻在骨子里的。
当领袖毛泽东在陕北袁家沟的雪地里写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他所描绘的,不仅仅是壮丽的山河,更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长征这支宣传队,用两万五千里的步履,将“人民”二字,深深地烙印在了这片古老国土的每一寸肌理中,让最底层的人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不是被遗忘的尘埃,而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长征是播种机:在绝境中播撒未来的希望
如果说宣传是触动当下,那么播种,则关乎未来。长征的“播种机”功能,更富诗意,也更见悲壮。它不是将饱满的种子撒入肥沃的土壤,而是在最贫瘠、最荒芜、甚至看似毫无生机的绝境中,播下理想的、革命的、必将燎原的火种。
每一颗“种子”,都是一个红军战士的生命,或是一段感人的故事。在茫茫草地,一个班的战士为了保护一位文职干部,手挽手走进泥潭,用血肉之躯为他铺平道路。那位活下来的干部,后来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他的一生,就是那颗种子长成的参天大树。他身上,承载着全班战士的生命与希望。
在翻越夹金山时,一位炊事班长为了不让战友们饿肚子,背着沉重的铁锅,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当他终于爬上山顶,却因饥寒交迫而倒下,身体已经僵硬。战友们打开他的锅,发现里面只有几块他舍不得吃的、已经冻得像石头的树皮。这个铁锅,就是一颗种子。它告诉所有幸存者,什么是牺牲,什么是战友情,什么是为了胜利可以付出一切。这颗种子,将在未来的战斗中,激励他们勇往直前。
长征播下的,更是理想与信仰的种子。在遵义,红军召开群众大会,将地主豪绅的粮食和财物分给贫苦百姓。当一位衣不蔽体的老人第一次捧着属于自己的白米,泪流满面时,他心中播下的是“平等”的种子。在甘肃哈达铺,毛泽东从一张旧报纸上看到了陕北有红军和苏区的消息,于是确定了长征的最终落脚点。这个消息,对于疲惫至极的红军来说,就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它让所有人相信,苦难的行军终有尽头,光明的未来就在前方。
这些种子,在当时看来是微不足道、如此渺茫,并伴随着巨大的牺牲。但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能在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十四年后,当人民解放军席卷全国顽匪时,人民看到了这些种子结出的硕果:无数老百姓用独轮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无数青年踊跃参军,因为他们心中,早已埋下了对红军、对共产党的信任与向往。
《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正是对这些播种者最好的礼赞。他们播下的,不是封建帝王的个人野心,而是属于人民的时代风流。他们用生命证明,最微小的火种,足以点燃整个时代的夜空。
三、长征是战斗队:向死而生的血性与风骨
战斗,是长征最直观的底色。但若仅仅将其理解为与枪林弹雨的对抗,便低估了其人性的深度。长征这支“战斗队”,其战斗的对象是多元的:不仅是敌人,是自然,更是内心的恐惧与无望。
与敌人的战斗,是血与火的洗礼。湘江边上,五万英魂化为江流,那是何等的惨烈!实是目不忍睹。然而,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决绝,淬炼出了红军钢铁般的意志。
1935年5月,大渡河畔,前有天险,后有追兵。安顺场的渡口,只有几条小船,无法渡过数万红军。唯一的希望,是上游160公里外的泸定桥。当红四团接到命令:“必须在两天内赶到”时,一场生死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将士们冒着大雨,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奔袭,一天一夜行军240里,遭遇大小战斗七次,创造了步兵行军史上的奇迹。然而,当他们到达泸定桥时,桥上的木板全被敌人抽走了,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锁。由二十二勇士组成的突击队,脚下是咆哮的大渡河,对面是敌人的机枪火网,他们攀着铁索,冒着弹雨,用血肉之躯铺就了前进的道路。他们战斗的,不仅是敌人的火力,更是“大渡河天险”这一历史魔咒——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曾在此全军覆没。红军勇士们用行动宣告:红军不是石达开,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与自然的战斗,是人类意志力的极限挑战。雪山之巅,空气稀薄,风如刀割。一位战士倒下了,他的身体很快便成为一座“路标”,指引着后来的战友。他的牺牲,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精神的延续。草地里,沼泽无情吞噬着生命,但战士们互相搀扶,喊着“跟上,别掉队”的口号,与死亡挣扎。他们战斗的,是生理的极限,是环境的残酷,更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的捍卫。一个细节令人动容:许多战士在陷入泥潭前,最后的动作是将枪支扔给战友。在他们心中,武器比生命更重要,因为那是继续战斗的希望。
最深刻的战斗,是与内心的战斗。当饥饿、寒冷、疲惫、绝望如潮水般涌来,当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支撑一个人走下去的,是什么?是信仰。是“我们为什么而战”这个根本问题的答案。一位小战士在过草地时,饿得奄奄一息,指导员将最后一块青稞饼递给他。小战士问:“指导员,我们能走出去吗?”指导员指着远方说:“能,因为我们的身后是人民,我们的前方是新中国。”这句简单的话,就是战胜内心恐惧的终极武器。
这支战斗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们不是冷血的战争机器,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年轻人。他们会为牺牲的战友流泪,会为一只救伤员的小马驹让出自己的口粮,会在短暂的休息时刻,围坐在一起,憧憬着革命胜利后的生活。正是这种丰富的人性,让他们的战斗显得尤为悲壮、尤为崇高。他们不是为了杀戮而战,而是为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而战。
四、追溯长征脚步,品读宏伟诗词
我的感悟与《沁园春·雪》的灵魂相遇。初读《沁园春·雪》,是五十多年前在中学的课本里。那时,只觉气势磅礴,辞藻华美,革命浪漫,却难以体会其中的千钧重量。直到暮年我走进“首都革命历史博物馆”,亲听讲解员讲解和亲历者的讲述录音,看到长征路途艰险的史照,触摸泸定桥冰凉的铁索,仰望“夹金山的皑皑白雪”,这首词在我心中真正“活”起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不再是单纯的写景。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在雪地里留下的一个个脚印,那深一脚浅一脚的脚窝,通向未来的远方。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是红军队伍在艰难行进中的生命律动,是压抑不住的蓬勃力量。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不再是单纯的历史点评。我读出的是一种超越历史的自信。秦始皇、汉武帝,他们创造的是帝王基业;而红军这支队伍,他们要创造的,是人民的天下。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采”与“风骚”,是任何封建帝王都无法比拟的。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每当我读到这一句,内心总会涌起一股热流,让我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士,他们没能看到“今朝”,但他们的血,浇灌出了“今朝”的花。也让我反思自己,我们这些享受着“今朝”阳光的后来人,又该如何作为,才能无愧于那些“风流人物”的牺牲?
在我四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中,多次遇到过巨大的“瓶颈”,曾百思不得其解,恍若奋斗精神被困住。无奈至极,只能自我求解?突然,在某个深夜,我重读《沁园春·雪》,读着读着,眼前浮现出长征的画面。同时,《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词语,让我豁然开朗:我遇到的困难,与流血牺牲、受冻挨饿、泥泞沼泽、雪山草地相比,又算得了什么?我心中的那份“小我”,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面前,显得何其渺小。那一刻,我读懂了长征精神传承给我们的,不是苦难的记忆,而是战胜苦难的勇气与方法。
五、永恒的史诗,不朽的丰碑
九十年,弹指一挥间。长征,这支伟大的“宣传队”、“播种机”、“战斗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所铸就的精神,却如同《沁园春·雪》中所描绘的北国雪景,气象万千,亘古长新。
长征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人心向背;真正的希望,播撒于绝境之中;真正的胜利,属于那些为了信仰向死而生的人。
今天,我们走在新长征路上。这条路,没有自然雪山草地和泥泞沼泽,却有改革开放的深水区和暗流险滩;暂且没有枪林弹雨,却有着国际竞争的博弈和需要时刻警惕的偷袭。
我们依然需要有长征的宣传智慧,去凝聚共识,团结最广大的人民;我们依然需要有长征的播种精神,去埋下理想的种子,为民族发展的未来奠基;我们依然需要有长征的战斗意志,去攻克一个个难关,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长征,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史诗。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一次品读《沁园春·雪》,都是一次灵魂的升华。长征丰碑,必定永远矗立在那里,作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坐标,指引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步履不停,奋勇前行!
作者姓名:刘志华;性别:女;年龄:70;退休人员。
链接: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部队大会师,标志从1934年10月10日开始历时两年的中国工农红军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同年2月,毛泽东同志创作完成《沁园春・雪》,作品以其宏伟的意境、磅礴的气势、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诗词史上的不朽经典。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纪念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90 周年,以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举办此次征文活动,面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征集优秀作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毛泽东《沁园春·雪》创作90周年。
二、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
济南市文联
济南市作家协会
中共商河县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商河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商河县文联
承办单位:
商河县作家协会
独家冠名:
济南今朝酒业有限公司
三、征文时间
2025年10月3日-2026年6月30日
四、征文要求
1、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感染力。可从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等多维度进行阐述,也可分享自身与《沁园春・雪》的故事及感悟。
2、体裁要求:体裁限散文、诗歌。诗歌不超过 50 行,散文字数在 3000-5000 字为宜。
3、原创性要求:作品必须为原创,未在任何公开出版物(包括网络平台)发表过,严禁抄袭、剽窃。
4、格式要求:文章标题三号黑体加粗,正文四号宋体,行距 1.5 倍。在文章末尾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及微信、电子邮箱。
5、数量要求:散文限1篇,诗歌限2篇。
五、投稿方式
请将稿件以 Word 文档形式发送至指定邮箱(shwynj431@163.com)或微信(p515678),邮件主题请注明 “今朝杯征文 + 作者姓名 + 作品标题”。联系电话:13210500123。
六、评选与奖励
本次征文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设置专栏推介。活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获奖作品有机会入选《商河文艺年鉴(2025)》。
奖项设置:散文、诗歌分别设置一等奖5名;二等奖 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若干名。
另外设置人气奖三名,以阅读点赞留言等权重数量前三位者获得。
评选结束将在泉城济南举行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七、其他事项
主办方有权对参赛作品进行展览、出版、宣传等用途,不另付稿酬。
参赛作者需确保所提交作品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及其他合法权益,如因作品侵权引发法律纠纷,责任由作者自行承担。
本次征文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2025年10月3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