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建国以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文化,我们脱口而出的是电影《刘三姐》。电影里,歌仙刘三姐用民歌做武器,反对压迫,表达爱情,嘲笑愚蠢。从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歌剧片《刘三姐》到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彩色故事片《刘三姐》,刘三姐从此成为人民的偶像。导演苏里、主演黄婉秋和其他人员功不可没。
电影《刘三姐》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棵参天大树!那么,这样的参天大树又是怎样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一个人的构架到集体改编,从多剧种到融为一体,从地方到全国,从戏剧到电影呢?
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湖南、香港、台湾等地流传,以广西、广东两地最多。歌仙的名称,不一致,有刘三姐、刘三妹、刘三姑、刘三娘、刘三姑太等。各地流传的民歌内容也多种多样,应该说有的就好比美酒,有的未必不是毒药。如此丰富多彩的素材,1200多年的历史,从清朝到1948年,作为彩调剧的《刘三姐》,剧本和演出还没有引起重视、萌芽、提高、普及、推广。
一、前人栽树
1、邓昌伶,广西罗城人,1911年生,1937年上海复旦大学正风文学院毕业,1947年在广西宜山创办克强私立中学,任校长兼国文教员。1948年到1953年12月,邓昌伶根据宜山当地民间传说,精选出“传歌”、“对歌”、“抢亲”、“除恶”、“成仙”几个典型故事情节,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经其构造和布局,把它们安排成按照一定时空顺序发展的,具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戏剧作品。邓昌伶的彩调剧本《刘三姐》塑造了壮族姑娘刘三姐美丽善良、热爱生活、不畏权势的人物形象,剧中莫财主、莫管家、刘二、渔翁、对歌秀才、侍女等形象基本形成,人物性格已勾勒出雏形。
1957年8月20日,邓昌伶把自己创作的戏剧剧本《刘三姐》送给广西省文化局。
广西省文化局把这一剧本转给主管戏剧创作的省戏改会。
广西省戏改会于1957年9月13日这一剧本推荐给柳州和平彩调团。
2、柳州和平彩调团将接到的戏剧剧本《刘三姐》抄录留团,并且呈送柳州市文化局。
3、经审阅后认为剧本适合演出,1957年10月16日柳州和平彩调团去信给邓昌伶,要求提供原创资料参考,并组织当地文化干部及文艺工作者共同研究修改。彩调团原信部分:“该剧内容很好,比喻方言丰富,颇有地方色彩,经我团艺委会研究认为,适合我团演出,因此未征得你的同意前将这个剧本抄录下了。现我团初步计划邀请当地文化干部及新文艺工作者共同研究将这个剧本适当修改补充一下,是否允许尚须征得您的同意后方可进行。”
邓昌伶同意修改,并将原创资料寄给彩调团指定人员。
4、1958年10月31日,柳州和平彩调团致函告知邓昌伶,剧本改编工作没有如期进行,剧本原本找到后邮回给邓昌伶。
5、1958年底,柳州和平彩调团接到柳州市委宣传部、柳州市文化局确定其(应该是柳州市彩调团)创作“刘三姐”题材剧目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曾昭文接受彩调团的邀请和柳州市文化局的指派,协助柳州和平彩调团编写彩调剧《刘三姐》剧本。
6、1959年1月,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完成,署名《刘三姐》创作组集体创作。1959年4月,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的署名改为曾昭文。
遗憾的是,邓昌伶作为彩调剧《刘三姐》著作者的署名没有出现在柳州市彩调团编写的彩调剧《刘三姐》中!
一棵未来参天大树、当时幼芽彩调剧《刘三姐》由业余作者邓昌伶倾心栽种、柳州和平彩调团精心抚育的参天大树彩调剧《刘三姐》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7、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法院判决,彩调剧《刘三姐》第三、五、八、九方案系邓昌伶戏剧作品《刘三姐》的改编作品。
至此,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刘三姐》剧本创作的第一人,当属宜山的邓昌伶。
二、枝繁叶茂
1959年是彩调剧《刘三姐》走向辉煌的一年,可谓捷报频传。
1、1959年3月,柳州地区、市文化局联合举办文艺汇演,柳州和平彩调团的彩调剧《刘三姐》参加演出。何佩云饰演刘三姐。
第一个将彩调剧《刘三姐》搬上舞台的是柳州和平彩调团。在彩调剧团第一个扮演刘三姐的是何佩云。
1959年4月20日,柳州和平彩调团改为柳州市彩调团。
2、1959年4月,柳州市彩调团的彩调剧《刘三姐》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庆节目汇报演出。
3、1959年5月15日,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成立。这个创作组,深入采风,收集有关民歌20000多首(一说25万字),民间传说100多个等。
4、1959年7月,柳州市彩调团的彩调剧《刘三姐》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礼堂为蒙古人民共和国主席泽登巴尔作招待演出。
5、1959年7月下旬,彩调剧《刘三姐》剧本第三方案完成。
《剧本》月刊发表彩调剧《刘三姐》重头戏“对歌”一场戏。这,标志着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的成功。
6、1959年8月14日,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在柳州演出,深受欢迎。
7、1959年9月,柳州市彩调团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演出,很受欢迎,轰动一时。
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的署名为:曾昭文、龚邦榕、邓凡平、牛秀 黄勇刹。
8、1959年8月29日到9月14日,《广西日报》、《柳州日报》先后全文连载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一月三次印刷,发行27万多册。
9、1959年10月,柳州市彩调团的彩调剧《刘三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做汇报演出。
10、1959年12月,柳江县举办《刘三姐》文艺汇演。
三、区动国闻
柳州市彩调团编写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得到欢迎,形成“刘三姐”演出热,多剧种、多剧团、多形式、多剧本涌现。1960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发出举行“刘三姐”专题文艺汇演的通知。
1、1960年1月,柳州地、市文化局联合举办《刘三姐》汇演大会。有柳州市彩调团、柳城、柳江等县(市)的14个文艺代表队参加演出。
2、1960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发出通知:决定于4月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文艺汇演大会。
3、1960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各种剧种《刘三姐》专题汇演。有11个剧种、上百个“刘三姐”参加。汇演后,以彩调团编写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本为基础,同时参考吸收其他剧团的参演本,将《刘三姐》改编为八场歌舞剧,1960年6月剧本问世,创编: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 改编:广西壮族自治区1960年《刘三姐》汇演大会。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版权局确认歌舞剧《刘三姐》剧本改编执笔人署名为:郑天健、卞璟、江波、宋德祥、田明、古笛共6人。
3、《剧本》月刊、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先后印行歌舞剧《刘三姐》剧本。
4、1960年10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歌舞剧《刘三姐》,给予高度评价。
5、之后,歌舞剧《刘三姐》在全国24个城市巡演近一年,众口传唱,誉满全国。
6、1960年2月,柳州市彩调团编写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五方案定稿,创作组成员增加包玉堂。
7、1960年3月,著名词作家、编剧乔羽编剧的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脱稿,括号注明:根据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同名彩调剧改编,发表在《电影文学》月刊1960年第9期。
四、影红全国
1959年9月,柳州市文化局专门派人到北京,请求协助,帮助修改提高《刘三姐》,力图把歌舞剧《刘三姐》推向全国。当时,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责成中央歌剧院派人前往,并建议把这个题材写出歌剧。
中央歌剧院指派编剧乔羽、作曲舒铁民、导演周星华前往广西,1959年9月到1960年4月22日,此三位果然不负众望。
1960年2月,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到广西。1960年6月,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摄制电影故事片《刘三姐》。
1960年6月,广西歌舞剧《刘三姐》赴京,前后演出3个月,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此时,刘三姐的扮演者有两个:傅锦华和雄秀芬。
第三次中国文代会在北京开幕。在柳州市彩调团演出《刘三姐》中扮演刘三姐的第一代演员何佩云出席大会,并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歌剧片《刘三姐》上映。
1961年春节,广西歌舞团在深圳演出《刘三姐》。
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故事片《刘三姐》在全国上映。从此,电影《刘三姐》歌遍全国,享誉海外。
1963年,第二届“百花奖”揭晓。电影《刘三姐》同时荣获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工奖等四个奖项。
长春电影制片厂苏里、乔羽、黄婉秋、张桂兰、傅锦华等相关内容在全国大受欢迎。
从此,一棵灿烂辉煌的大树《刘三姐》永驻华夏,不断流传,不断演绎。(未完待续)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作者简介:任满超,1984年洛宁一高中毕业。1994年开始,在《洛宁教育》发表散文《芳草情》,在《新洛宁》发表图片《劫后余生》,在《洛阳日报》发表《电线不要缠在树上》,在《洛宁之窗》发表散文《拍照的滋味》、《书城》发表散文《心中的神灵寨》,《故道》发表散文《你好,老师!》。2016年,《人民日报》等微信公众号采用精选留言670条,其中2次获《河南日报农村版》“神评”;《闪小说作家论坛》《陀螺文化网》发帖5次;《中国安全生产网》发表文章10篇,其中《八大特种作业三句半,经典!!!》和《原来危化品离我们这么近!》入选该网“大咖驾到”专栏,后一篇被搜狐、新浪博客、重庆、河南、陕西等地12家媒体转发。2016年,是作者丰收的一年。2017年在《中工网》论坛有4篇文章入选“两会建言”,一篇文章被《中国安全生产网》作为“35号E案”选用。先后在《洛宁城事》网站和《入围洛宁网》发布文章数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