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宁县方村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村庄,早在秦汉时期已有人居住,西方村和东方村两个行政村合称谓方村。西方村南依玉泉青山,北傍洛河流水,西有景阳川涧河,东与东方村骨肉紧连没有明显界限。东距西王村五里,西距山底乡的南洞村五里,西南河东距西山底的司阳村三里,河西的孟村二里。西方村是赵村镇西北端的门户,也是洛宁县走向世界的窗口之一----洛宁西站。
方村与我县的马店镇马店村,东仇村隔河相望。童年的记忆里方村四面环水,就连村中央也有渠水流淌,南靠玉泉山,虽说是山,但却是土山亦谓之岭或塬,因土质肥沃早已被垦为千亩良田。2018年6月投资100余万元,改造完成了3.5米宽的田间水泥生产路3.9公里,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西方村域面积约3000余亩,其中耕地约1700亩(旱地1000余亩,水地500多亩),滩涂700多亩,竹园和林地380亩,村庄占地220余亩。村中东西纵贯县级柏油公路一条,村北快速通道紧依洛河而上,交汇于西北角、桥跨洛河南北通达郑卢,洛栾公路直达全国。郑卢高速路逢沟建桥遇塬开洞并行南岭,设建“洛宁西站”出口在村西南禺,交通十分便利。 西方村辖两个自然村,西方村和西坡共十个生产组,有2023口人,448户人家。方村这个村名几千年来一直沿用,其实方姓人家早已销声匿迹。西方村有白、杨、卫、李、吕、王、顾、任、沈、高、赵等共75名姓氏、其中白、卫、杨三姓人口多的。白氏约1000口以上,卫氏200余口,杨氏近200口,这三大姓关系复杂,白氏一姓两宗,人口较多的系清朝初由巩义市的石关村迁来,来时仅父子五人,如今已700多口,较少一支系明朝迁来,至清朝仅剩一人,(传李自成杀河南时白氏家族被杀仅剩一人)而卫氏亦老户,也在此劫中遭到杀戳中仅剩一女子。男女见面,凄凉状况不言而喻,遂二者合一,并约定生子后将两门人香火相传,给白氏一子讳白珩。给卫氏一子讳(已失传),并为使后人不再有反复,约定父母死后都不入家谱,神祇,也不入两姓祖坟,白珩与卫某各立祖祠为一世祖,还约定白卫两姓不能通婚。近百年来才有通婚现象出现。杨氏分两支,一支系洪崖迁来,罗岭至今仍有老坟,另一支从伊川大门楼迁来,两支合起来有一百余口。而王氏、沈氏、任氏则是1986年由下峪乡的故县移民而来。1970年故县修洛河上的水库,历经数年方才竣工,故县村,西施等村便迁于洛河下游,王姓、任姓、沈姓迁来时总人口57口。社会事业地发展。 1947年前村里仅有一所私塾,一位老学究,教着不同文化程度的三十个左右的学生,教材是三字经,弟子规,程度较高一些的学论语,中庸,四书、不上数学及理化。1947年解放军攻破县城,解放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村里办起了冬学速成识字班。改寺庙办学堂,成立了方村小学,先由本村的识字的人任教,几年以后由政府派来教师,开辟了语文(当时叫国语)数学、图画、体育、书法等多科教学。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一百六七人。 1958年初级小学升级为完小,1959年毕业了第一届完小学生,升入初中九人。时任校长王学海,1967年学校又增没初中班,校长张连当。学校名称随之改为方村中小学。自1958年至1989年学校公办教师不及全体教师总数的十分之一。而多数教师则是本村几届的初、高中毕业生来任教,虽不是受专门教育的教师,但他们勤恳教学,边教边学。从村初中毕业,考入高中再考上本科大专人数也比解放初期多了许多倍。 1990年在时任党支部书记白成林带领下筹集资金又建起一座教学楼,自此学生告别了土房的教室。改善了教学条件。2011年学校又实现了电化教学,学生每日还享有营养餐、书费学全免,进一步改造了教育,教学条件。卫生事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逐步改造,新中国注重各类人材培养,从1967年的赤脚医生到一村一所(卫生所)从自学医生到医专毕业,从个人负担到合作医疗。村里有卫生室,医生都是通过严格考试才上岗的,白焕军还成了县里名医,并选调到县城的红十字医院任儿科主任、副院长。 1972年在支部书记杨夫礼,副支书吕中安的领导下建起村里第一个水电站,设备简陋,但夜晚村里明亮,1976年村里又架上高压电线,彻底告别了煤油灯时代,逐步实现电器化。2003年以后,村里道路统一铺成水泥路。告别下雨水泥路,旱季扬灰路的状况。2008年在国家扶持下,村里又建起了文化大院。2010国家还提供了大量书籍,图书、光盘,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13年村里自筹资金建起一座文艺舞台。2017年7个一标准化村级文明建设普及到村,新建文化广场一个,村级卫生室一个提高了村民文化,医疗服务质量。 (西方村党群服务中心供稿/图红星)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