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归何处-日渐凋零的乡村(深度长文)
神州大地,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度,人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农民一直都是占比最大的职业,农耕文化一直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农业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汉唐明等时代,天朝代表了全球最先进的生产力,集中了全球大多数的GDP。
伴随着大航海时代及工业革命的到来,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成为全球主宰,闭关锁国的清朝,日渐凋零,生产力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曾经的巨无霸被列强瓜分蚕食。
世界格局经过一战、二战的洗牌,留下了美国和苏联两个巨无霸,再次经过长时间的冷战,美国通过其政治、军事、科技等优势,使用文化侵略、金融打击等手段瓦解苏联,从此美国成为全球霸主。
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成立了,从此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一穷二白的中国,在一片废墟上,甚至连传统的农业生产都难以开展,加之美国通过军事包围、科技封锁、文化腐蚀、金融围剿等手段,全面封锁压制新中国,中国这个曾经的世界巨人,只能靠天靠地靠自己,靠着乡间地里产的薄粮,举步维艰的活着,还得举全国之力发展自己的工业。
一代伟人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国度重新焕发生机。其中下海经商和土地分包到户对传统农业的冲击最大,乡村里农民满怀希望,满洒汗水的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也有一些不甘寂寞的农民下海经商,从此走上了非农业的道路,又带动了更多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慢慢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汇聚,工业化、城镇化轰轰烈烈的在神州大地上演着。
青年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乡村逐步只剩下老弱病残,越来越多的土地无人耕种,只得实施退耕还林等政策。以前,村前屋后,沟沟洼洼,在神州大地大多数土地上面,能种的全部给种了,不留任何死角。每家每户对自己所有土地的地棱地界都了如指掌,不差一厘。而现在呢,土地出现无人耕种及耕种人老龄化问题。
因为广种薄收,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以至于现在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怎么种地,怎么劳作了,可以说许多人忘记怎么握锄头了。为了不让土地荒芜,年轻人的父辈们只好劳作,所以现在村里种地的人大都是50岁以上的人。村子里六七十多岁的老人,很少坐在家里享福,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都是坚持劳作,认为白日闲过,就是一种罪过。
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呼吁并执行土地流转,怎么流转?政策许多老人接受不了。年轻人不种地,老一辈种地人的离去,再过十几年,好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家的地在哪块了。想象一下,老一辈已经凋谢,下一辈能否回归乡村,能否对种地有激情,假如不,将是一副什么样的乡村景象? 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农村的产业关乎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幸福感。现在农村产业就是两种:种植业和养殖业。先说种植业,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种植首先要自给自足,解决自己的吃饭穿衣问题,所以种的比较五花八门,有小麦、谷米、棉花、洋芋、玉米、豆子、葵花等,唯一的经济作物也就是烤烟和棉花了。除去成本,最多能够基本维持日常生活开支,根本攒不了钱。现在种植啥都不如出去打工,所以种植业也逐步荒废了。
再说养殖业,就是养羊和养猪。前几年,猪羊肉疯狂的时候,老家留在村子里的人,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猪羊。但当猪出栏羊出圈的时候,猪羊肉价格下跌,一算账,连成本都收不回,只能放弃。现在农民养猪也就是为了过年吃那点杀猪菜了,养羊也只为将就贴补一点家用,很难规模化。
农村的婚姻问题也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首先是钱的问题。原来结婚比较简单,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再有一间将就能住人的土屋子,就能将一个姑娘娶回来,幸福一辈子。后来演变成摩托车、手机、银手镯。开着机动三轮将一个姑娘娶回楼板房,幸福半辈子。现在呢,钱、钱、钱,一个媳妇至少几十万,才能娶回家,幸福一阵子,有几个朋友,5年让我出了3次娶媳妇的彩礼,欲哭无泪啊有木有。
怎么算账?跟男方在城里要房子,要车子,要金银首饰衣服钱。村里一个人娶媳妇,女方要房子,暂时没有,抵成钱25万元。要车子,买,10万元。要金银首饰衣服及彩礼钱,10万元。所以现在流行一句话:“娶个媳妇,老子2分贷款,儿子1分5放款”。穷了老子,富了儿。以前儿子多是父母的骄傲,现在儿子多是父母的煎熬,一到20岁左右就急得吃不下睡不好,整天抑郁的过着。
再者就是情感的问题。我们知道,相对于乡土社会的稳定和静态而言,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资本流动,物资流动,人口流动,情感流动……与流动性相关的就是,城市生活的“陌生人”处境:出门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谁。
所以进城的一些年轻人就敢乱作非为,没人认识,没人指指点点。依靠交流软件搞婚外情,有的干脆从事色情等灰色服务赚快钱,大伙眼中金钱多了,心里感情就少了。许多农村夫妻在城里租房子,男人在外打工,老婆给孩子做饭,接送孩子上学。但最终的结果是,男人把老婆供出去了,把孩子供回家了。
农民工进城,大多数只能勉力维持生计,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办法长时间在城市生存,等老了真的就是老无所依了。因为我们国家养老体制的不健全,包括城里及农村的非体制内的大部分人,养老必须靠自己和儿女。
病痛是养老的第一大问题。无病无灾,基本都是很好的,但凡有了大病,就很麻烦。说实话,在农村,大部分地方,老人得重病,就是等死。一者是钱的问题。虽然现在搞了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若要治疗,必将家徒四壁,连基本的生活资料的购买都是问题,所以许多老人拒绝治疗,而作为儿女的也就默许了,这是很悲哀的事情。二者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问题。有女儿的,老人还好点,女儿给老人清清洗洗,端吃端喝。没有女儿的,老人会殁的很快。亲情冷漠是养老的第二大问题。
在农村,老一辈和他们的下一辈之间,确实有着空间上的隔离,要尽孝道,基本谈不上,老年人都是自食其力,哪怕八十多岁了。能够相忘于江湖,对于老人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惜的是,子女辈还是念念不忘父母的那一点点财产,总认为自己从中分到的一份是最少的,而不问自己为老人做了什么。
更有甚者,新起的房子,有人不愿意老人一起居住,认为不干净,在屋旁另筑小平房,算是父母的栖身之所,老人偶尔到正房里走走,还引得媳妇的大骂,甚至拳脚相向,理由只是踩了脚印在家里。
我所走过的一个村子里,两个老人养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人现如今70多岁,老大在老家成家立业,老二招姑爷到外地,老三是女儿嫁到了外地。现在的状况是,老大独自继承了老人盖的三间房子,却和老人非要分家,把老俩口赶到大房子旁边的一间以前关牛的耳房里生活。前段时间老大带着一家出去打工了,三间大房子大门一锁,还不让父母住,老俩口在阴冷的耳房里生活,经常食不果腹,不生烟火,我去了看了家里的状况,心里实在难过,只能给两百块了事。
老一代无法感受温暖,当生存都存在问题时,感情也许真的无法保障,造成老人对生活孤寂和无奈。亲情的冷漠却没有相关的法律来制裁,道德的缺失和沦丧,让人义愤填膺。
现代文明制度的冲击以及城乡一体化的逐渐推进,导致原有乡土体系的崩溃。农村的“三叩九拜”已不复存在,城里的冷漠、传统文化的缺失、西方文化的侵蚀,让城里的体系变得畸形,真正适合我国城里的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信仰,没有宗教,吞噬着靠老一辈人以“道义”维持的老本,让人匪夷所思。
正所谓城里人不像城里人,农村人不像农村人,倒像电影《老炮》里六爷所说,怎么是个“二尾子”。比如说过年,现在许多人都在说过年没意思,没年味了。贴窗花没有了,手写对联没有了,三十晚上供奉土神爷和灶马爷没有了,三十晚上跳大神没有了,大年初一早晨给长辈磕头拜年没有了……说是古风怡然也好,说是陈规陋习也罢,反正是没有了。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络,现在村里人也罢,本家也罢,还是亲戚,要想见面拉上几句家长里短,只能在红白喜事上了,就这红白事好多年轻人都只让人带个礼钱,人都不到场了。不像原来,你借我家两袋洋芋,我借你家一升谷米,频繁的互动着。
现在大部分都待在城里,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就连我本家的侄儿,都12岁了,我问,你称呼我甚,他却不知道,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我在想,到了我儿子这辈人,不要说村里人认识了,本家兄弟之间的关系也疏远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老一辈人眼中的“家门自己”、“亲戚六人”、“庄邻院舍”的关系被现实彻底割裂了。所谓,乡音无改,客从何来,不过是每年都发生的故事罢了。
人在历史中,很难对自己所处时期的社会做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判断。对于我这种出身于农村的人来说,现在的老家是故乡还是他乡,已经分不清了。等我们发达了,没有地方让我们衣锦还乡;等我们年老了,也没有地方让我们叶落归根。我不愿意看到小时候的那种乡村氛围消失殆尽的至无影无踪,也不愿意看到现在的乡村景象是小时候那样穷山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