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抗武皇旨,不做东君囚——文萃园观牡丹詩赏析
作者:张国鼎
观洛阳理工学院西校区文萃园牡丹秋后绽放感怀
作者:李跃进
一
秋日傲娇态,疑似菊花开。
近前惊且喜,原是故人来。
二
一自春去后,娇容心中留。
念念不见君,梦里说武周。
天下花间事,洛阳独风流。
君来洛城动,人与花样稠。
满城尽春色,独面君王羞。
夏花念春意,秋来思君愁。
人有羡花情,花有解人眸。
感我情切切,念我意悠悠。
敢抗武皇旨,不做东君囚。
秋冬百花凋,冷风正嗖嗖。
君却违时来,傲然上枝头。
送我惊且喜,惹我诗兴稠。
心思连天宇,诗意并春秋。
大梦套小梦,鸿运正当头。
一朵秋牡丹,激荡热血流。
下笔有神助,欲收不能收。
共祝家国好,洪福满神州。
跃进会长的文萃园观牡丹詩让人再一次领略了他的倚马立就的敏捷詩思。下面谈谈个人拜读该詩的一点儿感受,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这首五言诗(这里只谈第二部分)共有34句,170字,应是一首感怀长诗。当然,如果有人认为是叙事长诗或者其它,本人也不反对。这首长诗应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是说春天过去,牡丹谢幕,心里还在怀念,只好寄托在梦中。这里,梦里说武周一句,是点睛之笔,是下面独面君王羞、敢抗武皇旨的铺垫,关联性极强,也是诗人的独具匠心。
前面说到梦里说武周一句,这里再作一点儿补充。我们都知道,说起牡丹,情不自禁的就会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武周武则天。可以这样说,牡丹和武则天,在民间传说中是融为一体的,诗人深谙于此,一句梦里说武周,不单单是为了押韵,而是以武周直接指代牡丹,这是其一,其二,则是为了下面引用与武则天有关的典故做铺垫。这可以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例证。该词上片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其实就是为下片的遥想公瑾当年事先做出铺垫的。所以,本人认为,梦里说武周一句,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是詩思缜密的体现
从天下花间事到独面君王羞这六句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通过描写春天牡丹盛开,满城尽春色、洛阳独风流的花会盛况,运用反衬手法,歌颂牡丹热爱生命、美化人间的坚定意志顽强毅力的精神品格。君王羞的君王,自然是指武则天了。为什么羞?还不是依仗权势淫威,一贬牡丹从上界到洛阳凡间,还不能消解心头之恨,再派人焚烧置之死地而后快,可是没承想,牡丹不仅没死,而是花开花落之间,使得满城之人皆若狂!面对牡丹盛会,作为始作俑者的武则天,不感到羞愧、羞耻吗?待续
从心思连天宇到洪福满神州,这十句是全詩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整首诗的精华。诗人观赏了难得一见的深秋牡丹盛开,詩兴涌起,詩思也扩展到更宏大的时空,思接天宇,意涵春秋——春秋者,乾坤也。由此,诗人袒露胸襟,热血沸腾地抒发了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把整首诗的精神境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这首长诗通过观赏深秋牡丹盛开,歌颂了牡丹不畏强权、向往自由的可贵的精神品格,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生于斯、长于斯、拳拳于心的家国情怀。全詩立意高远,意蕴深邃,富有正能量;布局谋篇精巧,层次感强,脉络清晰,逻辑严谨;多种表现手法娴熟,用典精当,语言活泼,雅俗共赏,不枝不蔓,凸显出诗人大手笔掌控、驾驭咏物抒怀长诗的能力与水平。
一点儿建议:从观赏文萃园牡丹感怀詩整体来看,从秋日傲娇态到原是故人来那四句,不作为独立部分,直接并入到下面,与后面的前四句共同构成整首诗的第一部分,似乎更好。我理解诗人的意思,怕韵脚不同。其实这个担心是没必要的,像这样的长诗,完全可以多韵脚,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36句,用了9个韵。我写詩的水平不高,但我首重詩的立意和意境,这是詩的魂,其次才是形式,当然,形式应当符合要求。不成熟的意见,供会长参考。 完
